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小时谈判交锋之后,中方凌晨通报中美会谈结果,这5个字的出现,让全世界松了一口气。
中美两国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经贸高层会谈,终于正式落下帷幕。
这场为期两天、累计超过16小时的闭门磋商,被视为自特朗普政府4月初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45%综合关税以来,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接触。
北京时间周一凌晨3点,中国代表团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双方就彼此关心的经贸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会谈氛围是“坦诚的、深入的、具有建设性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重要共识。
并确认将与美方共同建立中美经贸磋商常态化机制,就各自关切的经贸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磋商。
“实质性进展”这5个字的出现,也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
这意味着自4月初特朗普政府悍然挑起这轮关税战以来,中美首次在关税问题上对外释放了缓和的信号。
【美中接连表态,释放“降级信号”】
比中国代表团早三个小时,结束会谈的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也对记者表示:“我很高兴地报告,我们在美中重要的贸易谈判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他还透露,特朗普已经完全了解谈判情况,并将在日内瓦时间5月12日发布更详细的成果声明。
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则补充道:“正如国务卿所指出的,这是一次非常富有成效的两天。”这反映出分歧或许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大。
尽管中美尚未公布具体协议内容,但市场普遍预期,此次会谈或将促成部分产品关税从145%降至80%-65%,甚至更低,以缓解美国消费者物价上涨压力,并为零售商、制造商提供喘息空间。
【谈判背景:贸易战已拖垮美国经济】
会谈前夕,美国国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GDP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3%,为2022年以来最差表现。
这个变化主要源于贸易政策的剧烈波动——特别是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所引发的供应链断裂与企业信心崩盘。
在此背景下,日内瓦会谈成为美方试探性缓和的关键窗口。此次会谈地点依旧低调,由瑞士方面安排在瑞士驻联合国大使官邸会谈,在周末的5月10日和11日连续两天全天举行。
【后续展望:看美方能否兑现承诺】
尽管中美均未公布具体协议内容,但双方均已承诺将在周一(5月12日)尽快发布联合声明。
市场普遍期待,此次会谈或将成为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管控分歧的转折点。
不过,此次会谈更像是一个“信任测试”,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中美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特别是在高科技、能源、金融等领域,竞争仍将长期持续。
更重要的是,此次会谈并未涉及台湾问题、南海主权、稀土出口等敏感议题,这些领域仍是未来摩擦的重点。
因此,尽管日内瓦会谈释放出积极信号,但它只是中美博弈的第一步,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历史阴影挥之不去:警惕“日内瓦陷阱”】
然而,在乐观之外,也有不少声音提醒人们保持冷静。
毕竟,这不是中美第一次“谈妥了”。
在特朗普上一个任期的贸易战时,2018年5月中旬,中美也曾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进行多轮高级别谈判,并一度对外宣称“取得重大进展”。
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Mnuchin)甚至公开表示,“中美接近达成协议”,并承诺不会对中国企业采取进一步施压措施。
但是仅仅两个月后,2018年7月,特朗普政府便单方面撕毁协议,宣布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新关税。
这一次,同样是5月中旬,同样是以“实质性进展”作为收尾。这让不少人不禁怀疑:这次的“日内瓦共识”,会不会又是另一场“7月翻脸”的预演?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白宫经济顾问私下表示:“我们过去的经验表明,特朗普的承诺往往只能维持到他需要它们为止。”
这意味着,即便日内瓦会谈释放出缓和信号,也不能排除其在中期选举或国内政治需要时再次变脸的可能性。
【结语:全球秩序重构,历史周期重演?】
随着中美日内瓦会谈结束、乌克兰停火、印巴同步刹车,全球局势迎来一次短暂的“降温窗口”。但这并非偶然,而是各国在多重危机叠加背景下的集体选择。
在这场看似平行的事件背后,隐藏着一条清晰的战略逻辑:中国正在成为区域局势的关键变量。无论是中俄深化合作、中欧加强对话,还是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对印度的供应链影响,中国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议价能力。
接下来,中美之间的博弈将进入第二阶段——从关税削减到规则制定,从局部冲突到全球治理。
谁能在这一轮交锋中掌握主动,谁就能在未来十年主导全球经济秩序,让我们拭目以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