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在南昌悄然成军,仿佛一枚钉子,毫无预告地钉在国统区的要害处。这一年,中国已燃烧了大半年的战火。可不管外面的炮火多密集,南方八省的十四支游击队,还是通过了一场场生死抉择,靠牙关咬住了自己的底线。他们是真正用血肉筑成的防线。谁又能想到,他们的人数、枪支、据点——每一样都像是天生就被敌人钳住,翻不了身,逃不开死局。这是怎样的起步?真算不上光鲜。
红军的主力早在几年前长征去了遥远的西北,大部队像一泓浪挑开了中国大地。剩下的这帮人没被选中离开,只能死守原地,做不了大事,身后却尽是荒芜。敌人围剿一波接一波,后来有人说:留在南方的红军,比长征的还惨。这话不是夸张。每个游击区都是独立的小王国,自生自灭。可是,到了新四军成军那天,队伍还活着,硬是从泥里、血里生出来了。当初谁敢赌?游击队能坚持到今天?
细翻当时南方八省的情况,队伍各自为战,兵少弹缺,却没人能一举消灭他们。福建、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敌人布满了岗哨,连空气都是带刺的。新四军编制下来,最初就是这十四个地方武装拼成。琼崖分得远,其余被大卸八块融进了新四军四个支队。不谈如何拼命互补,只说从此以后,他们在此地有了公开的名义与番号,真正站上大道。
这十四支队伍里,闽西南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带着五百多条枪、一千二百来人;叶飞的闽东,有九百多号人,枪和人几乎一比一。湘鄂赣、闽浙赣各自上千人,重机枪轻机枪跳出来就是三六挺。浙南、闽赣、赣东北、粤赣,这些名字交替上阵,几百几百地招兵买马。南边的山头被红军挑遍了,枪声常年不歇。到整编时,高敬亭老兄的红二十八军最狠,一千五百人枪,成了新四军四支队的中坚。加起来,新四军九个团、上万人的架子拍在桌上,6200多杆枪,平时谁会信这种数字真有?可他们拿出了。
新四军还未长大就变成了华中、华东抵抗的骨干力量。可有意思的是,这一堆游击队里,最精明强干的粟裕却只带着600余人混进来,与此同时他却成了最让敌我都抓耳挠腮的那个人物。粟裕和他的“挺进师”原本在整个南游击体系里,可算是人数不多的异数。是不是人少不顶事?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
别的不说,就说当时他为什么没跟着中央主力长征,而是被扔在闽浙赣的大山里。1934年7月,粟裕和寻淮洲率红七军团北上赣皖,要牵制敌人。这种调兵没有选项,补充兵员两千多,实际能用的枪才一千二百来支。匆匆筹建“北上抗日先遣队”,跑了几千公里,与方志敏的红十军拉起大旗开干。谭家桥一场硬仗,吃了败仗,死伤惨重。怀玉山突围,挺进师成了纠结在山林里的残兵。粟裕率的那批,没死光,当时就算天大的幸运。
到了闽浙赣地盘,挺进师编好,一个迫击炮连、一个机枪连、一个步兵连、加伤愈的轻伤员,机关人员,全部算上不过几百人。再拉上独立师第一团一百多人,500号人顶死了。与其说打仗,更像是在活命。
奇怪的是,这队伍居然撑住了。粟裕一上来就改了建制,支队制直接往里揉,要效率不要章法。担心步伐一快就踩进国民党陷阱,挺进师转到闽北找红军,结果找错人地方、遇叛徒,断了电台,和中央彻底失联。这事很怪!孤军没了指导,反倒能自己折腾。挺进师干脆转去浙江西南,靠山打仗,不和敌人大部队硬拼。
干脆就干脆在这里。他们在粟裕指挥下打出几场漂亮仗,枪支有了,弹药补了,台州、金华、绍兴那些原本冷清得要命的山坳都出现了红军的活动。想想那时候蒋介石最怕什么?浙江。红军进了浙江,他的后方直接被人捅了篓子。
国民党哪受得了?浙江省的保安大队、税警团,八九个强壮团,十倍红军的兵力,全叠过来围着。名头虽是“保安队”,但这批部队都扎根本地,有吃有喝有枪有炮。指挥的是蒋祺时的老熟人俞济时——蒋介石的死党的死党。就这样还能挡住第一轮围剿。
有时命运就是会来个吊诡的转折。挺进师人数涨到两千,地方武装又补进千把个民兵。四个月就掀起根据地,初步站稳脚跟。对蒋介石来说,家乡被烧炙,没法接受。调主力中央军,卫立煌、罗卓英全线合围,第二次围剿来得更狠。挺进师伤亡惨重,许多干部牺牲,连粟裕都穷得掉光联络设备,但,就是没能把这帮人在泥里踩死。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粟裕丢了根据地,本部跳出包围圈外线突围。10月和叶飞指挥的闽东游击队会合。双方活成了彼此的救赎。会师现场没什么天降、没有神话,全是真人真事。到了这一步,闽东的干部头头脑脑和浙南的人未必合得来。
内部矛盾难以置信。粟裕本该与刘英并肩作战,结果刘英随时搞命令、一言不合就要把叶飞调走,还威胁撤粟裕职务。甚至,一度直接要求粟裕趁机会抓叶飞。这种内部整风式的命令,几乎毁了游击队的团结。紧接着的解体、被监控、被限制,需要一声明摆证明“我不是坏人”才能结束。这不荒唐?实际就是荒唐。
可也正因摇摆不定,挺进师没沉到内部斗争的泥潭里去。粟裕与刘英分头行动,山东、浙南再开点。他们假作风平浪静,但早已成豆腐里插刀。反过来看,这反倒是“战斗力”,哪怕每个人都不顺服。
奇怪的是,1936年底,粟裕又把队伍拉高到1500人,地方游击队数以千计,势力全盘铺开,温州、台州、金华等几十个县都有人。刚觉得能稳定?偏偏国内大势变了。西安事变解决,蒋介石重新腾出手,兵力收拢,南方红军立刻成了新区围剿的靶子。
蒋介石亲自下场。43个团,6个师,两个旅,专门对付仅有一千五百人的红军。为了彻底断根,移民并村,烧房拆茅棚,老百姓的粮油盐全局部封锁。他认定,只要社会土壤挖干,红军是活不成的。
这场围剿太狠,地方游击区都几乎消失。据现今大数据比对,当年队伍规模缩水为最惨一役,600人还能剩下就算天堂眷顾。粟裕撑下来了,这是事实。坚持的人、坚持的地方,越被收缩、越变精悍。粟裕,就是在这样的收缩和战损中,把自己的指挥才华硬生生定格——这和他日后的“名将”标签好像完全不搭界,也许就是搭不上界。
所以后来新四军整编,为什么粟裕的挺进师最少?不是“能力不足”,恰恰是因为顶住了最强的压力,从最残酷的“夹缝”生存下来的结果。主力曾有、后来没有,外部敌情疯狂,内部掣肘横生,也有指挥上的决断失误,这些都不是几个历史证词就能划一。
再说,“如果不是粟裕”——或许挺进师可能更大?但也可能就根本撑不到这里。人多还是人少,到底哪个对?有时连自己都给不出准话。
比起那些成千上万的游击队,粟裕带着600人,反倒最坚韧,最灵活。他本没有退路,他的队伍本就是一个不断接近死亡边缘、又反复活下来的队伍。这样看来,一支游击队能活下来,未必靠人多。也许靠妥协、靠分裂、靠很尴尬的分歧。也许粟裕自己也没想明白。但有一点再矛盾也得承认,那些人,最后都成了传说。
一段历史,铁一般的命运,有时只剩下的人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至于谁强谁弱,谁对谁错,终究没有标准答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