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是与世隔绝的。这里所说的中国不是指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指中华文明最初诞生的长江、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也是”中国“一词最早所指代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的东部是浩瀚无垠的大海,西部是一望无际的荒漠和巍峨的青藏高原,北部与草原地带相接,南部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大海、荒漠、群山在当时的条件下都是难以跨越的天然地理屏障。
唯独北部的草原地带和中原地区之间是不存在天然地缘屏障的。直到唐代以前中原王朝最大的外患就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至于西部的青藏高原则从未诞生过引起中原王朝重视的强大政权。这样一种状态在唐代随着吐蕃的崛起被打破:全盛时期的吐蕃不仅占领了西域与河西走廊,甚至还曾攻破大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在吐蕃崛起之前作为中原王朝主要战略对手的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从未能攻破中原王朝的都城。
在吐蕃之后雪域高原也再未崛起过一个能像吐蕃一样威胁到中原王朝的政权。那么强大的吐蕃政权是如何横空出世的呢?根据14世纪成书的《王统世系明鉴》记载:吐蕃人的祖先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的,其后子孙繁衍并逐渐扩散到西藏各地。他们开垦平地、建筑城邑,直到公元前360年前后吐蕃王系第一代赞普(王)聂赤赞普从天而降后才有了君臣之分。
西藏本土原始宗教雍仲本教的宗教世界观认为“天地之初如一巨卵”,后来此五色巨卵破裂,一位英雄从中诞生,成为了藏人最初的祖先。从藏民族自己的创世神话来看和汉民族的盘古开天、伏羲女娲等传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事实上汉、藏两族同根同源:都发源于今天黄河上游的青海河湟谷地一带,后来汉、藏两族的共同祖先中有一支迁徙到今天陕西、甘肃一带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轩辕黄帝部族。
此后汉、藏两族开始了不同的历史演化进程。 在夏、商、周三个上古王朝时代称青藏高原上的民族为孟族。春秋战国时代发羌、迷唐等羌族部落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和当地土著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个部落。《新唐书》援引《后汉书》以来诸史籍认为“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在西羌诸部中的发羌、唐旄早在公元1~2世纪时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
其地距中原绝远,互无往还。《新唐书》据此认定吐蕃人系发羌的后裔。也有的说法认为吐蕃是鲜卑族的南凉王朝秃发利鹿孤之后,还有关于吐蕃人的祖先是由印度徙入的说法,但主流观点还是认同古羌人西迁而形成吐蕃之说。在吐蕃诞生之前整个青藏高原几乎处于蛮荒时代。由于缺乏明确的文字记载使当时青藏高原的历史更多处于一种晦涩不明的神话传说状态。
公元6世纪时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区的泽当、穷结一带的雅隆河流域崛起了悉勃野部,与此同时其邻近地区还有被称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势力:它们分布在现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区一带)、塔布(今山南地区东部)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囊日论赞成为悉勃野部的首领后兼并邻近诸部,北迁拉萨河流域,此时悉勃野部已成为青藏高原各部的翘楚。
不过此时囊日论赞的政权还很脆弱:他对新征服或新归附地区的贵族加以封赐和笼络,他敢于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贵族,或授予军权,麾师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 因而招致了旧贵族的极大不满。随后囊日论赞自己的庶民心怀怨望,王妃所属的庶民则是公开发动叛乱:外戚如香雄、苏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继叛离,囊日论赞内外交困,最后被人毒死。
囊日论赞死后其子松赞干布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平息了悉勃野部内部的叛乱。633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松赞干布为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
据《智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时因学习邻族建政经验、设官及民政",自东方汉地及木雅获得工艺与历算之书,自南方天竺翻译了诸种佛经,自西方之胡部、泥婆罗打开了享用食物财宝的库藏,自北方霍尔、回纥取得了法律及事业之楷模"。其中"木雅"即指党项,"胡部"即指粟特,"霍尔"应指回纥,"回纥"应指突厥。可见邻族的经济、文化制度都曾传到吐蕃。
松赞干布在稳定内部后开始致力于统一青藏高原诸部。松赞干布相继吞并了雪域高原上的苏毗、白兰、党项、象雄等部族,从而成功建立起雪域高原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政权。在收服苏毗、攻灭象雄之后松赞干布开始向青藏高原北部的河湟谷地扩张,这里由鲜卑慕容部后裔建立的吐谷浑汗国统治。隋炀帝时期一度征服吐谷浑,从而将青海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然而在经历隋末动乱后吐谷浑重新建国。
当松赞干布向吐谷浑扩张时唐太宗李世民已令吐谷浑成为大唐王朝的属国。如此一来吐蕃的扩张自然就会威胁到唐朝的利益: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秋吐蕃发兵征伐吐谷浑,吐谷浑王逃入唐朝境内避难。唐朝接纳了吐谷浑王,但并未干涉吐谷浑与吐蕃的战事。松赞干布见唐朝方面没什么反应,于是在第二年进逼松州(今松潘),唐朝与吐蕃第一次正面交锋松州之战由此爆发。
松州之战中双方都没发生什么重大损失,始终处于相持状态。松赞干布见难以从大唐捞着好处,转而向大唐求婚,希望借机吸收大唐先进文明以改革吐蕃。贞观十五年(641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松赞干布通过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得以吸收大唐王朝先进的制度文化,从而为吐蕃的繁荣强大奠定了基础。松赞干布死后论东赞、论钦陵父子成为吐蕃的实际执政者并开始和唐朝直接对抗。
公元670年论钦陵率军攻灭附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并在接下来的大非川之战中击败了唐朝名将薛仁贵,从此吐蕃尽占整个青藏高原。此后吐蕃为夺取河西走廊、陇右、西域进而控制丝绸之路多次主动和唐军交战:青海湖之战论钦陵大败十八万唐军;素罗汗山之战论钦陵又大败武周军十余万人,乘胜夺取凉州。西域的安西四镇也曾一度被吐蕃夺取。面对吐蕃步步紧逼的唐朝加强了河陇地区的布防。
名将娄师德等先后率军在河陇、剑南击退了吐蕃的进犯,稳定了唐军防线,吐蕃与唐朝开始进入长期对峙的时期。吐蕃人尽管彪悍善战,可毕竟是一个刚崛起的民族。此时吐蕃的国家体制尚处于完善过程之中,对境内各部族的凝聚力还较为有限,而青藏高原的生产力又远远不及中原地区,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消耗了吐蕃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与此同时吐蕃王室与手握大权的论钦陵家族之间的矛盾也在潜移默化的滋长。
武周时期女皇武则天以大将王孝杰为统帅,与受到吐蕃威胁的西突厥各部族联兵,出击西域收复安西四镇并在凉州、西域开展屯田,加强了对丝路沿线的控制。正在这时吐蕃内部爆发了一场权力斗争:论东赞、论钦陵父子长期把控吐蕃国政令吐蕃王族及亲王族的大臣十分不满。698年吐蕃赞普杜松芒波杰与大臣论岩合谋托以狩猎之名前往论钦陵的驻地阿秦地区(吐蕃人对吐谷浑故地的称呼),捕杀其党羽两千余人。
论钦陵欲发兵抗命,但部将却忠于赞普,因此兵溃自杀身亡。此后吐蕃王族从权臣手中收回了权力。论钦陵家族的残部及其治下的吐谷浑部落1400帐则为躲避吐蕃追剿于第二年投归唐朝。七年后武周政权也爆发了神龙政变:宰相张柬之等大臣拥戴太子李显复辟李唐王朝。唐中宗李显登基五年后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双方的关系暂时缓和下来。边境上大规模的战事暂时停止了,不过彼此暗中的较劲还是有的。
就在唐中宗李显宴请吐蕃迎婚使的宴会上双方进行了一场马球比赛,都憋着一口气的双方都想在赛场上压制对方,唐朝马球队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及时换上临淄王李隆基,最终唐朝马球队在临淄王李隆基的带领下反败为胜。就在这场马球比赛结束后还不到一年李隆基就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一举诛杀韦后集团,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成为了李唐王朝的新皇帝。
两年后李旦禅位于李隆基,登基后的李隆基迅速在第一时间以铁腕手段肃清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开始真正大权在握。李隆基在位早期的李唐王朝的国运正如那场马球比赛一样蒸蒸日上,唐朝进入了国力全盛的开元盛世时期。与此同时吐蕃人也并没闲着:公元704年杜松芒波杰在征讨六诏期间病死于军中,其子尺带珠丹继位。由于年幼而无法实际治国理政,所以政权由祖母没庐氏赤马类执掌。
尺带珠丹即位之初吐蕃缺乏强有力的统治者,且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因此政局动荡不安。一时间属国起兵反抗,居心叵测的大臣们也纷纷叛乱:从公元705年开始大臣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叛乱于那拉山,西南的属国尼婆罗、悉立也发生了叛乱。摄政的没庐氏先后发兵征讨叛乱,于公元709年平定了悉立。又先后处罚了一些大臣,基本巩固了政权。
吐蕃在迎娶金城公主时通过用大量钱财贿赂唐朝官员杨矩,得到了青海东南部的九曲之地。公元714年吐蕃遣使赴长安,请求唐朝派使臣前来会盟,同时要求以河源一带为边界。唐玄宗派遣左散骑常侍解琬前去会盟。但吐蕃对会盟的结果十分不满,派大论乞力徐、大将坌达延率兵十万进攻唐朝,唐将王晙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
薛讷率唐军夹击,斩首一万七千,获马羊超过二十万,追击吐蕃军,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吐蕃军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唐军前后杀获数万人,拆毁吐蕃建立的城堡和桥梁。之后吐蕃向唐请和并要求用与唐朝平等的礼节,然而唐玄宗不许。此战后唐蕃关系恶化:吐蕃遣使通好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骑施等国,多次骚扰唐朝的西部边境,皆被唐朝击败。
715年吐蕃联合黑衣大食攻打西域的费尔干纳盆地地区,介入拔汗那国的王位继承斗争,但为唐朝所败。同年吐蕃与阿拉伯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孝嵩率军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
公元716年吐蕃进攻松州。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请和。公元717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此后同年又于与突骑施、黑衣大食入侵安西四镇,战于塔里木盆地西北,但此战仍以吐蕃战败告终。公元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请和,乞舅甥亲署誓文;双方的宰相皆著名于其上。公元719年唐蕃双方会盟,停止了战争。
安史之乱后吐蕃获得了新的扩张良机:趁唐朝西域、陇右军团东调平叛之机吐蕃陆续占领陇右、河西。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政权趁唐衰弱之际尽取陇右道。是年冬吐蕃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半个月后才撤离。此后十余年吐蕃又夺去河西之凉、甘等州。公元792年吐蕃完全占领了西域地区,将唐朝与回鹘的势力彻底驱逐。同时吐蕃还将势力扩张到云南地区的南诏国境内。
这一时期吐蕃同时对抗东面的大唐帝国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从而成功占据了整个西域。全盛时期的吐蕃也并非只与唐朝作战,事实上吐蕃在其鼎盛时期向四面八方均有所扩张。公元751年怛罗斯之战后大食(阿拉伯帝国)势力在西域地区迅速渗透扩张。从此西域地区开始呈现出唐朝、吐蕃、大食三方争雄的格局。这一时期吐蕃时而与大食结盟对抗唐朝,时而又出于自身利益与大食争夺西域。
吐蕃在同时与东面的大唐帝国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对抗之时也没放弃向南部的恒河流域扩张。吐蕃第一次对南方采取军事行动其实具有一定偶然性因素:公元647年唐太宗命时任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30余人出使天竺(今印度),同时拜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看望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然而大唐王朝并不知道此时天竺国内刚发生了一场动乱。
称霸中印度的戒日王尸逻逸多已死,那些原本被戒日王尸逻逸多征服的地方割据势力随即展开了新一轮的角逐。最终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篡位。阿罗那顺不知是贪图唐朝使团的财物,还是听信谗言以为唐朝将对自己不利,总之他派兵劫杀唐使,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成为了天竺人的俘虏,而使团其他成员则直接被杀死。
按说王玄策和蒋师仁两个人再怎么着也拿身为一国之君的阿罗那顺没辙,现在连小命都捏在人家手里还能翻得起什么浪?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实在是充满戏剧性:在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二人成功脱身。摆在大难不死的王玄策和蒋师仁眼前的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其一是逃回大唐将自己的遭遇如实上奏之后请朝廷定夺,然而他们却并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而是选择了另一条看似走不通的道路。
二人翻越喜马拉雅山来到吐蕃以大唐使节的名义求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事实上这本身也是他们一开始的出使任务之一,不过现在除了看望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并转达唐朝方面睦邻友好之意外,王玄策正式以大唐使节的名义向松赞干布借兵。松赞干布借给了他千余人马。此时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的泥婆罗国(今尼泊尔)正与吐蕃友善,于是也提供了7000人马。
王玄策和蒋师仁再以大唐的名义传檄附近的大唐藩属国,最终得到万余人马。王玄策与蒋仁师合兵一处,遂自命为行军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大张旗鼓地直扑天竺。在经过三天的战斗后茶镈和罗城被攻破,天竺兵被斩首三千余级,另有大约万人落水溺毙,被俘者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到东天竺,请求东天竺王尸鸠摩派兵增援。王玄策、蒋仁师丝毫不给他喘息之机——再次击败阿罗顺那残部。
阿罗顺那逃至恒河边,蒋师仁率军追到并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随后阿罗那顺余部跟随阿罗那顺的妻子在乾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至此灭亡。由于东天竺曾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灭东天竺。东天竺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王玄策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迦没路国也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
这次军事行动在吐蕃方面主要是为了帮助唐使王玄策。事后吐蕃并没在恒河流域长期驻留,但吐蕃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意识到恒河流域的印度各邦国的军事实力和自己不在一个量级上。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在位时期(755年—797年)听说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于是派大军远征天竺以图奉舍利回吐蕃供奉。恒河北岸的各个小国见吐蕃军队强盛,所以纷纷遣使称臣纳贡。
吐蕃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恒河北岸地区,随后渡过恒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国。吐蕃军队凯旋回朝之前在恒河边竖立大铁柱以标明地界。由此可见吐蕃是曾向印度恒河流域扩张过的,不过吐蕃扩张的主要方向始终是与唐朝争夺西域、河西等地,印度恒河流域并非吐蕃扩张的主要战略方向。当时吐蕃同时面临东面的大唐帝国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两大劲敌,至于南面的天竺(印度)更多只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
这些邦国的战斗力和吐蕃不在一个量级上,所以也不可能对吐蕃构成威胁。相比之下唐朝和吐蕃之间则长期视对方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吐蕃东、北两个方向都是大唐的领土,西边通往中亚的道路也被安西四镇锁死。这也就是说吐蕃如果要向东、北、西三个方向扩张都不可避免会与唐朝发生摩擦。位于如今青海地区的吐谷浑曾是唐朝的属国,然而吐蕃却在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吞并了吐谷浑。
从此唐朝与吐蕃就围绕吐谷浑的归属展开持续的博弈。唐朝的疆域明显呈现哑铃形状:中原地区和位于西部的安西四镇之间是通过狭窄的河西走廊联系的。河西走廊恰恰正是唐朝在国防上的薄弱环节。吐蕃只要占领河西走廊就能切断中原内地与西域的联系,那么届时唐朝也就再也无力与吐蕃争夺西域了。吐蕃在征服吐谷浑之后与河西走廊间只有薄薄一道祁连山阻隔,又在地理上占据着居高临下的优势。
这样的形势怎能不令吐蕃君臣心动不已?与此同时这种形势也令唐朝君臣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尤其是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开始衰退,这时居高临下的吐蕃不仅威胁到了河西陇右地区,甚至连都城长安也曾一度陷落于吐蕃人之手。在这种形势下唐朝也势必将吐蕃视为最大的战略对手。尽管唐朝和吐蕃彼此视对方为最大的战略对手,然而吐蕃在其全盛时期的确是向四面八方扩张的。
所以当时的吐蕃和周边的唐朝、回鹘、南诏、天竺、大食的关系都比较复杂:吐蕃和大食之间时而合作、时而对抗;南诏有时会与吐蕃联合侵犯唐朝,但同时也对吐蕃试图控制自己的野心保持高度警惕;天竺各邦迫于吐蕃的武力被迫臣服,然而实际上却一直在寻找机会摆脱吐蕃的控制。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唐德宗时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联合回鹘、南诏、天竺、大食等各方势力共同削弱吐蕃的计策。
这足以证明两点:吐蕃所奉行的向东、南、西、北四面扩张的战略已引起唐朝、南诏、天竺、大食、回鹘等各方势力的警觉,但同时这也证明在各方势力中唐朝是吐蕃最大的对手,因为正是唐朝在各方势力之间牵线搭桥以构建针对吐蕃的包围网。既然唐朝和吐蕃彼此都视对方为最大的战略对手,那么也就不难解释吐蕃之所以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唐朝身上了。
与此同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也进一步促使吐蕃把唐朝作为自己最大的战略对手。吐蕃面向天竺的一侧是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脉,面向唐朝一侧的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尽管也是巍峨的高山,然而唐军翻越这些山脉的难度显然没天竺人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难度大。这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天竺人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打到吐蕃本土这种可能性不大。
然而唐军翻越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攻入吐蕃本土这种可能性则要大得多。换句话说恒河流域的天竺人几乎对吐蕃没什么威胁,况且吐蕃即使占领了天竺也难以在当地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就像古代中原王朝征服了游牧民族的草原也难以开发利用一样:吐蕃人难以适应恒河流域的气候环境,所以在他们眼中恒河流域更像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至于气候更为湿热的天竺南部地区就更不用说了。
松赞干布时期曾派16名藏族青年去天竺学习佛法,最终只有吞弥桑布扎回到了吐蕃,其余青年才俊全部因为难以适应湿热的气候而殒命。由此可见长期生活在温寒地区吐蕃民众是极难适应南亚的湿热气候的。其实吐蕃不只是难以在天竺建立稳固的统治,事实上吐蕃对青藏高原之外的地区都很难建立起相对较为稳定有效的统治,甚至吐蕃对一直在和唐朝争夺的西域、河西等地的控制也并不稳固。
吐蕃本部人口据历史学家估计大约为350万人,加上在扩张过程中臣服于吐蕃的附庸民民族之后总人口最多不超过1000万。这样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吐蕃不可能像唐朝对西域那样组织起庞大的移民戍边队伍,所以吐蕃在本土之外的占领区实行一种类似于节度使的制度,这种制度分布于吐蕃从唐朝占据的青海、鄯州、河州、凉州、瓜州等地。吐蕃册封河陇地区的汉族、党项等民族的世家豪族镇守当地。
吐蕃对河西地区的统治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与当地世家豪族合作的基础之上,所以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河西地区一直存在着强大的地方豪族势力。沙州(敦煌)豪族张议潮在吐蕃人眼皮底下不声不响练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归义军。公元848年张议潮率领归义军趁吐蕃内乱之机收复瓜州、沙州等地,随后派遣高进达等人表函前往长安。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张议潮率众收复西州。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唐宣宗遂赐诏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
至此“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张议潮收复河西之时吐蕃王室内部为争夺权力分成两支连年混战,镇守各地的将领也拥兵称雄,过去归属吐蕃的部落纷纷脱离吐蕃的管辖。紧接着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爆发并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当东北部镇将混战时吐蕃的随军奴隶在河陇地区发动了大暴动。受吐蕃奴隶主奴役的党项、回鹘、羌、汉和其他民族几乎都参加了这次起义。
与此同时从吐蕃东部也开始爆发平民和奴隶大起义并逐渐蔓延到吐蕃全境:公元869年手工匠人首领韦·阔竭勒登从康氏区率领起义军向卫藏挺进席卷拉萨一带,随后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到公元877年起义军首领许布达泽等四人率军攻下山南穷结,将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的陵墓掘毁多处,取出的殉葬财物则由几个首领们瓜分。这是吐蕃历史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农民和奴隶大暴动,至此吐蕃政权已然土崩瓦解。
此后统一的吐蕃王朝不复存在,吐蕃王室分裂为拉萨王系、阿里王系、亚泽王系、雅隆觉阿王系四大并立王系。一年后唐朝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尽管唐王朝最终平息了黄巢起义,然而此时唐朝中央政府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接下来轮到各路藩镇势力登台表演了。公元907年朱温篡夺了李唐王朝的江山,唐朝和吐蕃这对持续交锋大半辈子的老对手就这样先后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