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谁说印度比我们强?我们常规武器能碾压他们,还有核武器压阵!”
5月7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在议会发表演讲时突然拍案而起,高声质问。
这番强硬表态的背景,是巴军使用中国制造的歼-10CE战机与防空系统,在克什米尔空域击落印度5架战机(含3架阵风、1架苏-30MKI和1架米格-29),且自身零损失。
消息传出,举世震惊。
在全世界向中国武器投来瞩目的同时,法国、俄罗斯两国却冷汗直流。
不知不觉中,那个曾经严重依靠苏联输出军备的东方大国,或已完成身份对调,成为新时代全球军武大比拼的赢家。
印巴交锋
5月6日凌晨克什米尔山区,三颗“布拉莫斯”导弹拖着橙红色的尾焰划破天际,40秒后,巴控克什米尔的穆扎法拉巴德市郊传来剧烈爆炸声,印度宣称这是针对恐怖袭击的“精准外科手术式打击”。
结果却是造成了26名平民死亡,其中包含7名儿童。
这场代号“恒河之怒”的突袭行动,是对巴基斯坦极端分子杀害印度游客的报复,也标志着第十四次印巴全面冲突的爆发。
巴基斯坦总理办公室在爆炸发生23分钟后即启动红色警报,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亲赴位于拉瓦尔品第的地下指挥所。
随着太阳升起,两国冲突迅速向三维空间延伸。
印度空军出动了其最先进的4架来自法国的“阵风”战斗机试图夺取制空权,这批单价高达2.4亿美元的战机挂载着“流星”远程空空导弹直扑巴方领空。
巴基斯坦空军主力空军“歼-10CE”纷纷升空应对。
与此同时,印度“维克兰特”号航母战斗群也于5月7日清晨逼近至距卡拉奇港600海里处,甲板上满载着“米格-29K”舰载机。
巴海军立即启动反介入体系,8架挂载CM-302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枭龙”Block3战机从南部基地紧急升空。
印度第4山地师凭借T-90S坦克集群向锡亚尔科特防线靠拢,迎接他们的是巴基斯坦“哈立德”主战坦克与红箭-12反坦克导弹集群。
海陆空三军全面对垒,两国大军严阵以待,这场根植于两国民族矛盾、由一场暴力袭杀引爆的新一轮印巴对抗,已经走向全面引爆的边缘。
在国际视野和判断中,向来被认为实力较弱的巴基斯坦,估计会来一场大败。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印巴首回合剧烈交锋中,巴基斯坦竟然取得了全方位的领先优势。
战斗爆发第一天凌晨,巴军部署在边境线的SH-15型155毫米卡车炮集群开始还击,这种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研制的新型火炮展现了恐怖的精确度:首轮齐射的48发WS-35卫星制导炮弹全部命中目标,印军前沿的5个装甲车集结点和3座弹药库在火光中化为废墟。
海战层面,巴基斯坦虽没有航空母舰助阵,但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升空,足以让印度海军束手束脚。
这种射程达290公里的致命武器以3.5马赫速度俯冲时,能够穿透目前任何舰载防御系统。
卫星图像显示,原本气势汹汹的印度航母编队在发现威胁后突然调转航向,其撤退轨迹在电子海图上划出凌乱的折线,暴露出决策层的混乱与恐慌。
而在空中,印度也遭遇大败,竟然被巴基斯坦“零封”。
在以往印巴战争中屡屡受挫的巴基斯坦军队,此次却表现出极其强悍的战斗力,在各处战场接连斩获战果。
而支撑巴方空军扬眉吐气、让全世界大跌眼镜的空战力量,正是来自中国的“歼-10CE”战机。
歼-10CE一战封神
歼-10CE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半多用途战斗机,是歼-10C的出口型号。
该机型首次亮相于2019年迪拜航展,2022年3月11日,巴基斯坦在卡姆拉空军基地正式接收首批6架歼-10CE,成为该机的首个海外用户,巴总理伊姆兰·汗亲自主持接装仪式,称其为“改写南亚空战规则的利器”。
至2024年,巴基斯坦空军已列装两个中队共36架歼-10CE。
在巴基斯坦空军中,歼-10CE被赋予“印度河之龙”的称号,主要用于对抗印度阵风战机。从实战来看,“歼-10CE”并未让巴基斯坦失望。
2024年4月底的印巴对峙中,歼-10CE通过电子干扰压制印度阵风战机,迫使后者紧急降落,直接导致印空军副司令被解职。
而如今的印巴空战,更是让“歼-10CE”一战封神。
该机配合霹雳-15E导弹和ZDK-03预警机体系,实现零损毁击落印度多架先进战机的战果。巴空军评价其雷达探测距离、电子战能力和人机交互设计“远超预期”,特别是语音识别操控系统和360度战场感知能力,使飞行员“如同在透明战场作战”。
实际上,这场始于5月7日的空中遭遇战,从第一秒就注定是场不对称的科技博弈。
歼-10CE配备的AESA雷达系统探测距离突破280公里,较印度阵风战机的RBE-2雷达提升近两倍性能。
这种采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雷达组件,能在0.3秒内完成对空域的全景扫描,配合机载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形成360度无死角的战场感知能力。
实战数据显示,巴方飞行员在180公里外就能清晰识别印军战机的机型特征,甚至在120公里距离上通过红外成像分辨出苏-30MKI垂尾处的维修补丁痕迹。
这种“单向透明”的战场态势,使得印度空军引以为傲的4.5代机群瞬间沦为空中标靶。
再配合上霹雳-15导弹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以及由ZDK-03预警机构建的空中指挥中枢,印巴空战还没打响,战斗结果就已经注定。
5月8日,巴方飞行员在距目标195公里处发射导弹,利用双向数据链实时修正弹道,最终在印军阵风战机尚未进入“流星”导弹射程前完成击杀。
5月9日,巴方通过数据链将LY-80防空系统与歼-10CE机群联网,形成纵深达400公里的立体拦截网。
5月10日,巴方飞行员启动多频谱干扰吊舱,瞬间瘫痪半径150公里内的印度防空雷达网。
在苏系、俄系、法系战机占据全球空军市场、饱受各国欢迎时,“歼-10CE”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实战向全世界证明,中系战机的时代已然到来。
中俄武器大PK
巴基斯坦空军接连斩获多架印度空军战机,在印度政府对此闭口不谈的同时,全球各国媒体纷纷报导出“阵风”、“米格”战机坠落的残骸。
外界一度传出“法国禁止印度空军再升空阵风”的消息,只为在“阵风”彻底被“歼-10CE”PK下去之前,保存最后一丝颜面。
而相较于法国“阵风”系战机,更加捏一把汗的无疑是俄罗斯。
作为曾经歼系战机的引领者,俄系两大王牌战机,在这场正面空军对垒中,可谓是一败涂地。
米格-29与苏-30两款俄制战机的历史光环,与当下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苏联航空工业的巅峰之作,米格-29诞生于冷战铁幕下的尖端技术竞争,其设计初衷是打造一款轻量化、高机动的前线制空战机。
1977年首飞的米格-29凭借独特的翼身融合气动布局和RD-33涡扇发动机,在1980年代北约军演中曾让西方震撼——其头盔瞄准具与R-73近距格斗导弹的组合,可在目视距离内实现“看到即摧毁”。
这种能力在1999年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的空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米格-29在缠斗中多次击败F-16,用机炮击落对手的战例至今仍是空战教科书的经典。
而苏-30作为苏-27家族的深度改进型,自1996年服役以来便以“空中战术指挥机”的定位傲视群雄,其4000公里的超长航程和12吨的武器载荷,在2008年印巴克什米尔对峙期间,曾以持续72小时的前沿空中巡逻压制巴方战机,展现出战略级威慑力。
然而这些昔日的辉煌在此次印巴冲突中荡然无存。
米格-29引以为傲的机动优势被现代电子战彻底消解——其N019雷达作为1980年代机械扫描技术的产物,面对歼-10CE的氮化镓相控阵雷达时,200公里的探测差距使其沦为“空中近视眼”。
更致命的是,印度米格-29UPG虽进行过现代化改造,却仍未解决原始设计的根本缺陷:
机体空间限制导致无法安装大功率电子对抗设备,在巴方ZDK-03预警机与歼-10CE的联合电磁压制下,连引以为傲的近距离格斗都未能展开便被霹雳-15导弹击落。
苏-30MKI的处境更为尴尬,这款号称“南亚天空统治者”的重型战机,在此次冲突中全程未获准升空作战。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印度的技术困境。
其无源相控阵雷达需要长达15分钟预热才能达到作战状态,且印度自研的“剑鱼”雷达数据链与俄制武器系统存在兼容障碍,导致其无法融入战场信息网络。
这种系统级缺陷在2019年印巴空战中已初现端倪——当时1架苏-30MKI被巴方老式F-16锁定后竟未能及时感知威胁,若非预警机提醒险些遭击落。
米格-29在1990年代曾出口30余国,1600架的产量创下苏联战机外销纪录,但其“机场守护者”的短板随着战场形态演变愈发明显。
550公里的作战半径在超视距空战时代形同鸡肋,机械扫描雷达面对隐形战机时几近失能。
即便是俄军自用的米格-35,其改进型Zhuk-A雷达的理论探测距离也不过160公里,尚不及中国霹雳-15导弹的射程。
这种系统性衰退在俄乌战场得到残酷验证:俄空天军的苏-30SM多次遭单兵防空导弹击落,暴露出低空突防战术与现代战场感知体系间的代差;
而乌克兰老式米格-29挂载西方导弹对抗俄军时,竟因数据链不兼容需要地面人工引导,彻底沦为“有人驾驶导弹发射架”。
当年苏联用米格-29对抗F-15的豪情,如今在中国军工的弯道超车中重现。
但这次技术革命的内涵已截然不同:当俄罗斯还在为T-14坦克的量产挣扎时,中国军工生态已形成“预研一代、试制一代、装备一代”的良性循环。
米格-29与苏-30的谢幕,不仅标志着俄空军某个装备型号的过时,更意味着在这场无声的中俄军备大比拼中,中国早已远远将俄罗斯甩在身后。
参考资料
尤铭.印巴又起干戈:能否止于“有限冲突”[N].光明日报,2025-05-09(012).
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歼-10CE战斗机[J].坦克装甲车辆,2022,(08):1-2.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