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连退两步后,中方同意进行会面,然而这个时候,美方却又恩将仇报,不许中美高校进行合作。那么,美方的动作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这次谈判又可能有怎样的结果?
自4月初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华加征145%的高关税以来,中美贸易关系一度陷入冰点。然而,这场被美方称为“惩罚性措施”的关税战,不仅未能撼动中国经济,反而让美国自身陷入“自残式”困境。在此背景下,特朗普连退2步。
第一步退让,是特朗普在承认高关税“难以为继”之后,宣布取消一部分电子产品的关税;第二步,则是白宫通过多个渠道开始主动向中方释放信号,表示希望针对关税等问题展开对话。中方这边也同意这一安排,并且明确指出,这次接触是“应美方请求”举行的。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的措辞差异,美国说是“会晤”,中国说是“接触”。一个是对等交谈的语气,一个是略显审慎的态度。不难看出,中方还在观察美国到底有没有诚意,不会轻易把话说死。
那么,特朗普为何主动想谈了?答案其实不复杂。一是,美国经济真的撑不住了。贸易战刚刚开打时,美国还有点底气,但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增长率开始往下掉,股票、债券、消费市场全线承压,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特朗普的支持率——民调显示,大家普遍对未来经济没信心,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导致。
其二则是美国内部分裂。特朗普政府内部在贸易政策上的分歧一直存在,之前强硬派纳瓦罗主张对中国“极限施压”,但现在显然不再主导局势。美财政部长贝森特主导的新谈判团队,风格相对温和,更愿意用谈的方式解决问题。特朗普也知道,再强硬下去,不光经济受伤,中期选举也可能失利。
其三,中方也展示出了冷静和战略定力。不仅没有被高关税打乱节奏,反而做了全面的应对准备。比如为应对关税战冲击,中国央行宣布降准降息,精准扶持受困企业,同时通过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基本盘。这种“以我为主”的策略,既缓解了企业压力,也为谈判争取了时间。
同时中方多次强调,对话必须基于“平等、尊重、互惠”,任何施压和胁迫都不会奏效。对于特朗普声称“不会为谈判降低关税”的强硬表态,中国外交部明确回应:关税战是美方挑起,解铃还须系铃人,这种态度让特朗普认识到自己的施压无效,这才开始考虑低头。
但就在中美双方准备好在瑞士会面、全球市场刚开始松口气的时候,美国政府突然又来了一记冷拳——禁止中美高校合作。当地时间5月7日,美国众议院以266票赞成通过法案,限制与中国高校合作的美国机构获得国土安全部资助。
共和党议员宣称,此举是为了防止中国“通过合作获取敏感技术”,但民主党议员警告,法案可能“妖魔化亚裔”并阻碍正常学术交流。事实上,中美高校合作长期被视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器”,特朗普政府这一举动,无疑是对中方善意的“恩将仇报”。
当然,美国的“限制令”也并不新鲜。早在几年前,美方就开始限制中国学生申请理工科专业签证,理由是“防止技术外流”,但这么做,其实伤害的也是美国自己。不少美国高校,包括顶级大学,都反对这种做法,毕竟事实难以忽略——中国学生和学者为美国学术界和科技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在美方再次禁止中美高校合作,不仅让人质疑其真实意图,也给这次贸易会谈蒙上一层阴影。不过,中方大概率不会因此取消会谈,道理很简单,中方要展现的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全球经济当前不稳,如果中美再不沟通,只会让局势更糟。中方同意会谈,既是响应全球市场的期待,也是基于国内利益的考虑,但中方也不会被美方牵着鼻子走,一切以原则为底线。
因此,对中方来说,这次瑞士会谈只是“接触”,不是“转折”。能不能谈出成果,要看美国接下来的表现,如果美方继续搞双面政策,表面谈判、背后施压,那中方也不会继续配合下去。中国有自己的底线,也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去应对各种变化。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目前所做的所有政策安排,都在为中美贸易战的长期化做好准备。无论是金融纾困,还是内部消费市场的调整,都在释放一个信号:中国不会指望美方突然“回心转意”,而是准备打一场持久战。而对美国来说,如果继续在对华政策上搞“前门谈判、后门下绊”,最终可能只会把中方逼到彻底不合作的地步。一旦中方关上谈判大门,届时后果恐怕不是特朗普能承受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