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江西令人惋惜的小镇,曾是江西四大名镇,如今遍地古建危机重重
51705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江西古镇不少,热闹的很多,荒凉的也常见,但荒凉到这个程度的,还是让人心头一震。”这是我站在铅山县河口古镇的石板街上,最直接的感受。
早就知道它被称为“江西第一古街”,也知道它名列江西四大名镇,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齐名。可真正走到这里,仍然被眼前景象惊得说不出话——老街两侧明清建筑林立,却大多门窗破损、墙体倾斜;精美雕花犹在,但屋檐塌陷、杂草丛生。说是古镇,更像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河口镇的故事,要从北宋说起。真正腾飞是在明清两代。
得信江水利,这里成为连通八省的枢纽。皖南的茶、浙西的丝、闽北的纸、赣东的粮,都在这里集散中转。鼎盛时,码头上泊满商船,街道挤满挑夫,街上方言混杂,竟能同时听到八省乡音。
“买不完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这句老话不是虚传。清乾隆时期,河口镇光茶行就有上百家。福建、安徽的粗制茶叶运到这里,经“河帮茶师”精制后再销往天下。当时镇上做茶叶加工的有三万人之多,整座城镇几乎一半人都在靠茶吃饭。
商贸繁荣带动城镇建设。最繁华时,河口不到两公里的主街上,挤着2000多家商铺。银楼、钱庄、药店、纸号、绸缎铺……个个建得豪华富丽。江西建筑特色的马头墙、木雕枋、砖石门楼在这里争奇斗艳,有些大商号甚至请来西洋工匠,在门面上融进巴洛克风格。
2014年,河口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拿到了,保护却远远跟不上。
如今穿行老街,每一步都踩着的沧桑。许多明清建筑外墙上贴着“危房勿近”的红字警示,但仍有居民住在里面。一位坐在门槛上剥豆子的老人苦笑:“没钱搬不走,塌了也得住。”
古镇中段有座建于清中期的徽派大宅,门楼砖雕极其精美,但左厢房已经完全塌毁,露出朽坏的梁柱。后院原本是花园,现在被居民开辟成菜地,白菜和蒜苗在曾经雕栏玉砌的庭院里生长。
让人唏嘘的不仅是建筑破败,更是那种“活在历史里”的割裂感。有游客举着相机拍摄颓垣败壁时,当地居民正提着菜篮从危房中进出;孩子们在挂有“省级文保单位”牌匾的老宅前踢球,而匾额已经斑驳得看不清字迹。
为什么一个曾经富甲一方的商贸中心,会沦落至此?
直接原因是水运衰落。信江水运被公路铁路取代,河口失去了交通优势。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保护与发展的两难。
当地不是不想保护。几年前政府曾计划整体开发古镇,但面临巨大难题:上千户居民搬迁安置需要天价资金;古建修复成本极高,一栋宅子就可能耗资数百万;而河口镇所在铅山县,直到2020年才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有居民直言:“我们也知道老房子好,但更要紧的是吃饭看病。”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守着老宅。偶尔有游客来,老人们会主动当起导游,指着残破的建筑如数家珍:“这里原是邮局,那里曾是钱庄……”
旅游业或许能成为转机。但河口面临的竞争很激烈——婺源距离这里不到200公里,宏村、西递也在辐射范围内。同样看徽派建筑,别人开发得更成熟、更完整。
专家认为,河口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店铺,没有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有的只是明清商贸古镇的原始风貌。但这种“真实”恰恰最难保存——每天都在朽坏,每天都在消失。
离开河口时已近黄昏。夕阳斜照在老街的青石板上,拉长行人的影子。一位老太太坐在自家门墩上发呆,身后是即将倾颓的祖宅。
或许有一天,河口古镇会等到重生的机会。但在那之前,还需要更多的人看见它、记住它、书写它。因为每一栋老建筑倒下,都是一段历史的终结。
本文基于实地走访和史料查询写成。欢迎你也去河口看看,在它彻底改变前,记住这座古镇最初的模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