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四年十二月红军“黎平会议”之后,继续挥师西进,抢渡了乌江,打下了遵义。直至此时,毛主席才彻底走出了他政治生涯中的低谷。
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召开的时候,会上的大部分红军干部都支持毛主席重新返回核心领导层。
但是当时却有一个人跳出来大唱反调,并且指责毛主席“不懂马列主义”,根本不会打仗,只是“看了一些《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而已”。
然而,恰恰是因为毛主席“懂得打仗”,这次会议后来才确立了他对红军的领导地位。得知结果以后,此人依旧不服,死鸭子嘴硬地说了一句:“谁对谁错,咱们走着瞧!”
谁料没过几天,此人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此处处拥护毛主席,而毛主席在工作中也十分信任他。每当别人拿遵义会议的往事来指责这个人时,毛主席往往还会出言相护。
那么,这个人对毛主席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反差如此大?毛主席后来又为什么会护着他呢?要讲明白这件事,就必须得先提一提当时中央红军里面的一些问题。
一九三一年顾顺章叛变,向忠发被捕后,中央苏区一时无主。于是王明向共产国际求助,最后共产国际决定让有“留苏”背景的博古,暂代苏区的一把手。
博古当时才二十四、五岁,非常年轻。他拉着中央苏区二十多个“留苏”人员,共同打造了一个领导班子,这些人也全部都是青年人。
这些人对中国底层的民情缺乏认识,而对苏联方面又有一种盲目的崇拜,所以在革命路线的问题上,只会机械地照搬苏共的经验搞“左倾”。
以博古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中央苏区“分田”问题上,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打倒一切地主和富农;二是在具体的革命方式上,他们主张“城市包围农村”;
三是在反“围剿”问题上,一开始主张“主动迎敌”,后来发现打不过,又在突围时产生了“逃跑主义”。
中国的国情和苏联不一样,当时国内四亿同胞,超过75%都是农民,产业工人占比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依靠工人运动实现“城市包围农村”显然不现实。
另外,当时苏区在划分阶级的时候,标准定得也太“左”,完全没有给那些富农和小地主留有余地。
毛主席一向主张在革命时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时又提出通过“打游击”的办法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不过他也因此遭到博古等人的排挤,一度失去了红军的领导权。
直至后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博古一派终于认识了毛主席思想的正确性,才重新让他返回领导岗位,接下来打了好几场胜仗。
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召开的时候,毛主席作了一份报告,在会上如实地指出了博古等人犯的错误,没想到前文中提到的人,这个时候就跳出来了。
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其实是博古一派的,也是一个“留苏”的青年干部,他姓何名克全,化名凯丰,当时二十九岁。
凯丰是江西苹乡人,一九〇六年出生,十九岁考进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读过一年书,参加过学运,后来从军北伐。
一九二七年,凯丰加入共青团,同年接受组织安排留学苏联,回国后正式入党。凯丰出国前曾经在家乡组织过农会,但是时间非常短。
从凯丰前期的履历里面我们不难看出,他事实上就是一个书生。因为和博古关系非常好,又盲目崇拜苏联,所以他听到毛主席批评了博古,就跳出来吵架。
不过凯丰当时指责毛主席的话其实很有意思,当时他说毛主席:“打仗的方法并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去打的。”这话一听,就知道是酸秀才讲的傻话。
打仗的终极目的是要打嬴,只要能打垮敌人取得胜利,谁去管那方法高明还是低明?打得嬴的全都是高明的,打不嬴的才不高明!
接着,凯丰又说毛主席是“照着《三国》和《孙子兵法》去打的仗”。前者成书的时间超过五百年,后者成书时间超过二千年。
民间照着它们去打仗的人不知凡几,但是建功立业的人依旧凤毛麟角。再说,毛主席后来表示自己当时还没读过《孙子兵法》。
所以凯丰指责毛主席的话里面,全都是酸葡萄味儿。但是其实他的内心知道,毛主席打仗的确是很厉害的。
不过凯丰反对毛主席,并没有什么个人的私心。他和博古与毛主席的矛盾,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敌我斗争”,而是两条路线之争罢了。
遵义会议结束之后没过多久,毛主席就带着红军队伍,创造了一个世界军事指挥史上的“奇迹”——四渡赤水。
这下是真哐哐哐地打肿了凯丰的脸,当时毛主席非常会打仗这个事实,在红军中已经是公认的了,凯丰也不能继续死鸭子嘴硬。
在意识到了自身的狭隘后,凯丰这个耿直磊落的年轻人主动向组织上检讨自己的错误,于是中央又恢复了他在红九军中的职务。
后来,当毛主席提出红军应当“北上”抗日的时候,博古、凯丰两人都是第一时间站出来表示支持的。
张国焘和毛主席闹意见,凯丰第一个站出来写了一篇叫《番民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文章,发表在《前进》报上,力挺毛主席的决策,这是党内最早公开批评张国焘的文章。
不过凯丰这个人脾气不好,做事也容易走极端。他在批评张国焘的时候,一生气就把红四方面军全体都骂成了“土匪”。
许世友那会儿就在红四方面军呢,他听了这个话非常生气。于是有一天晚上,许世友就拉了三十多个人准备一起去四川找自己的老部下,干脆回家打游击,结果被抓了起来。
毛主席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情,还严厉地批评了凯丰,说他办事太粗暴了,差点把自己人“逼上梁山”。
凯丰认错之后,毛主席还是继续信任他,因为毛主席知道,凯丰这个年轻人的心眼其实还是好的,思想上没有问题。
后来,毛主席安排凯丰在延安搞宣传工作,当时抗大有一首校歌,也是凯丰创作的,一直传唱至今。
一九四五年中共七大召开,选中央委员的时候大家因为凯丰这个人过去的问题,不肯投他的票,毛主席还站出来帮凯丰讲话,但是结果还是没有选上。
后来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安排凯丰去东北局当宣传部长,结果没过几年凯丰又跟高岗“爆发了激烈争吵”,惊动了毛主席。
不过在这次事件当中,凯丰的行为并无不妥。毛主信写信做出批示后,就把他调到中央,让他担任中宣部副部长,兼马列学院院长。
凯丰感激毛主席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因此在任上兢兢业业,废寝忘食,最后因积劳成疾,于一九五五年三月在北京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毛主席说:“我们不但要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反对错了的人。”
从毛主席对待凯丰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为人的宽宏与大度。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日常生活中,人总是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才能最终找到真理的。
当初凯丰指责毛主席“不懂马列”,兴许他就是真的那么以为的。因为当时他认为的马列主义就是“照搬苏联经验”、“城市包围农村”。但是他说毛主席“不会打仗”,就明显是强辞夺理了。
遵义会议前后,毛主席之所以能东山再起,完全就是因为他太会指挥打仗,在红军里面的呼声很高。
更有意思的是,凯丰在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义会议上刚刚说完毛主席“不会打仗”,结果过了没多久,毛主席就率领红军创造了“四渡赤水”的军事奇迹,这下凯丰就不得不服了。
- 参考资料:
- 《毛泽东以坦荡宽广的胸怀用人待人》,作者:陈立旭,《党史博采》,2024.02.05;
-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人民网》,2015.07.14;
- 《纪念凯丰同志诞辰100周年》——《光明日报》,2006.03.14;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