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大国,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这段时间,包括违规充电在内的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持续引发社会关注。

图说:静安区铁路新村居民区的智能充电车棚 陈佳琳/摄

对使用者而言,不上楼、不拉线,怎样才能安全快捷地充上电?对管理者而言,“发现难、治理难”的瓶颈如何解?带着这些疑问,连日来,新民晚报记者深入申城各区实地探访。

记者观察发现,针对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的难题、顽症,已有不少基层拿出“锦囊妙招”,探索经验。

智慧化手段在减少违规充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浦东,AI系统“彻夜不眠”,能够识别电纹,“紧盯”违规充电乱象。青浦则推出“以换代充”模式,电动自行车的“共享充电宝”投入使用,一块电池可以跑60公里。

不少地方因地制宜、化堵为疏,为使用者创造更加安全的集中充电条件。例如,在静安,老旧小区因地制宜腾挪空地,让居民实现“充电自由”。在松江,不少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免费充电”福利,“上班免费充电、下班满电回家”成为一桩幸福事。在奉贤,智能充电柜开始入驻小区,为充电不便的居民提供新选择。

在日常隐患防范方面,“一网统管”平台兜起一张“安全防护网”,形成“发现、应急、处置”的管理全链条。例如,在普陀,“梯控系统”精准阻止电动自行车上楼,好似一道无形屏障,而工作人员在大屏幕上就能实时查看辖区布点情况。在金山,一些集中充电棚也接入“一网统管”平台,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能精确定位到具体充电棚,迅速启动应急方案。

为了避免违规充电情况的反复出现,长效管理机制也不可或缺。在浦东、静安的一些小区,分别探索了党建引领、共商共治的模式,各方力量携手,为守护安全持续“加码”。

新民晚报记者 杨洁 宋宁华 曹博文 李一能 杨欢 解敏 屠瑜 见习记者 陈佳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