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年间,在山东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有一个少年因为在家里排行老七,所以人们都叫他武七,武七7岁丧父家境贫寒,无奈只能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等长到14岁,武七开始外出当佣工,用自己的劳动挣几个血汗钱!

武七由于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学,屡遭雇主欺辱,由于武七是文盲,地主竟然做假账,谎称三年工钱已经支完,武七气不过,争辩了几句,反而招来一顿暴揍,被打的口吐白沫,病倒三日!

饱受欺辱的武七痛定思痛,认为自己在外屡受欺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文化不识字,于是就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行乞兴学! 咸丰九年,21岁的武七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武七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一边乞讨一边做雇工,有时甚至做街边杂耍,乞讨来的食物衣服都想帮法换成钱财,自己却像个苦行僧一样只吃最低劣的食物,积攒财物,只为能够办学堂,让更多穷苦人学到知识!

武七一个乞丐,居无定所身上带着钱财很不方便,他听说县里有位杨举人,为人正派,值得信赖,于是就去找杨举人,可是自己身份低微,主人不愿接见,他就在杨府门前跪拜两日,终于感动这位举人,当他把自己乞讨兴学的打算跟杨举人说明后,杨举人立马表示愿意助他兴学!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光绪十四年,49岁的武七有自己行乞得来的钱财置办的第一所义学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建立,取名“崇贤义塾”;光绪十六年,馆陶县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绪二十二年在临清县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

武七的义举被山东巡抚张曜知道后,特意召见了武七,并下令免除义学田粮徭役,自己有捐了200两以示资助,为了表彰武七的高尚情操,取“垂训于世”之意,为武七取名为武训,赏黄马褂! 光绪二十二年,武训在听着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含笑而逝,享年59岁,在他出殡之日,临近州县闻声参加他葬礼的人多达数万,出殡之路上人山人海,哭泣之声数里之外清晰可闻!

武训死后,为表彰他的事迹,人们为他建忠义专祠,供后人祭拜,武训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亦是如此,被收入《世界教育辞典》中,由于他没有文化,被称为“无声教育家”“平民教育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