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为了取个钱,又有老人被抬到银行里,没料到一番折腾之后,钱没取出来,老人命没了。现代快报的报道描述是,“患者在银行门口去世”。报道称,这一点得到了湖南株洲这家涉事银行的证实。银行方面称“确实发生了储户死在银行门口的事情”。当地警方表示已经介入,具体案情不便透露。

目前媒体发布的交叉信息显示,大象新闻的视频中,离世老人的侄儿是这么描述的——老人,也就是他的姑姑在医院里躺着,等钱救命,老人的女儿女婿拿着身份证过来取钱,银行不同意,一定强行要本人过来。女儿女婿不知道有“上门服务”,于是“冒着生命危险”,用轮椅把老人抬到银行,又是输密码,又是把老人叫醒了之后去眨眼睛、去摇头,搞面容解锁。说“搞了两个多小时”,“做了N多次”,“一直没有搞好,银行就不管了,现在人已经没了”。也有报道说在里面一个半小时,打了120,最后还是宣布死亡。

评论前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事发第一时间,媒体蜻蜓点水的报道,不能全面还原整个过程。尚不能确认老人的死,和到银行取钱是必然的、直接的因果关系。这里顺便延展讲几句,这种事,往往本地媒体很少发声,而外地媒体又很少到现场采访,实际造成的情况是,只言片语、信息碎片化,新闻容易反转。这种报外地事件一头的劲、当地有事默不作声的新闻传播现象,已经形成一种诡异的传播生态。我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看,觉得应该纠正。这是题外话。
回到事件本身,虽然只是个案,却证实了老年人存钱容易取钱难、亲人代取难上难的客观现象。就在短短的两个月前,四川绵阳刚刚发生一起儿女知道密码却取不出钱,把卧床老人推到银行取钱的事件,刚刚引发过一场热议。这不,又来了,而且直接没命了。你怎么向社会解释?还是说,老人被诈骗,财产有纠纷,我们有责任?这些都对!从资金安全角度讲,把关严,走流程,无可厚非。但是还有什么资金安全和流程,比生命更重要?救命的钱都不能优先处置,你的流程合规、规则再严格,都是对生命的冒犯。你所谓的资金安全就是大于存款人的生命安全。出发点再好,结果很不好,就要接受批评,就要承担责任。

存钱的时候多爽快啊,取款的时候这限制、那限制,老百姓诟病很久了。株洲这老人,有钱救命取不出钱,反把老命送进去,是极端的个例,极度的悲剧。这几年针对类似案例,银行业发布“紧急通知”,针对不能亲临柜台的严重老弱病残等特殊客户提供“上门服务”。那么请问,对于株洲、绵阳这样的现实个案,银行有没有主动尽到告知义务?有没有主动尽到上门服务?好,即便上门,像株洲这样病急到连眼睛都睁不开的老人,上门服务就能破得了账户密码、搞得了面容解锁吗?可想而知不可能。所以在严重老弱病残储户“取钱难”的遭遇中,讲多少遍“尽义务”“担职责”却让他们怎么都取不出钱,都是苍白的。你要的只是你的安全,不包括他们的安全。事实就是这么残酷,这么无情。

老龄社会,各种意外。这个尺度把控储户的钱,很多老人账户上的钱就会进入死循环。儿女不知情的,钱就会烂在银行里。有些老人去世之后,儿女钱要公证、要证明自己的爸妈是爸妈,有的公证的费用跟账户上的钱都差不多了。这种银行安全的权重远大于储户权利、牺牲储户取款权利的规则设置,已经像霸王条款一样,造成很多负担,带来很多麻烦。银行业应当正视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已经步入老年社会,将来这种案例必然会越来越多。如果一概以资金安全为名、以“都是为你好”为理由,把老年人账户里的钱卡这么死,就会很容易把急等救命钱的人命给卡死,就会造成很多的呆账、死账,无法结算到亲人手中。中国的老人这么爱存钱,不就是防着这一天吗?这时候取不出钱,跟过失致人命又有什么区别?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