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看《藏海传》,我终于知道为啥大家把它当《盗墓笔记》前传看。
主人公藏海前几集没干别的,就下墓了。墓地里的各种机关触发个遍,还顺手替男二庄之行开棺验了个尸。
再加上藏海这个名字和剧中那套蛇眉铜鱼,这不就是《盗墓笔记》里那位凭借后现代主义作品云顶天宫蜚声盗墓界的著名设计师汪藏海同志吗?
当然,这只是“稻米”看《藏海传》的一点儿额外的乐趣。至于说这部剧本身好不好看,那就看你的期待高不高?
如果你是冲着总导演郑晓龙的名头来的,打算看一部《甄嬛传》那种水准的剧,那你注定失望。
你以为你会看到一部相对严肃的作品,但结果却依然是偶像剧。
包装成正剧的偶像剧
YIQIYINGCHUANG
《甄嬛传》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那是一部包装成“戏说剧”的“正剧”。
换句话说,虽然是戏说的故事,但编导的创作态度却严肃认真,他们把这部剧当正剧来拍。

《甄嬛传》剧照
当一部剧既有戏剧性的外表又有严肃的内核,自然就会在好看之余,还能让人久久回味。
《藏海传》却正好相反,每每当我以为故事要严肃起来时,它却总是滑向偶像剧的俗套。
比如开篇的灭门,其实拍得很好,其中一个细节拍得尤其好,主人公的一个小师弟被误认为是主人公,他也将计就计李代桃僵。

这场戏颇有几分《赵氏孤儿》的酷烈,把整个悲剧的气氛提到了顶点。
当然,《赵氏孤儿》的故事悲剧性很强,但传递的观念我却不太能接受。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可接下来的故事,却又落入俗套,整容、学艺……这样的桥段如今连韩剧都不太用了。

还有一场戏,太后驾崩,但是皇陵里先帝身边的位置已经被李太妃占了,结果朝臣们为了是否移出李太妃的棺椁吵了起来。毕竟李太妃是皇帝生母。
这场戏很容易让人想起明朝嘉靖皇帝刚刚继位时的“大礼仪之争”,那绝对是明朝最精彩的一次君臣斗法,很多微末小官也因为这场斗争青云直上。
所以看到这么一出戏,我不禁坐正了身体,寻思着藏海这要是抓住机会,岂不就“简在帝心”了吗?
结果没有,主人公藏海只是弄了个机关,编造了一个李太妃托梦让位的谎言,整件事就这么过去了。我也跟着泄了气。

一个完全可以通过更复杂斗争带出更多人物的戏码,就这样被轻轻放过,同时也失去了为电视剧塑造历史厚重感的机会。
这样的剧情安排当然也挺精巧,但巧则巧矣,却让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变得很简单。而在真正的历史中,四两无法拨拨动千斤。
所以同样是戏说的故事,《甄嬛传》努力把一个简单的故事复杂化,正剧化,而《藏海传》则时不时就会流露出偶像剧气质。
一将功成万骨枯
YIQIYINGCHUANG
而这部剧最大的“俗套”是价值观——歌颂牺牲的宏大叙事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英雄史观。
对牺牲的歌颂,从第一集的灭门惨案开始。藏海的父亲蒯铎从冬夏带回一样东西,结果被平津侯找上门来索要,而蒯铎的态度极为坚决,就是不给。

为了逼迫蒯铎,平津侯当着他的面杀害了他的妻子女儿和徒弟,但这也无法动摇蒯铎的决心。
看到这样的情节我倒吸一口凉气,如果换成我是蒯铎会怎么选择?八成在平津侯举起屠刀时就把东西给他。
我实在没法眼睁睁看着妻儿死在眼前,尽管我知道那东西牵连甚大,尽管我知道即便把东西交出去也可能难逃一死,但我仍然愿意赌一把。我把这看作是人之常情。

我也挺想知道,是什么东西连拿家人的性命来交换都不行。我猜那东西应该和权力、战争有关。一旦被平津侯得到,自此生灵涂炭。恐怕也只有天下和平,能让蒯铎即便牺牲全家性命也在所不惜。
但我很反感这样的牺牲。我们或许以为这是一种大爱,然而我想说,这种大爱本质上并不是爱,而是理性的驱动。
这背后或许是某种特定的价值观让他们相信“应该”这样去爱人。又或许他们只是经过了理性计算,在牺牲数十万人和牺牲数十人之间做出选择。
所以在我看来,蒯铎的选择是反人性的。困扰大多数人的“电车难题”在他这里不是问题。甚至被牺牲掉的还是自己的亲人。
在接下来的剧情里,藏海接近平津侯这条路同样是用牺牲铺就的。两次皇陵历险,藏海都是唯一生还者。还有那些为了守住他的身份秘密而牺牲的人……

即便上面这些人只能算“伯仁因我而死”,但藏海自己也没能守住不滥杀无辜的底线。如果不是坟头开出毒花,庄之行就已经死在他的暗器之下。
这样的价值观不禁让人想起电影《英雄》,无名接近秦王的路也是用残剑、飞雪的人头铺就。而无名的选择和蒯铎如出一辙:为了“天下”,不惜牺牲小我。

《英雄》剧照
区别在于无名、残剑、飞雪的牺牲是自愿的,而蒯铎牺牲全家却没同他们商量。
在国产影视作品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价值观:追求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看上去崇高,却往往忽略了个体生命的价值。
反倒是陈凯歌对《赵氏孤儿》的改编,尽管削弱了故事的悲剧性,但却试图从现代观念出发,尝试让剧中人的选择更加合乎人性。

《赵氏孤儿》剧照
其实我也知道,真正为宏大叙事和英雄史观所着迷的,是观众。观众感动于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崇高感,更沉迷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爽感。
而且说实话,探讨一部偶像剧的价值观也多少有些过于严肃,偶像剧原本就是没想那么多的编导拍给没想那么多的观众消磨时间的。
在如今的电视剧市场,放弃更加严肃深入的思考,使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套路(无论是桥段还是观念),是电视剧保证收视率最稳妥的方法。
为何再也拍不出
《甄嬛传》?
YIQIYINGCHUANG
这其实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甄嬛传》之后再无《甄嬛传》?因为时代变了,创作者的创作标准也随之改变。

《甄嬛传》剧照
电视剧变得越来越通俗,并不是因为大众的品位变坏。大众的品位从来就没好过,只不过以前没机会表达自己。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尽管流行文化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市场。但彼时的文艺工作者绝没有像现在这样失去话语权,创作者还可以向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思考和审美。
所以像李宗盛、高晓松、张亚东这些专业音乐制作人,塑造了我们关于流行音乐的审美。
而戚其义、郑晓龙、张黎这些电视剧创作者,则通过《金枝欲孽》《甄嬛传》《大明王朝1566》塑造了我们关于电视剧的审美。

《金枝欲孽》剧照
但是在去中心化的移动互联时代,专业人士失去了话语权,普罗大众对艺术和娱乐的参与程度前所未有。人们用流量和弹幕投票,参与“创造”了如今流行的偶像剧和抖音神曲。
当微短剧三分钟抛给你一个悬念的时候,谁还耐烦看你玩什么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呢?最好一集弄死一个对手才过瘾。

《延禧攻略》剧照
所以,当专业人士掌控受众审美的时代一去不返,《甄嬛传》便也难以复现。即使仍然是郑晓龙导演,投资方为了收视率恐怕也不敢让他放手施为,万一失手了呢?
而郑晓龙导演对此其实心知肚明,《藏海传》的另一位年轻导演,或许就是来解决郑晓龙所不擅长的如何迎合年轻观众喜好这个难题的。
这也是如今电视剧创作者的两难局面。如果选择自我表达,无异于是一场收视率的冒险;但如果选择稳妥,那作品就大概率会流于平庸。
作者丨牛角
永远的新文化报评论员
排版丨汪津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起映创的新老朋友们:
我们专注影视教育12年,提供300+门课程覆盖电影全产业链,助力超100万爱好者与从业者成长。现在发起"学电影"用户调研,填写问卷即赠100元课程券。您的意见将帮助我们更好陪伴电影人"一起硬闯"!
扫码填写问卷(1分钟),领取福利>>
益 起 推 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