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铃木汽车董事长铃木修放出狠话:“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他以1块钱的价格,把长安铃木50%的股份甩给了长安汽车,怒气冲冲地退出了中国市场。这句硬气的话当年炸了锅,可多年过去了,铃木现在到底混得咋样了?
铃木1993年通过和长安汽车合资,成立了长安铃木,算是日本车企里最早闯进中国的那一批。刚来的时候,铃木靠着小型车技术真挺吃香,推出的奥拓、雨燕啥的,价格不贵又实用,在90年代那会儿,中国汽车市场还没啥大发展,小车满大街跑。尤其是奥拓,小巧省油,成了不少人第一辆车的回忆。到2011年,长安铃木年销量冲到22万辆,混得那是风生水起。
可好景不长,中国经济一飞冲天,中产阶级多了,大家买车不再只图便宜,而是想要更大、更高级的。数据显示,小型车市场份额从2003年的35%一路跌到2017年的6.7%,这变化快得让人咋舌。铃木呢?销量跟着跳水,2018年上半年才卖了2.49万辆,搁别的品牌一个月都比这多。消费者开始迷上SUV和中大型轿车,可铃木还是死守着小型车这块阵地,产品线老旧,跟不上潮流。
更别提新能源这块了。中国政府推新能源车政策那叫一个猛,市场也嗷嗷待哺。2016年,长安汽车就劝铃木修赶紧投点钱搞新能源,顺应大趋势。可铃木修不干,说新能源在中国风险太大,直接给否了。这一步算是彻底掉队,新能源车在中国火得一塌糊涂,铃木却连个影子都没捞着。市场份额一路缩水,到2018年连0.4%都不到,日子过得那是相当憋屈。
铃木退出中国不是脑子一热拍板的,而是市场变了,公司自己又硬邦邦不肯变的结果。第一,消费者口味变了,大车、SUV当道,小型车没人要了,铃木却还在那死磕小车战略。第二,车型更新慢得跟不上趟,技术也没啥亮点,比不过对手。第三,新能源车成了香饽饽,政策加市场双轮驱动,铃木压根没下手,错过了翻身仗。
2018年,铃木在中国销量跌到谷底,全年数据惨不忍睹。铃木修坐不住了,在日本开了紧急会,最后拍板:撤!那年9月,铃木把长安铃木50%的股份以1块钱卖给长安汽车,干干脆脆走人。官方声明里,铃木修说得很明白:“25年前我们带着奥拓来中国,想闯出一片天,可现在市场偏大车,我们干不下去了,股份全给长安吧。”这话听着挺冷静,但网上传的那句“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倒像是个情绪化的总结。真假不好说,但铃木修对小型车理念的执拗,那是明摆着的。
这1块钱转让也不是啥新鲜事,就是个象征,意思是“老子不玩了,你们爱咋咋地”。
离开中国后,铃木没闲着,把心思全扑到了印度。印度这地方,小型车还挺受欢迎,铃木的子公司Maruti Suzuki在那儿混得跟老大似的。2023-24财年,Maruti Suzuki总销量213.5万辆,国内卖了179.4万辆,出口28.3万辆,创了新高。2024年10月,月销量更是冲到20.6万辆,破了纪录。印度市场撑起了铃木的大半江山,成了它的新命脉。
财务上,铃木也稳得很。2022年收入317.59亿美元,2023年涨到343.48亿美元,2024年又蹦到370.82亿美元。2024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11.7%,营业利润猛涨40.7%,这成绩单看着就让人眼馋。铃木在印度没光守着小型车,还顺势推出了Vitara Brezza、Ertiga这些SUV和多用途车,迎合了当地人想要大点车的需求,总算学聪明了一回。
铃木修呢?2021年2月宣布退休,6月卸了会长职务,留了个顾问的虚职。接班的是他儿子铃木俊宏,家族生意继续干。2024年12月25日,铃木修因为恶性淋巴瘤在日本去世,94岁,也算高寿。这老爷子一辈子跟小型车较劲,退出中国那会儿气势汹汹,可印度市场的表现,多少给他挣回了点面子。
回头看,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失利,根子上还是太固执。铃木修认定小型车是王道,可中国消费者不买账,政策也不给力,他硬是不肯低头,最后只能灰溜溜走人。反过来,印度市场的成功,又证明铃木只要肯变变思路,还是有翻身的本事。中国这块肥肉丢了,铃木没垮,反而在别处混得挺滋润,这结局谁能想到?
不过,退出中国真没啥后悔的必要。中国市场竞争那叫一个惨烈,自主品牌像比亚迪、吉利杀得昏天黑地,合资品牌也得拼个你死我活。铃木那点体量,留下也未必能翻出啥浪花。倒是印度这步棋走对了,抓住了机会,稳住了基本盘。
铃木修带着“我死也不低头”的倔劲儿退出中国,如今铃木靠印度翻身,日子过得还不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