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三位灯彩、花灯非遗传承人。

立冬之后,全国各地的灯彩手艺人们就开始了忙碌。干燥的毛竹劈成细条,笔尖晕开各色颜料,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故事描摹于纸面上,装饰其中的冷光灯源被调试点亮。只等待除夕临近的一声声爆竹脆响,就到了中式灯彩缤纷登场的时候。

送走年兽,各地的灯彩巡游也进入佳境,直至元宵节才是灯彩最绚烂的时刻。正月十五挂花灯、游灯市、猜灯谜的习俗盛行于全国各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灯彩点亮了寒冬里悸动的情愫,也诞生了无数故事。

COSMO邀请了三位来自南北不同地区的灯彩、花灯非遗传承人,从皇室气派的宫灯灯彩,到安徽以灯祈福的汪满田鱼灯,还有流传千年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他们做的是灯,留下的是心声和故事。

汪满田鱼灯传承人 汪春燕 ▐

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汪满田村坐落于安徽歙县溪头镇,四周山林环绕,常年云雾缭绕,一条河水穿村而过,这个古老的村落犹如一只银盆,环山夹水。村边的西山降有一石塔平滑如镜,被称为“火镜”。据传,阳光照射其上,反射到村内所建的木屋会引起火灾,是村内火患之起源。

于是,在这个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村落中,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合族村民都会抬着巨大鱼灯游村,以鱼为形,嬉戏两岸。鱼灯夜游,敬天地、祭先祖、祈福泽,也带着人们期冀国泰民安、万民兴业的美好祝愿。

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汪春燕,就是伴着鱼灯和鱼灯节长大的孩子,她的太爷爷曾是扎制鱼灯的高手,为汪满田村的鱼灯节扎过不少鱼灯。直到现在,她依然保留了太爷爷扎过的一盏鱼灯,时间久远,纸糊的鱼灯虽已落尘,却依然保持着优美的鱼形与鲜艳色彩。

说起古老鱼灯的制作,汪春燕说,其中凝聚着手艺人的智慧和辛劳。汪满田鱼灯以鲤鱼为型,用竹片扎架,棉纸装裱,彩绘鱼头、鱼鳞,头有“王”字,嘴有双须。鱼灯的制作需经历骨架编制、扎制、描绘、装饰、开脸、上色等多个步骤。制作鱼灯的棉纸则要薄、柔、轻、韧,点亮后整条“鱼”才会通明剔透。

“光是原料选材就很是讲究,要四到六年生竹,首选阴山面、腊月竹,还要看竹叶颜色。鱼灯和其他手艺不同,由表及里反着学,从上色开始,接着是开脸和糊纸,最后才学绑扎骨架,这也是最难的部分”。

“汪满田村的地形是盆地,四面环山,从高处看下来,(在)从前不通电的时候,鱼灯节那几晚,点燃了蜡烛的鱼灯在整个村子里面游走,鱼与水相互倒映,像鱼在水塘里面游。”

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也会尝试体验制作非遗鱼灯

小红书@Mayrain超能翻 ▐

每年鱼灯节,村内祠堂会从16-24岁的年轻后生里诞生“渔头”,谁抢到就能成为新一年汪满田鱼灯节的负责人,“我们徽州有一句老话,叫‘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在皖南这边,以前十三四岁的年龄,就已经可以出外经商。我们村让年轻人来担任渔头的职责,就是要把年轻人‘往外丢一丢 ’,让他们学会成长。”

2010年,汪春燕16岁,她当时正跟着村内一位老师傅汪在郎学习扎鱼灯,汪老先生鼓励她去试着“争当渔头”,充满朝气、兴致满满的汪春燕心想,“试试就试试”。年初二清晨,随着鞭炮声在祠堂鱼会门口点燃,汪春燕请了“鱼神”,在祠堂门口贴上鱼灯会筹备喜报,成功抢到了祠堂渔会“渔头”,这也让她成为汪满田嬉了几百年鱼灯以来的第一个女性“渔头”。

鱼灯节的表演从农历正月十三到十六连续四个晚上进行,分为“预演”“彩排”“闹元宵”“圆满”四大环节。每个晚上,鱼灯队伍都会在村中大操场列队,由龙头鱼身为头鱼,内以竹篾为架、外糊棉纸,点有大蜡烛200余支,身长7—9米,浑身发红透亮;头鱼之后,会跟着一排小鱼,千姿百态,竞争斗艳。

最后一晚,鱼灯在全村巡游后会祭拜祖先,所有大小鱼头对准“上石焙”,摇头摆尾、腾风起浪,汪满田村中最高处一片神鱼遨游景象,浪花数丈,上石焙“火镜”邪气显而自退,嬉鱼灯会达到最高峰。

鱼灯的手工制作过程

小红书@亼梓 ▐

去年,汪春燕成为汪满田鱼灯的非遗传承人。她创立了“一盏鱼灯”工作室,不仅开展汪满田鱼灯文化研学,还在新媒体平台以短视频的方式传播汪满田鱼灯,成为网友口中的“鱼灯姐姐”。她亲自研发了供孩童研学时要用的软膜鱼灯,带领村民去各地进行嬉鱼灯表演,召集志愿者加入一年一度的鱼灯会。即便和鱼灯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汪春燕坦言自己仍需精进手艺,在她看来,守护传统与持续创新两者并不矛盾,汪满田的鱼灯,以及代表的希望与祝福也将会“游”向更广阔的天地。

2023年阿那亚戏剧节上汪满田鱼灯与回声当代乐团合作表演了《鱼灯入海》;2024年春节,热门游戏《原神》新春短片中,汪满田鱼灯也在其中惊艳亮相。

2023年阿那亚戏剧节上的《鱼灯入海》

小红书@yusheng Art ▐

每年鱼灯节,当人们抬着巨大的鱼灯在村内巡游时,这是汪春燕最开心的时刻。这时,一条条璀璨的“鱼灯”,沿河两岸游动,灯光河水相映,这个传说中的鱼塘村庄,便再度亮堂起来。

仙居花灯传承人 方康哲与王汝兰▐

“插花呼酒少年场,烂赏花灯十里香”。

浙江仙居无骨花灯最早起源于唐朝,据仙居当地宗氏堂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每年进贡仙居“皤滩花灯”十对(皤滩为仙居县古镇),曰:“十全十美”,因此,它也被称为“唐灯”。明朝万历年间,仙居皤滩古镇盛大的闹花灯庆典会在每年元宵节举行。每逢科举考试时,仙居大户人家户户都会挂上状元灯,表示书香门第,预祝状元及第。

仙居花灯之所以被称为“无骨花灯”,是因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灯身无骨而得名。仙居花灯通身不用一根骨架,而是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叠粘贴而成,“纸莹如玉,玲珑剔透,光彩竦异,轻巧能飞,精妙入神”。

在仙居当地,今年87岁高龄的王汝兰老人是仙居花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做灯60余年,培养了众多弟子,00后年轻人方康哲便是其中之一。

仙居花灯制作流程繁杂而琐碎,要经过打样、剪订、凿花、拷贝、针刺、开片、折叠、竖灯、封顶、装饰等十道主要工序。其中,最考验人的是“针刺”这一环节,“针刺”在古时被称“女红”,是仙居花灯制作中较为关键的一步,针法分线刺和面刺,面刺又分为乱砂刺、三角刺、盘龙刺等不同手法。

“我们看到的是这样镂空的图,但怎么刺出来却是很讲究,它有不同的手法,针一定要拿得很笔直,90度垂直向下,这样针孔才能玲珑剔透,扎得有顺序。针刺本身并不难,但需要一针一针去扎,所以针刺这道工序最考验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王汝兰 ▐

方康哲至今都记得,自己曾经在王汝兰老人的指导下做一盏花灯,因刺法分为“阴刺”与“阳刺”,他一不小心将“阴刺”“阳刺”混淆,老人家当时便生了气,“她当时对我说了一句很重的话。她说,你不要再来了”。“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太太不久便原谅了他,但这件事,却一直留在他记忆中。

“她对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花灯要细心、耐心、有决心,这三个心要做到以后,才能把一个花灯做好。”

除了继承王汝兰老人关于仙居花灯的传统制法,方康哲在做花灯的过程中,也有了自己在制作工艺上的巧思与创新。比如贴拷贝纸这一环节,从前老艺人们是用浆糊在镂空的花纸上贴拷贝纸,而用浆糊就至少花费3—7天时间,既需要等待浆糊晾干,还要将纸张压平。方康哲则试着用热熔胶代替浆糊,再用电熨斗烫平,从前需要一周时间的这一流程,瞬间缩短了很多。

迄今为止,他已为大大小小的合作方手工制作了很多盏花灯——古籍里记载进贡给唐太宗的花灯因形状酷似荔枝形状而被称为“荔枝灯”、2006年仙居花灯第一次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时所用形制的“龙凤八卦灯”、割面如同宝石一般凹凸有致的“宝石灯”、状如同古代花篮的“花篮灯”……

每当谈起花灯的制作、历史,这个腼腆的00后男孩便滔滔不绝,“花灯把我的眼界 打开了,我的世界也因此变得不一样。我认识了各行各业的人,接触到了很多没有见过的人与事。但其实,我更享受一个人在晚上,安安静静做灯的时间。”

随着传承非遗文化意识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这一行列中,2022年,仙居的几位年轻人泮韬楠、郑宏磊、王嘉仪、金江涛在方康哲的指导下,耗时一 周,做出了一盏融合了亚运元素的龙凤八卦灯。

小小花灯,流光千年。这盏古香古色的花灯,不仅凝聚着仙居当地的文化传统,更留下了民间匠人的智慧与记忆,让每一次剪样、刻纸、针刺、竖灯……都融汇成一个最美丽的形状。

北京灯彩传承人 乔美霞 ▐

一两百年前,北京的元宵灯会是何种情景?

据《中国民间美术赏析》一书记载,明清时代,灯市口是北京最大也最为繁盛的灯市,“大街两侧商店酒楼首尾相连,平日里就游人不断,热闹异常。灯节期间,白日为市,晚间放灯,连绵两里。街道两旁搭起灯棚,挂起各种彩灯。彩灯质地不同,多用纱绢制作,也有玻璃的。更有令大人孩子都喜爱的能自行旋转的走马灯。还有别出心裁者,将灯扎成后,浇水迸发成冰成为晶莹透明的冰灯……”

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乔美霞并非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她与民间工艺的缘分却从父亲乔志标那里续接而来。在乔美霞的成长时期,父亲在呼和浩特武川县开设了一家民间工艺美术店铺,为照相馆背背景画、为民居墙面做装饰、做灯笼、画油画,心灵手巧的父亲精通各种手工艺,也时常会让她帮忙填色或勾边。

上世纪90年代,乔美霞从内蒙来到北京,她做过很长一段时间广告业,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从小就学会的手艺。2014年,她参与了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开始学习京剧盔头的制作,2017年,她继续精进,报名参与北京联合大学举办的“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学习传统宫灯的制作,师从“北京宫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翟玉良老师。

乔美霞介绍,“灯彩”其实是宫廷乃至民间宫灯、花灯、彩灯的总称,而北京宫灯作为沿袭皇家宫廷御用的装饰灯具,有着最为繁琐且复杂的流程。一件宫灯制作,需要经过设计画图、开料刨料、开槽钊眼儿、拼装组装、粗打磨精细打磨、上漆修饰、丝绢或玻璃绘画、流苏装饰等100多道工序,制作一盏宫灯也需要100多块木头,“这其中,涉及了木工、雕工、漆工、女工、画工等至少五个独立工种”。

以最为经典的“六方宫灯”为例,首先要用紫檀、红木、花梨等贵重木材做骨架,再镶上玻璃或纱绢的画屏,这其中,六个对称的面分为上扇、下扇两层——上扇宽,六角有六根短立柱,宫灯所用场所不同造型也有不同,或龙头或凤头或花草头,灯头六方坠彩色流苏,挂在中式屋顶或廊檐上,摇曳生姿,有画龙点晴之感,短立柱之间还需镶六块小画屏;下扇窄,有六根长立柱,立柱外侧都有镂空花牙,内侧镶着六块长方形画屏……。

小红书@Seewhen ▐

除此以外,由于北京宫灯是榫卯结构,需要靠木板之间的咬合来固定支架,因此,对于手工精细程度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乔美霞记得自己一开始作六方宫灯时,有些扇面尺寸没有精细测量,“那时觉得差个一厘半毫应该也没事”,但真正开始拼接时才发现,扇面无法严丝合缝地卡上去。

她意识到这门手艺所需要的精细与耐心,在翟玉良老师的指导下,她开始更加刻苦地研习有关宫灯的制作手艺。2019年,乔美霞与几个同学跟随恩师翟玉良,为庆祝祖国华诞七十周年,要为天安门城楼上的八个大红灯笼“换新装”。虽说是庆典在十一举行,但师徒几人从五月之前便开始准备。

“天安门城楼上的灯笼骨架早已从开国时的竹骨架换成了钢骨架,但外面那层灯笼红布会随着时间流逝变旧,‘换新装’就是为灯笼外层红布换装”。由于有一定美术基础,大红灯笼上的金色云头与吉祥云头都由她负责刻下,当她与老师、同学们为天安门城楼红灯笼换好“新装”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小红书@小厨 ▐

2021年,乔美霞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非遗研修班进修时,北京冬奥会正在进行非遗文化展品的招募。她的两件宫灯作品“龙凤呈祥”宫灯与“转八仙”走马灯被选中,入选2022北京冬奥会非遗文化传承展。

“我总在想,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到底传承的是什么?我觉得是把老一辈的手艺、精神与温度传递下去。人们看到你做的灯时,也许想到爷爷奶奶,想到年少时四合院里挂的那盏灯,那些古建中的雕梁画栋。也许它只是激活了片刻回忆,却让人们的情感流动起来。”

编辑:曾瑶、若菲

撰文:明星辰

视觉:卞玉清

摄影:小黑

妆发:COCO

场地协助:滋生·御窑茶坊

新媒体编辑:兰昕雨

排版:Julia

美编:姜黑勒久

图源:时尚COSMO、小红书、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