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头条 聊热点#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290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在房地产行业里面摸爬滚打已经超过十五年,从一个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对咱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在过去这么几年的收缩和低迷,感受恐怕要比绝大多数非本行业的朋友,要深的多。

从2021年开始越发明显的这一轮全国性的房价下跌,是最近几年国内舆论环境中,最沉重的话题了。

房地产软着陆的概念最早在2022年5月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支持政策中被提出,旨在通过政策调整实现市场平稳过渡。

一转眼,3年过去了,中国的房价依然还是处于一个下行的现实态势,那么,国家说的“软着陆”实现了么?

这是一个好问题,也值得拿出来和大家深入的聊一聊。


阅读提示: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本号已在全网平台进行了关联认证和内容实时查重检测。如有未经明确允许的抄袭搬运情况,必将追究。)

中国房价将如何最终实现着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从数据到现实来看,2025年,中国的房地产算“着陆”了么?


数据面的东西,不需要说的那么复杂,绝大多数人也没有那个耐心去研究数据规律,更别提利益关联的炒房投机群体了。

这里直接简练梳理几个关键点:

央行的口径,2024年Q1居民的杠杆率大概是62.2%,相对2020年,上涨了10个百分点左右。这属于典型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显著低于房贷余额增速,居民的杠杆率已经触顶。

政策方面,住建部在2024年5月1号,调整了《住宅项目规范》,明确高得房率,多阳台等设计和“规划化”,这意味着蔚来的新产品将会在“偷面积”上无所不用其极,直白的说,未来的新产品会比老产品更具备性价比,而且有可能是小米那种“超级性价比”。

从市场方面来看,自2024年3月起,上海的外环外广州知识城,南京的江北等新盘,在进行销售的时候,大量的启动分销以及渠道,佣金基本上是在2.5~4%,个别的还达到5%;

从二手房角度来看,2024年一季度以来,全国二手房的挂牌量同比增长36%,一线城市议价率普遍大于8%,这个意味着二手房挂牌量在增加,砍价幅度再增加。

如果是单一的数据,可能没有什么说服力,但是这些情况综合在一起,将会说明很多问题。

简单的说就是,政策通过产品迭代制造新的需求,代价是存量资产出现了贬值。

从国家的角度,只要新产品能卖的动,土地财政的戒断的效率可控,房地产整个行业对宏观经济的关键指标影响有限,那么这就是国家认为的实现着陆了。

但是从市场角度来说,显然这一轮着陆还没有实现:存量房产的价格还是明显下行承压。

所以,结论其实非常简单:国家想要的着陆,和市场认为的着陆,恐怕并不是一个东西。

中国房价将如何最终实现着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结合一系列政策和国家表态来看,能不能认为国内房地产依然还在“软着陆”过程中?


对于房地产着陆这个定义,实际上从国家的宏观定调,表达,还有态度里面,其实没有给出一个通俗易懂,并且直白清晰的定义,所以,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提出的“房地产软着陆”的概念,其实并没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和理解。

经济社会,利益关联,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房地产着陆的定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炒房投机的群体的理解,一定就是房价企稳,然后恢复过去十几年那种非理性上涨的理想状态。

但其实,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可能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从行业的角度去理解国家说的“房地产软着陆”,理想的剧本应该是这样的:通过政策,财政,金融等等维度的力量,实现拉高新房价格,提振市场信心,然后带动二手房回暖,最后通过“好房子”激活土地市场,完成一轮完美的软着陆,轻舟已过万重山。

当下国内互联网和舆论环境中,有不少认为中国房地产硬着陆难以避免,或者说已经硬着陆了,言之灼灼,义愤填膺的。

但其实,就和上面分析的逻辑一样,有些东西,国家看到和认为的,和市场,和个体,完全是不一样的。

软硬着陆这个事,天然带有立场,而且这个立场,必然是对立的。

如果你没有承担代价,那就必然有人承担了代价。

如果你承担了代价,那就必然有人没有或者减轻了代价。

当下国家对于楼市终端的态度,就是明牌,那就是“保新房,让土地财政收缩的速度可控,让金融系统没有风险”。

以前中国的楼市,只有新房和二手房,而现在的楼市已经不是简单的新房和二手房两种形态了,它分裂成了四个象限:

豪宅新房:地段不可复制,产品力又在提升,依旧是少数人的抢手货。

二手豪宅:陷入两难。不降价就卖不掉,但降价卖掉了,又买不回同等地段的新房了。

郊区新房:客群断崖式减少,只能拼命开渠道,用高额的佣金去抢夺有限的客户。

郊区二手房:供远大于求,眼看着“好房子”要来了,更是“穷碰到急”,只能比赛谁跑得快。

所以,国家要的软着陆,有一个很明显的现实结果,那就是拉高预期的“好房子”顺利销售,然后大量的二手房,次新房,被深度套牢,甚至丧失流动性。

软着陆,下面总得有东西垫着,说到这个份上,大家应该知道谁是垫子了吧?

全国二手房市场价格继续承压,这不是国家认为的硬着陆,而是继续,顺利的在软着陆过程中,必然的情况。

这里的逻辑可能有点复杂,建议大家慢下来,仔细体会理解一下。

中国房价将如何最终实现着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讨论:中国的房价,要到怎样的一个情况,才能算“着陆”?


有些关键的东西,不好说的太直白,只能点到为止。

这个环节,基于一个具体的经济模型,和大家聊聊存量市场的底,该怎么去看。

如果没有人口红利,供需挤压,居民负债意愿的支撑,并不代表房产就没有金融和资产属性了,而是价格逻辑就不一样了。

基于当下供大于求,普遍缺乏信心和预期的现实来看,当下国内的房产,已经正式进入了稳定资产估值的阶段了。

着陆实现,换个说法,其实也可以看成房价真正回归价值那一天。

那么,怎么从资产价值的角度,去看中国的房价处于什么位置呢?

本号在往期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过下面一个观点:

要从估值上奠定房价止跌回稳的基础,那么租金回报率应该达到按揭利率的水平。

中国市场,未来的理想路径会是:

假定租金保持稳定,那么在房价的持续调整和按揭利率的不断下调背景下,租金回报率和按揭利率会双向奔赴,最终市场估值达到合理水平,房价可能实现全面的止跌回稳。

但是当下来看,显然距离这个平衡点,还有不短的距离:大家应该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理想路径中有一个假设条件,那就是租金要保持稳定,而不是下跌。

如果租金不稳住,就必然会影响租金回报率的上升,使得估值迟迟降不下去。

以深圳为例,自2021年全市二手房整体价格已下跌超40%,原本房产的估值应该大幅下降,租金回报率应当接近翻倍才对,但由于租金也在下跌,导致租金回报率的上升速度比预想的慢很多。

中国房价将如何最终实现着陆

图片来源:网络

从泡沫严重程度来分析,其实国内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有望在租金回报率这个维度,率先实现价格着陆到位。

那是不是说,二三线城市的房产就值得值得关注和投资了呢?

显然不行,因为绝大多数二三线城市,都是人口流出的一个状态,租金能不能稳定不重要,需求趋势肯定是不容乐观的。

租房群体,和接盘二手存量的群体,就算不重合,也需要基数支撑的。

要房价上涨,就需要租金回暖,租金回暖又需要全民实际的需求、就业、购买力不断改善和提高,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更大力度的托底和刺激。

过往的刺激都是降准降息然后再加上一轮又一轮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些刺激在中国城市化初期阶段非常高效,但如今中国基础设施完善,而社会保障仍有不足,所以托底民生福利在当下更加能够刺激消费、改善全社会就业和经济基本面。

中国的居民杠杆率从20%飙到60%,只用了11年。

这个债还没降下来,就背不动更高的杠杆了。

所以不要再指望房地产还会出现“政策式”的大涨。

接下来,国家继续发力软着陆,控风险,协调各类金融和市场的矛盾和问题(烂尾楼,银行烂账等等),是可见趋势,然后新房子,好房子,给土地财政依赖提供一个过度的缓冲,也就这样了。

至于当下的存量房产,不好意思,就是软着陆的代价了。

未来有租赁需求,存在需求挤压的房子,还有顺利着陆的想象力,而绝大多数普通房子,基本就是国家实现房产软着陆的垫子了。

再直白一点,就是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肥料和成本了。这些房子,着陆么总是会着陆的,但是姿势和结果,就不要有太多想象力了。

中国房价将如何最终实现着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通过对国内房地产着陆情况的梳理和讨论,能够得出哪些结论和启发?


本质的东西说的够多了,文章最后,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和大家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理解,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就好:

1,讨论中国房地产着陆问题,要看清楚国家和宏观维度的定义,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仅限于房地产,任何东西,只要最后的代价都是普通百姓,都需要居民部门债务的增加来作为最后的买单闭环,那么官方定义的软着陆,和市场维度认为的,就完全不是一回事。

2,对于有买房需求的群体,未来在中国买房,首当其冲的,是消费心理的建立。

任何二手市场,都是不能和全新市场比价格的,耐用品折损率未来是必然常态,当然体现的形式会很多,比如房产税,比如物业修缮维护需求等等。

理性出手的核心原则,就是租房成本,贷款利率之间的平衡关系。

首付买个所有权和使用权,这就是未来买房的底层逻辑所在。

3,当下被套牢的炒房投机群体,或者以炒房为生的群体和资金,当下的折腾,都是无用功而已。

当然,人总是需要点梦想,或者说信仰才能活下去的,要理解这个群体面对宏观现实和国家意志的无能为力。

但是都2025年了,如果还能被这个群体忽悠和洗脑,那就不应该了。

能让人睁眼说瞎话,要么就是利益关联太紧,不敢面对现实;

要么,就是故意制造反差,为了做局进行收割。

没有第三种情况,而这两个原因,其实都不太体面。

经济社会,只要利益足够大,一些人的道德和良心是经不起审视的。


从真正的投资者,长期价值观点维护者的角度出发,接下来,对于国内楼市的投资机会和价值分析,就不用再特别关注什么限购放松、降准降息、首付比例下调了,在基本面的面前这些都不再重要...

更应该多关注身边的人就业和收入变化情况,关注身边租房市场的供需关系是否发生改变。

国家当下和未来的保新房,弃二手策略,已经是明牌,未来的博弈和价值机会,都在地段和居住价值需求上面了。


全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还请大家三连支持一下,感谢。

中国房价将如何最终实现着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头条账号@熊猫贝贝小可爱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