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存世的古代铜镜上,经常有“五月五日午时造”这样的铭文。为什么人们喜欢选择在五月五日午时铸造铜镜?铸镜最好的场所为什么是在长江之上?铜镜的背后,又有哪些特别的故事?

在古代,流传着“端午铸镜”的说法,此类镜子多以扬州铜为材料,在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子江江心铸制,故而名为“江心镜”或“水心镜”。在扬州博物馆内藏有一块明代石刻《铸镜图》,生动地描绘了五月五日龙护铸水心镜的故事。

扬州博物馆副馆长 宗苏琴:龙护老人就是比较著名的一位铸镜师。铸镜的周围是烟波浩渺,波涛汹涌,可以看到他并不是在正常的平地上,而是在江心,这个也跟文献记载所印证。

 

唐代扬州是重要的铸镜中心之一,制作的“江心镜”闻名天下,一度被列为皇家贡品。在《太平广记》中曾有过相关记载,但却一直未见实物流传于世。直到1998年,在印尼的一艘沉船上,人们发现了能与文献记载基本吻合的“江心镜”的实物证据。目前该铜镜保存于新加坡。

 

扬州博物馆副馆长 宗苏琴:对于江心镜的铸造,要求非常严格,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每年五月五日午时,地利就是说要在扬州的扬子江心,人和就是说必须要有一流的铸镜师,选择上好的材料,经过很多次的炼制,才能炼制成一枚江心镜。

 

古人认为,端午午时阳气最盛,此时最适宜铸镜。据推断,由于古代技术不发达,只有那个时间江心的温度湿度才比较合适。这面正在深圳博物馆展出的海水云龙纹铜镜也为“端午铸镜”这个习俗提供了佐证,这面铜镜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郢靖王朱栋墓,镜面纹饰一条五爪飞龙腾游于海涛之上,穿梭云间。

深圳博物馆策展人 黄建彬:它的左侧有一个篆书铭文,叫“洪武六年五月日造”。因为当时长江流域一带,铜矿资源非常丰富,同时这里自古以来也是工匠云集的地方,使得长江流域成为当时的铸镜业非常发达的地方。

 

在唐代以前,铸镜的习俗一般是在五月来进行,而在唐代以后,铸镜的日期就慢慢固定在五月五日。这样的习俗,不但包含了人们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更能体现出古人汲取自然精华的超凡制作工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