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最高法发布《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解释(二)》,关闭了交社保还是多拿钱的选项,让缴纳社保成为必选项。
“签个字,每月多领500块补贴”,2022年7月,朱某入职某保安公司时,在老板递出的《自愿放弃社保声明》上毫不犹豫签下名字。仅仅一个月后,朱某却走进了劳动仲裁委,以“未缴社保”为由要求解除合同并索赔。
三年后的今天,最高法一锤定音:企业与员工所签订的任何形式的“放弃社保”协议统统无效。2025年8月1日发布的《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解释(二)》,将于9月1日施行,关闭了企业与员工协商补缴社保的全部通道。
01 新规核心:社保缴纳的“灰色地带”彻底消失
最高法新规只有一句话,却字字千钧:“任何不缴社保的约定均无效”。无论劳动者是否“自愿”、是否签过书面承诺、甚至主动要求放弃,企业都必须依法缴纳社保。
更关键的是双重追责机制:若企业未缴纳,员工可随时解除合同并索要经济补偿——每工作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企业还需补缴所有欠费,并按日加收0.5%滞纳金。
以月薪5000元的员工为例,工作2年后因企业未缴社保离职,可获1万元补偿。若企业有30名员工,可能面临超过300万元赔偿。
新规同时终结了企业惯用的三大“避保”套路:试用期不缴、工资含社保、个体工商户注册。从此,社保成为企业不可逾越的法律红线。
02 企业阵痛:成本暴增与生存危机
长三角一家电子厂老板算了一笔账:20名员工足额缴纳社保支出,每月就需多1.2万元。在北京,一名月薪1万的员工的企业社保支出达4180元,上海3940元,广州2885元。
当下,中小企业的净利润率普遍不足5%,足额缴纳社保的支出相当于砍掉了企业近半利润空间,对于企业主来说,放弃这部分利润,其抗拒心理相当激烈。广州某制衣厂老板坦言:“社保占人工成本38%,新规后只能裁员或转兼职”。这种“合规性裁员”正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蔓延。
部分企业已尝到苦果。某科技公司以“灵活用工为由”拒缴社保,最终被判补缴180万元欠费,另支付人均12个月工资补偿,总损失超300万元。社保正成为企业头顶的第二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03 员工困境:保障增加,收入缩水
表面看,劳动者获得了更强保障。实则却陷入收入与机会的双重挤压。
上海某互联网公司员工发现,社保扣款增加后,到手工资减少15%。而企业为平衡成本,将部分岗位转为“弹性工作制”,导致其实际工作时长反增30%。
对低收入群体冲击更大。全国7.62亿就业人口中,4. 29亿人月收入低于5000元。每月减少数百元现金收入,可能直接影响基本生活。
更隐蔽的是就业机会萎缩。苏州吴中区调研显示,部分小微企业因历史欠账追缴被迫关停,而这些企业恰是吸纳本地就业的主力。
“现拿500元,退休亏2000” 的短视陷阱被破除。但眼前的生活压力让许多年轻人难以看到长远收益——2025年第一季度,35岁以下人群中断社保比例达23%,同比上升8.6个百分点。
04 深层博弈:为何劳资双方都想“弃保”
低利润企业不愿缴的背后是生存算法。社保支出是人工成本的“第三座大山”,尤其对餐饮、物流、制造等薄利行业。部分企业主直言:“合规即死亡”——全额缴纳社保可能直接导致企业亏损。
“自愿弃保” 源于现实困难。月入5000元以下的群体中,每月500-600元社保支出,足以影响个人的生活水平。几年来养老金支付压力加剧,年轻人对社保体系信任度下降,纷纷发出“现在缴的钱,退休时还能拿到吗?”类似的疑问。
更深层矛盾在于社保基金警报亮起红灯。2024年养老保险断缴人数达2800万,多地医保基金出现赤字:北京从2023年结余3.5亿变为2024年赤字5.2亿;上海2023年赤字13.9亿。若不扩大参保面,2035年养老保险基金面临耗尽的风险。
社保制度的本质是社会财富再分配,今天少缴的每一分社保,明天都可能变成砸向企业的法律重锤。在强制合规与柔性扶持的平衡木上,一场重塑7亿人保障体系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