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治在线丨“游戏皮肤免费送”、主播诱导打赏……警惕专挑孩子下手的骗局
暑假期间,看网络直播、玩游戏,成了很多孩子的休闲放松方式,但是暑期上网也要当心受骗。
01
“免费送游戏皮肤”
针对儿童下手
江苏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网络诈骗案,诈骗团伙打着“免费送游戏皮肤”的幌子,专门诈骗小孩玩家。
用家长手机打游戏 怎么就被骗走2.8万元?
李某是诈骗团伙的成员之一,据他交代,他们会在一款语音社交软件——“TT语音”的“蛋仔派对”游戏频道开设聊天房间,如果有低龄玩家进入,他们就会利用“免费送游戏皮肤”这样的话术,引诱被害人上钩。一个名叫果果的女生,就是听信了这套说辞,最终被骗走了两万八千多元钱。
果果到底是怎么被骗的呢?
一番询问之下,果果的爸爸才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果果经常在周末及节假日用爸爸的手机玩“蛋仔派对”游戏,她还经常在语音社交平台“TT语音”的蛋仔专区里和其他玩家互动。
果果爸爸:这个游戏下载好了之后,会直接关联到我的手机号,所以注册的时候是我的身份信息,我也没给她开家长模式。
一天,在社交平台的一个聊天房间里,一名玩家声称能免费送给果果一款游戏皮肤,于是两人便添加了微信好友。
诱骗点击链接付款 谎称购物款可返还
对方发给果果一个链接,并告诉她这是一个虚拟购物订单,果果需要点击链接、付款购买订单里的商品,赠送的皮肤才能被激活,之后,购物的钱也可以原路返还。虽然这套说辞在成年人的眼中漏洞百出,但对于年纪尚小的果果来说,却有着很强的迷惑性。
果果:他就微信上给我发了个链接让我拍下来,说拍下来就能给我免费的皮肤,还说拍完了之后,我拍的那个钱还会退给我。
果果点击了对方发来的订单链接,然后购买了那些商品,共计两万八千余元。
果果爸爸:买过之后,人家还叫她把付款记录、聊天记录全给删了,她也怕被我发现后,我会责怪她,就全部把这些记录给删了。
02
通过听声音或套话方式
筛选出儿童玩家
然而,游戏皮肤迟迟没有收到,购物订单的钱款也没有返还,果果发信息询问时,发现自己已经被拉黑了。几天后,果果的父亲发现手机里的钱不翼而飞,这才发现孩子被骗了,于是连忙报了案。
2024年1月,殷某、李某、喻某3人诈骗团伙落网。
检察官了解到,诈骗团伙成员会刻意选择很受中小学生欢迎的手机游戏,开设语音聊天房间,通过听声音、套话问年龄等方式筛选出低龄玩家,然后以“免费送游戏皮肤”为诱饵添加被害人微信。
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朱媛媛:加为好友之后,他们伪造一张假的付款截图,告诉对方买皮肤的钱是已经付过了。
伪造购“皮肤”付款截图 骗取孩子信任
虽然并没有收到游戏皮肤,但孩子看到了付款截图,往往会相信骗子真的买了皮肤给他们,而实际上,这些都是用软件伪造的图片。取得孩子信任之后,骗子就会声称需要进行一些操作才能激活游戏皮肤。
防止家长发现订单 诱骗孩子删除记录
检察官说,殷某等人会发送一个所谓的“虚拟订单”,实际上就是普通的网购链接。接下来,他们就会引导被害人使用家长的支付账号购买订单上的商品。由于不少孩子都是使用家长的手机玩游戏,也熟悉家长的支付密码等信息,这往往让骗子更容易得手。
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曹艳荃:针对未成年人年龄小、防范意识比较弱的特点,找到一些理由去诱骗未成年人点击链接,获取身份信息和验证码,关联家长的支付信息,从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
殷某等人让被害人下单购买的商品,都是手机、平板电脑之类的容易转卖的电子产品,更狡猾的是,付好款之后,殷某等人还会让被害人把家长网购账号绑定的手机号,换成他们的手机号,防止家长发现订单后退货,同时方便查看物流信息。
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朱媛媛:他们可以通过物流信息主动联系快递员拿货,最后再诱导被害人删除聊天记录和购物记录,试图销毁证据。
4个月时间 团伙作案多起
2024年6月,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诈骗案。根据公诉机关的指控,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殷某等3人以“免费送游戏皮肤”为诱饵,哄骗未成年人用家长手机为其在网络上购物,并将财物占为己有,在4个月时间里非法获利5万余元。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曹艳荃:作为家长,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要加强监管和监督。要注意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情况,引导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保护好自己。
03
网络主播诱导13岁女孩
打赏46万元
作为家长,在保护好账号密码的同时,也要多给孩子讲一些防骗常识,同时还要多关注孩子的变化,引导孩子理性使用网络,合理消费。
一个名叫小雨的13岁女孩背着家长,在3个月内,给一名网络主播打赏了46万多元,这笔钱能要回来吗?来看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的这起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北京互联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 张亚光:小雨的妈妈突然间发现自己卡里46万元在三个月内不翼而飞,然后她就去查询,发现这46万元打到了一个某直播App中。
这些钱是如何打赏出去的?原来,13岁的小雨因伤要在家休养一段时间。其间,家长为她配备了手机用来上网课。学习之余,小雨用家长的手机号注册了某语音社交平台账号,平台上的一位男主播引起了她的关注。
北京互联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 张亚光:小雨告诉妈妈说自己非常喜欢这个直播平台中的一个男主播,并且每天都会跟这个男主播进行聊天。为了支持男主播进行上榜,所以把钱都给了这个男主播。
小雨妈妈询问得知,由于小雨第一笔打赏金额就高达1万元,平台主播很快就注意到了她,并添加了联系方式。小雨没有告诉主播自己的年龄,之后,两人的关系渐渐变得亲密起来。主播每天都和她互动,还时不时以各种理由让小雨给他打赏。
女孩家长起诉主播及平台 要求返还打赏款
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少则几百元,多则数万元,小雨一共给主播打赏了46万多元。小雨的妈妈认为,小雨是未成年人,尚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三个月的时间内打赏金额巨大,与其年龄、智力明显不相适应。小雨的这些行为未经监护人同意、追认,属无效行为。随后,小雨妈妈将运营这款App的某科技公司以及主播诉至法院,要求两被告返还打赏款。
原告委托诉讼代理人:其实原告(小雨)和被告二(主播)之间有很多的聊天,有语音聊天,被告二作为主播应该尽到审核是否为未成年人的责任。更不能通过建立恋爱关系,让她帮助做活动、支持活动、打赏这种方式来诱导她进行充值,大额的充值打赏。
平台方:孩子大额打赏行为系监护人失责
对于原告的说法,被告方并不认可。被告科技公司主张,即使小雨是未成年人,他们也不应退还全部打赏款。孩子的监护人失责导致孩子作出打赏行为,原告方存在重大过错。
被告委托诉讼代理人:我们认为双方的过错分担方面,在本案当中被告一(科技公司)和被告二(主播)是不存在过错的,反倒是本案的原告存在巨大过错。如果判定被告一(科技公司)返还全部的打赏金额明显有失公允,因为原告支付这种充值费用所享受的服务都已经消费完了。而原告没办法对被告一(科技公司)进行补偿。
法院:主播不应以欺骗感情诱导打赏方式牟利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主播从事主播行业,应当以精彩的表演、巧妙的创意吸引用户关注,增加流量和收益,而不应以欺骗感情、诱导打赏等方式来为自己牟利。
法院:平台应当压实责任 约束主播行为
而被告科技公司作为直播平台提供者,应当压实平台责任,对主播行为进行约束,优化直播内容。
北京互联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 张亚光:本案的男主播通过一些诱导等行为去跟粉丝进行索要这种充值打赏的行为,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包括这个平台对于主播管理方面也是存在着较大的漏洞,对于这种相对可能有引诱性质的主播没有及时采取管理和处罚措施,我们认为平台和主播都存在重大过错。
家长应加强对孩子行为引导 尽到监护职责
同时,法院认为小雨作为未成年人,对金钱、感情等认知具有一定局限性,容易产生不理性消费等行为,小雨的监护人应当履行好监护职责,加强对孩子的行为引导,关心关爱孩子的情感需求。
平台和主播退回大部分打赏款
最终,考虑到这些充值打赏款项为小雨家人的医疗费,为了让小雨家早日挽回损失,在法院主持下,三方最终达成调解,两被告退回大部分打赏款。
家长应引导孩子科学上网、理性消费
法官认为,一方面,平台和主播应当规范自身行为,抵制诱导打赏甚至欺诈打赏等行为,另一方面,家长也应引导孩子科学上网、理性消费,同时管理好自己的支付密码等信息,还可以通过定期查询消费记录等方式,注意孩子是否有充值、转账行为的发生。
北京互联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 孙铭溪:我们的孩子们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控制他们和网络空间隔离,所以家长们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字素养,能给孩子们首先从第一关就营造好一个很好的家庭的网络用网环境。
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这次专项行动将重点整治6个环节突出问题:
一是短视频、直播平台。二是社交平台。三是电商平台。四是应用商店。五是儿童智能设备。六是未成年人模式。
清朗的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维护良好网络生态,需要多方形成合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