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卫视《湾区新财经》
《问答八方》第二季第八集
穿越者时寒冰的预言
名字与初心:寒与暖的人生隐喻
张春蔚:“时寒冰”这个名字很特别,听说你还字“暖之”,有什么讲究吗?
时寒冰:出生在冬天,名字带“寒”,家人便取“暖之”对冲,希望性格不那么冰冷。其实我是个崇尚义气的人,朋友都说我重情义。
张春蔚:公众最早认识你是通过媒体评论,你在专业媒体工作了多久?
时寒冰:从学校毕业到2014年离开《上海证券报》,差不多十几年都在传统媒体,之后转向自媒体,但始终把自己视为媒体人。

张春蔚:财经评论对普通人有什么价值?
时寒冰:财经视角能看到更长远的影响。比如早年房价疯涨时,从财经角度就能预判它会透支消费能力,导致消费降级。现在的消费低迷,就与当年房地产过度投机密切相关。我们希望通过专业分析,让公众看到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
周期理论:从书店苦读到体系构建
张春蔚:听说你早年在书店一待就是一天,靠啃馒头读书,这段经历对经济学研究影响多大?
时寒冰:那时收入低,没钱买书,只能在书店一站一天,最多能读10本书。经济学周期理论就是那时打下的基础,通读了大量经典著作,了解不同理论的优劣,后来构建自己的体系就有了根基。
张春蔚:2001年前后,你意识到周期理论需要完善,具体是怎么突破的?
时寒冰:最初预测准确率不高,走了很多弯路。但凭借一股血气,不断修正模型。到2012年写《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 经济大趋势》时,理论才逐渐成熟。选择20年周期,是因为这个时间跨度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关,既能覆盖关键转折点,又有现实指导意义。

张春蔚:你曾是国内最早建议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人之一,当时为什么关注人口问题?
时寒冰:中国的人口变化因计划生育呈现断崖式下降,从多子女时代到独生子女时代,这种变化会直接冲击房地产等多个领域。2006年公开呼吁调整政策,10年前就预见到人口减少对经济的深远影响。
争议与坚守:经济学家的底线与反思
张春蔚:你的书动辄百万字,出版时遇到过阻力吗?
时寒冰:带着两大袋书稿去出版社,编辑都懵了,觉得这么厚的书没人看。但我想给读者一套完整的周期分析,哪怕过程艰辛。写完100万字时,身体和精神都到了极限,甚至去看墓地调整心情。
张春蔚:公众称你为“穿越者”,你怎么理解这个标签?
时寒冰:这是对研究的认可,说明大家觉得我的预测有前瞻性。其实我只是专注于周期规律,比如通过人口、债务、经济数据的交叉验证,找到趋势的转折点。当然,我也在不断行走调研,从细微处捕捉影响趋势的信号。

张春蔚:经济学家这个称谓现在有些争议,你怎么定义自己?
时寒冰:我更愿意称自己为“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见过太多专家为流量发表不专业的观点,比如建议抛售美债打击美国,这种常识性错误暴露了浮躁心态。我的底线是不说假话,只分享真实的研究结论。
常识与批判:在碎片化时代保持清醒
张春蔚:你多次强调“常识”,到底什么是常识?
时寒冰:常识就是简单的逻辑自洽。比如有的专家提议对失业人口增收失业税,认为能倒逼就业,这就是违背常识——失业者不是不想工作,而是缺乏机会,征税只会加剧困境。常识是基本功,也是抵御谬误的防线。
张春蔚:短视频和AI会影响人的思考能力吗?
时寒冰:肯定会。短视频用大数据推送舒适圈内容,让人停止深度思考;AI直接给出答案,剥夺了自我探索的过程。真正的认知提升需要系统学习,就像读书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沉迷碎片化信息。
如何看待经济周期
张春蔚:现在地方债、城投债问题凸显,债务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
时寒冰:债务本身不是问题,关键看是否用在刀刃上。如果借债投资高回报项目,就是良性杠杆;但现在很多地方债用于填补财政缺口,甚至借新还旧,形成无底洞。经济下行时根本无法化债,历史上没有任何经济体能在衰退期成功化解债务危机。

张春蔚:你对普通人应对周期波动有什么建议?
时寒冰:首先要有危机意识,比如提前规划现金流,避免过度负债。其次,坚守常识,不盲目跟风投机。最重要的是保持学习,提升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在周期波动中看清方向。
在争议中坚守道义
张春蔚:回顾职业生涯,你觉得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
时寒冰:看到自己的研究被公众认可,比如当年呼吁调整人口政策,现在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还有资助贫困孩子读书,100多个孩子考上大学,这种改变比个人财富更有意义。
时寒冰:未来会继续预测经济趋势吗?
张春蔚:预测不是目的,而是希望通过周期规律,让更多人提前布局,少走弯路。我更关注如何为后人留下一套可遵循的逻辑框架,让他们在面对危机时,能有更清醒的判断和选择。
本节目由农夫山泉赞助播出,
所有农夫山泉都来自天然水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