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 记者 郭韶明

    在东北女孩于三顺的家中,有一个抽屉堪称她的“宝库”。里面的东西非但不贵,多数还是免费得来的,那就是一堆纸袋。在抽屉之外,她还珍藏了一个布兜,里面装满了塑料袋。这是她自从搬到辽宁大连工作,开始独立生活后养成的习惯。在于三顺看来,这些东西虽小,但总是能派上用场。

    在设计师齐娜的手机相册里,花草占据了近一半的空间。“我以前觉得植物不仅拍出来差不多,还很土。”直到某天,她看到一位摄影博主分享的郁金香照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成片的花朵透着光,梦幻极了”。这让齐娜意识到,原来不是花草土,而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之后只要路过花丛,她就会仔细观察,思考角度和构图,希望用自己的视角记录生命之美。

    如今,囤垃圾袋的不一定是叔叔阿姨,还可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拍花花草草的不一定是长辈,还可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

    攒包装袋子、拍自然风光、爱黄金首饰、加入广场舞大军、喝枸杞茶……这些曾被普遍认为是父母辈的专属,甚至被嫌弃“土”“俗”的爱好,正在褪去“过时”的外衣,逐渐在年轻群体中流行。面对自身态度的转变,不少网友感叹:“原来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血脉觉醒’。”

视觉中国供图

    子夕是湖南某大学的在读博士生,去年举办了婚礼。在给伴娘和前来帮忙的朋友送的伴手礼中,她放了一枚手工编织的戒指,并在上面加了一颗黄金转运珠,这是她以前绝对不会选择的礼物类型,“觉得金饰很俗”。

    转变开始于两年前,那时子夕经常刷到关于金价波动的短视频。“可能是信息茧房吧”,看了一次后,大数据越推越多。随着关注的增多,她对黄金的喜爱度也越来越高。“黄金最吸引我的点还是好看吧,其他材质的首饰可能会变色,但是金饰永远是亮亮的。”子夕觉得,近年来很多金饰富有设计感,贴合年轻人的审美,同时注重营销,保值的特质也让黄金成为年轻人投资储蓄的选择之一。

    有人的审美出现变化,有人则在兴趣爱好上发生转变。3个月前,广东女生陈唯嘉为了让母亲不过度沉迷网络小说,决定带妈妈体验广场舞。谁料母亲没劝动,她反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周末、节假日,她只要有时间就会去跳。

    从事品牌运营工作的女孩彭希也是如此。她经常和朋友一起跳,广场舞初体验后的一个月内,她参加了四五次。对于在广东广州从事药物研发工作的黎舫来说,跳广场舞更是生活常态,这一爱好已持续6年。

    不论是陈唯嘉、彭希,还是黎舫,她们起初都对广场舞“接受无能”。彭希觉得它“土俗”,黎舫认为这不算运动。经过亲身体验,她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广场舞比我想象中难,每天的动作也不同。”有时候跟不上,彭希就随意发挥。在她看来,跳广场舞没有心理负担,动作再丑也无所谓;广场舞的音乐富有动感,随便跳跳就很快乐。黎舫认为,广场舞虽然动作简单,但能达到有氧运动的效果,“只要跳30分钟,运动量杠杠的”。

    “我平时工作很忙,总加班,下班后不是躺着,就想花钱买东西。”在陈唯嘉看来,参与跳广场舞这类日常活动,能让自己感受生活本来的样子。平时她还喜欢去公园和广场散步、休息,在“公园20分钟效应”下,她身心轻松,“感觉自己作为人的气息回来了一些”。

    至于“土”和“俗”?黎舫直言:“广场舞现在可潮啦,音乐类型多样,甚至还有DJ伴奏。”

    从嫌弃土味到主动欣赏,从接受无能到沉迷其中。为什么年轻人的喜好会出现这样的转变?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认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重要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优秀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包括文化、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也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喜爱。

    他同时觉得,年轻人步入社会,体验到生活的不易后,会发现一些从前被自己忽略的传统价值观是正确的。这也是喜好改变的原因之一。

    囤包装袋子就是于三顺独居后养成的习惯。“以前我和父母一起住,十指不沾阳春水,对节俭没有概念,想不到攒袋子的事。”现在大到家居装修,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她都需要自己挑选购买。“我每次买东西,总感觉没花多少钱,结果算下来还挺多。”于三顺发现,过日子需要仔细经营,“能省则省,囤袋子起码不用专门买垃圾袋了”。

    “我们经常说:‘人教人,教不会人;事教人,一下子就教会人了。’”陈武说,当你自己没有体验的时候,“节俭”在你的眼里可能只是一个道理或一种灌输,但是当你经历过很多事情后,就会领悟到这是一种传统美德。

    在陈武看来,年轻人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他们由自我向社会的一种转变。“原来这些年轻人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审美中,现在慢慢地超越了自己的关注范畴,开始接受其他人所喜欢的一些东西。”

    “这也是年轻人的追求从热点向文化的转变,从短期到长远的转变,越来越独立的表现。”陈武进一步解释道,以前很多人更热衷于跟风打卡,追求一时的快乐,现在他们想得更多、更远,慢慢开始追求历经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年轻人原来所持有的某些短暂化、个体化、热点化追求的降温。“这是青年价值观的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除黎舫、陈武外,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