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匈奴,似乎总能让人们想到战争,或者想到和亲。确实,历史上有很多中原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有言语“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可见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实在不怎么样。而历朝历代都有女子“和亲”的现象,这不但表现在与匈奴的联姻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也有此种交流,“和亲”早已成为古代政权之间维系关系的常用手段。

虽然匈奴是古代中原的北方大敌,但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东胡强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质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在匈奴国男人跟女人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原实力的女人可以让自己的男人臣服在自己的脚下,换一句话就是女人也是需要养家糊口,去放牛放羊的。到了后来就是匈奴要求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中原的皇子们!一般来说皇子们都不想娶一个匈奴的妻子,甚至打死了不娶匈奴女子,原因也是难以启齿啊!

匈奴人经常会因为争夺资源而打架,养成了凶狠好战的性格,他们整个民族,都是凶狠彪悍的。匈奴人口偏少,一旦打仗,经常会有女子加入,在汉人眼里,女子应该是贤良淑德,居家贤惠,应当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匈奴女子这样的性格,大多数的汉人都不能接受。

匈奴是游牧民族,条件艰苦,所以整日风吹日晒的,底子再好的美女也禁不住这种作法,所以匈奴女子的容貌汉人是很难欣赏的,然后就是她们常年吃牛羊肉,身上有体味,那个味估计也没几个汉人受得了,还有一点就是人口数量有限,所以匈奴女子常常也会加入到战争中。这样环境下的女子往往性格都比较奔放。和中原文化中“关关雎鸠,窈窕淑女”的女子形象一对比,反差极大绝对是封建统环境下中原男子难以接受的。

当然这是比较片面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汉人不齿的是匈奴人的婚姻制度,古代中国人虽然可以一夫多妻,但不会出现父子、兄弟共用一个老婆的情况。然而匈奴人的婚姻制度,是继婚制,这种制度则是父亲死了,儿子是可以继续享用父亲的老婆的,另外兄弟之间也是可以继承妻子的,这种陋习,完全是不可思议的,完全是野兽一般的存在。

所以中原男子不愿意娶匈奴女子为妻,实属正常,毕竟文化上的差异足以改变两个人其他方面的事,强行在一起只会徒增伤感,导致悲剧事情的发生。所以不娶着实是明智之举。 7世纪初拜占庭史家西摩卡塔(Theophylacus Simocatta)认为,欧洲中世纪史上的阿瓦尔人,由两个联合起来的部落,即瓦尔部(uar或var,阿瓦尔由此得名)和匈人部(Kunni或Huni,该名暗示其匈人起源)组成。而瓦尔部和匈人部又属于铁勒(丁零、敕勒 、高车)多民族联盟,有此推测欧洲匈人跟欧洲阿瓦尔人可能跟铁勒联盟有关联。 《新唐书·回鹘传上》亦作“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北史·高车传》:“高车,尽古赤狄之余种也。 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高车丁零。 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或云其先句 奴甥也”。《周书·突厥传》:“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因此匈奴和匈人可能为突厥语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