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最近,堪称最会做营销的小米老总雷军在发布会上金句频出。

当中备受网友认可的,莫过于这句:

“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五十岁正是闯的年纪。”

这句戏谑的调侃,是这几年互联网又一爆火的梗 ——它 用轻松幽默的方式 消解了 当下很多人的年龄焦虑, 为的就是打破 “年长=衰退”的刻板印象。

如今,调侃似乎 延伸到了 现实。

据财经杂志报道, 中国正在迎来史上最大 “退休潮” ,目前全国约有1.47亿退休人员。

60~69岁的退休老人中,有将近45%都想重返职场,实现再就业。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当年轻人 渴望 30岁实现 “提前退休”时,这届退休的老年人俨然还不想“服老”,他们正在 用行动证明自己还能 “闯一闯”。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在女儿的镜头下,王阿姨顶着一头 “奶奶灰”,衣着简朴,仰头望向自己即将就读的希腊雅典大学校门。

如果不晒出自己的学生证,很难有人会第一时间将眼前的阿姨和大龄留学生联系到一起。

毕竟这件事情,听起来确实太酷了。

年轻时的王阿姨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拿过当地的文科高考状元。

从某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她顺利进入一线城市 某 重点中学任教,成了一名语文老师。

数十年的教学时光一晃而过,直到 55 岁 她 正式退休,悠闲的日子才终于要在眼前铺展开来。

谁知道忙碌了一辈子的她觉得 “空落落”的,和家人商量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国留学。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几千欧元一年的学费不是问题,决定攻读什么专业不是问题,真正让阿姨犯难的,是如何申请留学材料。

好在王阿姨是个做事严谨的人,保留了大学期间所有的成绩单,这才免去了和学校申请调取陈年档案的麻烦。

不过国外留学,自然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对于托福或雅思 都有相应的分数要求 。

但 学校的规定 颇具人性化 , 允许 王阿姨延后提交英语成绩,还将她与系主任的线上面试结果 列为参考。

一趟流程下来,王阿姨终于背上行囊,带上自家小猫成功踏上了国外求学的旅程。

90后的女儿,成了此次老母亲的陪读。

母女身份和小时候相比有了神奇的调换:这一次厌学的不再是女儿,而是 “叛逆”的妈妈。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当身边同学多是 06年左右出生的“小朋友”,抱着笔记本电脑出入校园时,王阿姨却依旧坚持朴素的学习习惯,一笔一划在本子上记下要点。

除了笔记本,阿姨上课的刚需好物还有老花镜。

一旦忘记戴眼镜, PPT上的内容就像被打了马赛克一样,完全看不清。

这节课就会变成几个小时的英语听力,听得阿姨云里雾里。

就算女儿准备了录音笔、电脑、墨水屏等电子设备,这对王阿姨来说太过 “鸡肋”。

原本阿姨想要拿录音笔录下讲课内容,回家再仔细复盘,但没想到教授的希腊口音成了最大的问题。

就算转成了文字,她依旧看不懂。

虽说专业是自己选的,但是事实证明:不管什么年纪,一旦学习都会开始犯困。

每看 10分钟资料,阿姨就得奖励自己打盹20分钟。

阿姨想要逃避学习的理由是 “看久了电子屏眼睛疼”,可一玩起“抓大鹅”游戏,眼神却比谁都好。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目前的校园生活似乎还有点 “小麻烦”,但对阿姨来说都不是事。

就连女儿都担忧母亲和同学代沟太大,社交遇到困难,没想到阿姨已经早早和同学打成一片。

她的社交秘诀就是拿出自家小猫的照片,要知道没有几个人能够抵抗小猫咪的魅力。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阿姨也像重新就读一年级的小学生,从零开始学习希腊字母,向除中文外世界最难的第二种语言发起挑战。

人生看似漫长,但能完全做自己的时光,似乎总是格外短暂。

对阿姨来说,在这个 “老伴健康,小孩尚未成家”的年纪,退休后这些可支配的自由,就愈发难能可贵。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轰轰因为一次去医院挂号,意外结识到了退休做陪诊师的老刘。

一见面,她就暗暗吓了一跳。

由于先入为主,轰轰潜意识认为陪诊师这种新工种都是消息灵通的年轻人在做。

再加上双方电话联系时,她没有听出对方的声音有任何异常。

所以当她发现此次给她进行服务的,居然是个 60岁的退休老人时,顿时有些手足无措。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当她正犹豫要不要开口 “不用对方陪着”时,老刘已经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他要走社保卡挂好号,领着轰轰 很快 走向就诊室的门口。

期间略显滑稽的让座一幕出现了,轰轰出于礼貌想要劝老刘坐下休息,没想到他摆摆手,表示自己不需要休息。

他把试图起身的轰轰按下,手脚麻利地赶往下一个诊室查看叫号情况。

当医生表示需要缴费做检查时,轰轰还没反应过来。

老刘已经瞅准空闲的机器,一个箭步冲了上去。

等到缴费完成,他又掏出老花眼镜,认真研究起下次做检查的时间。

一整套流程下来,连轰轰都不由得感慨: 老刘这个身体状态比她这个年轻人都要强。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等到陪诊服务结束,两个人终于坐下来唠了一下家常。

老刘是在退休后太过空闲,经由朋友介绍做起了陪诊师,目前从业时间已有一年。

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有一个 70多岁的阿姨。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因为女儿不打算结婚,母女两人在家经常发生冲突。

已经退休二十多年的阿姨,这才下定决心出来工作,转移一下注意力。

她每天从家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来医院,以兼职的形式做起了陪诊师。

阿姨服务的对象形形色色, 不过和 轰轰 一样,多数人第一次见到 陪诊师居然是个老人时, 难免会生出几分惊讶 。

而对 阿姨来说, 自从把生活重心从家庭挪开 ,她的心态慢慢调整了过来。

这种转变,俨然比获得多少收入来得更加珍贵。

医院跑多了,和看病的人打交道多了,老刘也生出了自己的职业心得。

“有时候人得的都是小病,但看了医生后心理负担加重了,反倒成了大病。”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这番心得是否有迹可循,轰轰无从得知。

可她知道,老刘或许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劝说她要积极乐观一点。

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的老一辈,好像格外擅长从苦中为自己寻点盼头,遇事也愿意朝积极向上的方向想。

而那时的轰轰正处于失业阶段,对未来既有茫然,也有一丝悲观。

陪诊结束后,她却莫名觉得身体 里多了股说不清的勇气 。

这一刻,她突然开始觉得: 生理年龄算得上年轻人的自己,似乎活得更像个老年人。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没有来北京之前,范姐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忙着耕种自家的田地,将菜挑去市场售卖。

里里外外的家务事,全靠她一个人张罗。

只是如此辛苦,一家人的收入依旧微薄。

对范姐 这些 没有缴纳养老保险的农村妇女来说, 拿 退休 金养老 俨然是一个遥远的词汇。

就算大女儿如今已经毕业 工作 ,可 小女儿的大学 学费 , 依旧得靠 范 姐两口子来凑。

未来自己的养老钱,也得靠自己攒。

所以 当女儿提议可以和自己一起租房住时, 大半辈子没有出过农村的范姐 ,终于下定决心开启 “北漂”。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对工作,范姐并没有什么要求: “只要有合适的就去,不挑。”

就在范姐刚到北京 的 第一天晚上, 她在散步时看到楼下 超市正在招人 , 当即兴冲冲地凑过去打听 。

第二天早上,范姐就 顺利 成为了超市蔬菜区的理货员,负责蔬菜的分拣、包装等 工作。

在工作内容这块上,对干惯农活的范姐来说也算是轻车熟路 。

女儿唯一的担心,便是工作时间太长,范姐会太累。

这份工作月休两天,月薪 4000元,需要从早上六点工作到十一点半,下午再从四点半上到 晚上 九点半。

这么一算,每天都需要上满十个小时的班。

但 范姐 觉得 “找工作不容易”,还是决定先干着再说。

第二天 早上 五点多 ,她就提前 到了工作的超市。

去的时候刚好赶上卸货,她二话不说就上去帮忙。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她做事勤快, 不懂偷懒。 就算下午人不多, 范姐 也不会闲着,会把剩菜重新整理,主动询问顾客要不要打折的菜。

第一天,范姐就开心地和女儿强调 “自己不累”,工作很充实。

只是春去秋来,连续几个月这么干下来,范姐的身体还是有点吃不消,选择了从超市辞职。

没过几天,她成为了一名保洁,工作 依旧有点辛苦 。

可相较于以前,范姐依旧知足。

因为她眼中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色彩,不再是那个被田地困住的农村妇女。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这一年, 55岁的她第一次骑上了共享单车,和女儿一起去周边游玩 。

在范姐的农村老家,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方便的东西。

她第一次带 80多岁的老母亲 出门 ,在天安门前留下了合影。

那天一向不怎么玩手机的范姐,特意让女儿发了一条朋友圈 纪念 。

也是在这一年, 她在工作的地方认识了更多大龄北漂的打工人。

六十多岁的老陈常年一个人北漂,儿子早已结婚生子,他不懂得拍领导马屁,话也不多,可干活永远都是最勤快的 那个 。

老韩没到六十岁,一天要打两份工,白天在超市当理货员,晚上又在小区当夜班保安。

为了不耽误第二天上班,他都是在保安亭将就着过夜。

这些大龄 仍在努力北漂的 打工人,未尝不是普罗大众的一个缩影。

他们没有接受过太好的教育, 没有接触过太轻松的工作。

所以 在他们的认知里,只要身体还能动弹,还是得出门找点活干。

只要自己还能赚钱,就 不能 麻烦 孩子。

他们都抱着纯粹的信念: 只要自己继续努力,生活仍旧会有各种可能。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看完这三个人的故事,不难察觉:他们的身上 都藏着老一辈人最实在的生活哲学。

王阿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年龄不能成为停止学习的借口,无论哪个年龄段,都能为热爱而活。

转行陪诊师的老刘完美诠释了何谓 “年龄就只是数字”,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退休再就业依旧能干得风生水起。

55岁决定北漂的范姐,则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 : 无论何时,都不能消磨掉出发的勇气。

第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又开始上班了

《被讨厌的勇气》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他们未尝不是如此,用最实在的行动去过好每一个 “此时此刻”。

他们从不是刻意 和 年龄 较劲 ,只是 打心底里不想被数字束缚住 —— 不拿老了当借口,不拿晚了当托辞。

在每一个当下,他们都保持了那股积极向上的奔头, 对生活的热忱 未曾消退。

而 这种精气神,或许才是对抗年龄焦虑最有力的答案,是一个人无论到了何种年龄,都能够拥抱新可能的底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