近日,思想解读类融媒体片《攻坚》首次披露福建舰成功完成模拟放飞试验画面,掀起福建舰入列进入最后攻坚时刻的讨论。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大校日前在答记者问时对此作出回应。他表示,我们始终根据国家安全和装备技术发展需要推进航母建设,福建舰作为大国重器,必将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发挥应有作用。

从辽宁舰实现零的突破,到山东舰迈出自主建造关键一步,再到福建舰跻身世界先进航母行列,中国仅用13年就完成了航母发展“三级跳”。我国三艘航母有何特点?福建舰身上有哪些“黑科技”?大型航母对于大国海军有何意义?中国海军成立以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特约评论员、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潘新毛撰文进行深入解读。

福建舰集齐现代化“航母五件套”

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正式入列,标志着中国海军实现航母零的突破。作为在乌克兰“瓦良格” 号基础上改造重建的航母,其采用常规动力与滑跃式起飞方式。它的入列,让中国结束了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航母的历史,使中国海军迈入拥有航母的新阶段。

2019年12月17日,山东舰正式入列,打破了中国不能自主建造航母的历史。这艘国产航母标准排水量约6万吨,沿用常规动力与滑跃式起飞,是我国在改造辽宁舰过程中积累成熟经验后,自主设计建造的成果。

与辽宁舰相比,山东舰有两大显著改进:

按航母作战需求和中国海军特点“量身打造”,突出舰载航空兵运用。舱室布局依据实战需求设置,机库扩大,舰岛明显缩小,既利于舰载机起降,又节省空间以搭载更多舰载机,可搭载数十架战斗机和直升机,比辽宁舰多。

采用先进作战管理系统,涵盖动力控制、舵机操控、综合导航等,使侦察预警、指挥控制、导航起降及防空反导等综合作战能力大幅提升,推动中国航母在信息化水平上再上新台阶。

专家解读中国航母发展“三级跳”

2025年7月3日,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抵达香港。

福建舰入列后,将使中国海军航母实现质的飞跃。它是世界上首艘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航母,彻底改变了滑跃式起飞的局限。

滑跃式起飞或垂直起降虽简单易行、造价较低,但存在明显短板:舰载机无法满油满弹起飞,严重影响作战能力。滑跃起飞的战斗机留空时间和载弹量比弹射起飞的少,且预警机无法在滑跃式航母上起飞,在现代空战中,缺乏预警机指挥的舰载机,探测距离会处于劣势,进而影响航母整体战力(航母战力强弱与战机日均出动量密切相关)。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作为新一代助飞系统,技术上全面领先传统蒸汽弹射系统:在效率、灵活性、维护性、适应性和作战持续性等方面对蒸汽弹射形成压倒性优势。比如,如果把蒸汽弹射比作“拉弓射箭”,电磁弹射则是“磁悬浮列车”。区别在于,后者能让32吨的舰载机像5吨无人机一样轻松起飞。

从配备来看,福建舰集齐了现代化“航母五件套”——隐身舰载战斗机、多用途弹射舰载战斗机、固定翼舰载预警机、固定翼电子战机和反潜直升机。这是当今最先进航母的标志配置,标志着海战从单一平台向体系协同跃升。电磁弹射释放舰载机群全天候出击潜能;预警机与无人机织密空海一体感知网,实现跨域实时决策;隐身战机与定向能武器则把打击链压缩至秒级。这反映出未来海上联合作战的核心趋势:以航母为中枢,利用电磁、信息、智能技术,把水面、空中、水下、电磁、网络多域力量融为弹性“杀伤云”,在更远距离、更短时间、更高维度夺取制海权。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其研发难度极大:既要突破弹射、隐身等顶尖技术瓶颈,又需具备支撑从舰体到舰载机量产的完整工业体系,更离不开长期巨额投入和专业人才梯队。这是对国家国防科技硬实力的全方位严苛考验,目前全球仅中美两国达到这一水准。

专家解读中国航母发展“三级跳”

2024年5月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空母舰福建舰在首航试验中(无人机照片)。

航母是“蓝水”海军的远洋标配

当今世界,航母是公认的大国重器,是“蓝水”海军的远洋标配。

若以1910年11月14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在“伯明翰”号巡洋舰上完成起飞作为世界航母雏形出现的标志,到2013年美国海军在“福特”号上完成电磁弹射试验,美国航母发展走过了103年历程。而中国的航母发展,仅用13年就完成了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主设计、从滑跃起飞到电磁弹射的“三级跳”。

主要大国为何争相发展航母?航母并非单纯的武器,而是“移动国土+空天基地+外交筹码”的三位一体存在:一个航母编队通常由十几艘大型水面舰艇、2-3艘潜艇组成,配备80架战机,携带数千枚导弹(甚至包括核弹),可随时部署到全球任何公海,打击半径超1000公里。无需使用核武器,几小时内就能形成对中等国家的压倒性打击能力。这种强大的战略威慑能力,天然成为区分大国与中小国家的标志。

航母编队也是远洋作战的标配,遵循“制空权决定制海权”的海洋控制法则。脱离岸基航空兵保护的舰队,在反舰导弹时代的生存时间以小时计算。而航母舰载机联队能提供半径800公里的防空、反潜、反舰保护伞,使舰队在远离本土2000海里的海域仍能维持作战效能。马岛战争中,英国若没有“竞技神”号航母,特混舰队根本无法抵达战场,这正是海洋控制法则的生动体现。

同时,航母编队也是地缘身份的隐喻,是国家从“黄水”海军向“蓝水”海军转型的标配。这种转变类似19世纪英国从风帆战舰到无畏舰的跨越,标志着国家从“区域拒止”转向“全球存在”。2023年,山东舰编队前出西太平洋,舰载机日均起降超60架次,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空军的单日出动总量——这正是“标配”二字的量化诠释。

中国海军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航母?中国是海洋大国,拥有超3.2万公里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但近代以来,封建王朝的闭关锁国让中国错失大航海时代。帝国主义的军舰不仅在中国家门口横行,甚至闯入内河耀武扬威,中国从此陷入“有海无防”的屈辱境地。

“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海军历经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漫长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初创奠基(1949–1956)

主要依靠接收国民党旧舰、打捞沉船、购买外国退役舰艇。1952年开始自行设计建造50吨级巡逻艇(53甲型),标志着国产舰艇的起点。同时,逐步组建鱼雷艇、潜艇、海军航空兵、海岸炮兵等兵种,形成初步合成作战能力,确立“战略防御、战术进攻”的近海防御战略,重点发展“空、潜、快”轻型力量。

第二阶段:技术引进与仿制(1956–1978)

1953年6月4日,中苏签署《关于供应海军装备及在军舰制造方面对中国给予技术援助的协定》(简称《六四协定》),苏联援助143艘战斗舰艇、84艘辅助舰艇,并转让护卫舰、潜艇、扫雷舰等5型舰艇的全套图纸与设备,中国由此启动国产化生产,仿制出成都级护卫舰、033型潜艇等,逐步掌握中型舰艇建造能力。1959年,启动核潜艇自主研发计划。

第三阶段:自主研制与体系化发展(1978–2000)

20世纪80年代后,在消化吸收苏联技术基础上,中国开始自主设计导弹护卫舰、驱逐舰(如051型驱逐舰),海军战略从“近岸防御”转向“近海防御”,作战范围扩展至第一岛链。装备持续升级,053系列护卫舰、039型潜艇列装,首次配备舰载防空导弹与反潜直升机。

第四阶段:远洋海军建设(2000年至今)

2012年辽宁舰入列,标志中国海军进入航母时代。同期,各种型号的舰艇快速迭代前进,并像“下饺子”一样源源不断发展,使中国海军不仅从技术上达世界先进水平,从数量上也跻身世界最前列。

海军战略从“近海防御”升级为“远海护卫”,形成以航母、核潜艇、两栖攻击舰、驱逐舰、护卫舰、远洋补给舰为核心的远洋作战和对陆打击体系。

专家解读中国航母发展“三级跳”

2024年10月下旬,海军辽宁舰编队开展远海实战化训练。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俗话说,“十年陆军,百年海军”。航母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当年苏联建造航母时需要600个专业、8000家企业、几十万人协作。福建舰的背后,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几千个日日夜夜的通宵攻关。他们从青丝熬到白发,用智慧与执着铺就了巨舰的科技基石。

在巨舰建造过程中,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船台上抗严寒、战酷暑,挥洒着辛勤汗水。江南造船厂的电焊工王师傅,每天要在不足一平方米的舱室里完成500次蹲起,他说自己焊的不是钢板,是“儿子将来能站着说话的底气”。

巨舰的航迹里,映照着全民的星火微光:山东寿光的菜农把最新鲜的黄瓜装进海军官兵的补给箱;四川绵阳的聋人学校师生用手语录制祝福视频;深圳的小学生把画满航母的明信片塞进慰问袋……这些看似微小的力量,在舰岛上汇聚成“此舰属于人民”的信念,是千千万万双手共同托举起的钢铁巨龙。

中国海军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几代人不懈奋斗,沿着“修复旧舰→引进仿制→自主研制→体系超越”的路径稳步前行。如今,已构建起亚洲最大、世界前列的现代化海军力量,具备在全球范围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实现了从“黄水海军”(近岸)到“蓝水海军”(远洋)的战略转型,创造了海军发展的世界奇迹。“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中国海军肩负着从近海防御走向深蓝远洋、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的远大理想,而强大的海军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它承载着百年来洗刷屈辱、重塑尊严的宣言,彰显着“向海图强”的复兴决心。“人民海军正奔向灿烂的星辰大海”——这既是航迹的延伸,更是一个民族文明基因的觉醒。

南方+记者 祁雷

【作者】 祁雷

国防瞭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