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被贾宝玉认作红颜知己,但在知己之外,宝玉对身边的莺莺燕燕也关怀备至。因此很多红迷送宝玉绰号——博爱大渣男。 黛玉对宝玉一往情深,钟情不渝,从种种谶语看,黛玉在80回后,早夭而死。高鹗续书中写到,黛玉最后年纪轻轻就做了北邙乡女。而黛玉死后,宝玉和宝钗举案齐眉成了夫妻。 那么,宝玉真的是渣男吗?笔者无意中回看第2回,黛玉还未进荣国府前,在苏州的郊外,竟然发现个大秘密。

当时黛玉生病,作为家庭教师的贾雨村出来郊游。原文说:“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有座庙宇……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 在这智通寺里,贾雨村看到一个‘既聋且昏,齿落舌钝’的聋肿老僧,在庙里煮粥。 这个智通寺里的老僧,乍一看与贾家毫无关系,惜字如金的曹翁为何写这一个老僧? 其实仔细看这段文字,这智通寺在哪?在林黛玉老家的郊外,在茂林深竹之处。 曹翁向来以花草比喻女子,而众所周知,竹子就是林黛玉的象征,潇湘馆中,就栽种着万千竿翠竹。 而在此处,脂砚斋旁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换句话说,这聋肿老僧,其实就宝玉遁入空门之后出家的地方,就是智通寺。 而智通寺旁有什么?茂林深竹——这实际是黛玉的墓地,这是80回后,作了和尚的宝玉,在给黛玉守墓之处。 此情此景,突然让笔者落泪,谁说宝玉无情,喜新厌旧?对于知己,宝玉是亘古未有之第一情种。 宝玉在黛玉之前,和袭人、麝月等都有过云雨之情,但最终,宝玉还是追随知己而去,此种追随跨越生死。 那么令人不解的是,宝玉为黛玉守墓,仅仅是为爱情吗?宝玉既然和黛玉是知己,黛玉有啥不可替代的魅力,让宝玉身边美人环绕,却依然追随佳人而去?笔者认为,一切都在黛玉的娘家——林家的根基里。 贾珠之死:为弟弟宝玉换来温柔乡。 贾政的两个儿媳,大儿媳李纨,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女儿。而他给宝玉选的儿媳,则是林黛玉。 李纨的家世,细细分析起来十分奇怪的。

国子监祭酒这个官职,其实就是教育部长,在八股取士盛行的明清时代,李守中就是践行程朱理学的第一人。 程朱理学,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所以你看李守中的名字——理守中,李家是恪守践行礼教的。 但奇怪的是,贾珠二十岁上娶了妻子李纨,生了子后,一病死了。 程朱理学向来主张“存天理,去人欲”,贾家留下了礼——李纨,却失去了人——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贾珠死了。 而当时的社会,普天之下都是程朱理学的天下,这就是末世的含义。 在这样毒害人的空气里,真正的士子没有生存的土壤,拥有补天之才的青埂峰下的顽石,都没有用武之地,只能自怨自艾,他不知道为何别的石头都能补天,为啥自己却无才? 哥哥贾珠的死,让贾宝玉看清自己无才补天的根本原因是,他生在了违背天道的理家的掌控之下。

既然补天无门,因此才产生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想法,想在富贵场、温柔乡里游戏人间。 也是贾珠的死,让贾政夫妻放松了对宝玉礼教的要求,转而放任他进温柔乡。 但一僧一道的工作是度化人心中疾病。他们虽如愿让宝玉来到富贵场、温柔乡,但依然通过温柔乡里女子的命运,开解他心中的困惑:生于末世,真正的补天之石该如何处事? 钟情黛玉:林家的高贵根基,为啥断子绝孙。 相比李家,林家虽同为读书人家,但他家却是“曾袭过列侯……业经五世……至如海,便从科举出身……” 林家是世代读书人家,并且“林姓”自古就是天下书香门第的姓氏。林氏的祖根正是掏心证肝胆的比干。至今在河南卫辉比干庙,仍流传有“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的美谈。

可以说,林姓自古流传的掏心掏肺真性情,和程朱理学的“理”,是读书人中的两个极端。 在先秦儒家,都是以人为本的儒学,但到程朱理学,就成了灭人欲、假道学的儒家。 而可悲的是,宋、明、清时代,程朱理学是正统文化,先秦儒学根本没有立足之地。所以原文说“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林家当然没有亲支嫡派了,在程朱理学的天下,真正能不被荼毒,坚守正道的,几乎没有,其他堂族,早已被八股化了。 就是林如海本人,一个儿子,三岁上就死了,留下一个女儿林黛玉,原文说:“本自怯弱多病”。 林家几乎断子绝孙,不是偶然,而是正统文化如此。

林黛玉每日面临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刀剑看似来自王夫人、宝钗等人,实际来自无处不在的,如空气般的礼教的侵袭。 而宝玉这块补天石不能补天的原因,实际正是林家逐渐衰微。所以每当看到黛玉受荼毒,宝玉都痛彻心扉,因为林家清风正气的儒学的式微,正是宝玉补天愿望彻底落空的根本。 所谓知己,感同身受,切肤之痛相同,这才是宝玉和黛玉至死不能分离的原因。 出家守墓:宝玉至死不渝守候黛玉,是他唯一的出路。 黛玉死后,其实宝玉不仅没有心安理得地和宝钗成亲,而是干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投河殉情。 在史湘云和黛玉凹晶馆联诗一回,两人联诗道: “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寒塘渡鹤影,一般认为是史湘云的谶语,暗示她在80回后在河上谋生,做了歌姬,实际并不是。

因为在此时黛玉和湘云看见了一个人影往水池里去了,这个人影不是别人,正是宝玉,他在“虚盈轮莫定”时,就是黛玉死了,才虚盈莫定,只剩下一具魂魄空存着,人已随黛玉而去。 等到壶漏声将干涸,夜深人静时,突然从窗里走向寒塘里,他在干啥?“冷月葬花魂”,“花魂”自然就是黛玉,他去为黛玉殉情了。 关于这一点,在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中也有暗示,王熙凤和净虚老尼合伙办的一件差事,张金哥本来和守备儿子有婚约,却被李衙内的儿子横刀夺爱。无奈之下,张金哥上吊自缢,守备儿子投河殉情。 李衙内的“李”,看到了吗?通“理”。 宝玉殉情,为何又出家守墓了呢?

史湘云用小石头打了一下池塘中的黑影,一只白鹤飞到了藕香榭,“藕香榭”就是惜春的住所,惜春的最后归宿是“独卧青灯古佛旁”。 也就是说,是史湘云度化宝玉走出黛玉之死的悲剧。她是怎么度化的呢?正如史湘云的判词里的那句“好一似,霁月风光赵玉堂”。 “霁”,本意是指雨雪停止,天气放晴。“霁月风光照玉堂”,也就是在污浊空气中坚守,等待雨雪停止,迎来美好时光。 但雨雪是一种气候,几乎没人幸免,黛玉之死无可避免,但湘云告诉宝玉,要坚守光明,因此宝玉选择在林家郊外的“村野”之处,山环水旋之处,依然种植竹林,并在此处出离世俗之外,在门巷倾颓,墙垣朽败之处,默默蛰伏、守护先秦儒家一点希望,哪怕到地老天荒。 至此,宝玉才真正明白自己这块补天弃石的出路在哪? 看似男女爱情的红楼梦,曹翁的野心竟如此之宏大,他超越了家族,超越了朝廷,他在为社会寻找一条出路。而黛玉所代表的林家有多高贵,至此可见一斑。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