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行中的人类能否进入一种休眠状态,以减少生理需求并延长生命?这是一个科幻小说中常见的设想,但现实中是否可行呢?设想你是一名太空人,参与一项长达120年的星际旅行。为了完成这次旅行,你可能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进入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以降低身体的新陈代谢率。

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这种设想可能并不现实。科学家们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 B》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通过对不同哺乳动物冬眠期间的能量消耗进行分析,得出了人类冬眠的局限性。冬眠是一种生物为了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生存而降低生理活动的现象,这涉及到体温调节,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减缓,以及核心体温的下降。

人类作为恒温动物,大部分能量用于维持体温,而体温的微小变化通常预示着健康危机。尽管在极端情况下,如1999年Anna Bagenholm博士的案例所示,人类可以进入一种低代谢状态,但这种状态通常不会持续太久。此外,医生们自1960年代以来一直在使用治疗性低温来帮助脑损伤或癫痫患者,但这通常只限于几天内。

NASA资助的SpaceWorks公司的研究则探索了人类冬眠的可能性,他们发现熊类可能是人类冬眠的参考对象。熊在冬眠期间体温仅轻微下降,并且需要额外的体脂肪储备。但即使如此,长时间的低温对人体可能有害,如血栓、出血等并发症,且在太空中可能难以处理。

研究还指出,冬眠并不能为大型动物节省大量能量。例如,小型哺乳动物在冬眠期间可以节省大量能量,但大型动物如熊在冬眠期间实际上消耗了能量。这意味着,如果人类想要通过冬眠在太空中生存90年,他们需要额外的200公斤体重,这远远超出了健康的范围。

综上所述,尽管人类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以进入低代谢状态,但长期太空旅行中的人工冬眠似乎并不可行。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冬眠并不能为人类在星际旅行中提供足够的能量节省,而且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因此,人类冬眠的设想,至少在目前,仍然属于科幻领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