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留给世人的忠告,醍醐灌顶!他说:人老了,父母过世之后,永远不要去帮兄弟姐妹这“两种忙”,哪怕关系再好也不可以,这并非薄情,而是有远见! 18年前,事业正如日中天的胡歌,却意外遭遇了一场车祸,缝了上百针,右脸血肉模糊。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打击,让胡歌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多年后,他回首那段阴暗无助的日子,坦言是季羡林的文字陪他走过了低谷。 胡歌说:“季羡林的书,胡歌读了一遍又一遍,那些安静舒缓的文字,治愈了他最脆弱的时光。” 这就是季羡林的魅力。他是自民国翩翩走来的风流人物,是世人眼中的学术泰斗,他笔下的文字,干净通透,寥寥几句,便说透了人生真味。 比如,他告诫世人:人老了,父母过世之后,永远不要去帮兄弟姐妹这“两种忙”,哪怕关系再好也不可以,这并非薄情,而是有远见! 首先,不要代替兄弟姐妹尽孝。 季羡林在其作品中提到:“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每一个兄弟姐妹都有属于自己的责任,就如在赡养父母上,彼此应该同心协力,共同为父母打造良好的晚年生活环境。 如果我们出于善意帮其他的兄弟姐妹尽孝,那么他人可能就会养成理所当然的性格,认为这一切都该是你大包大揽。但凡你做错了,他们就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你,只会徒增无奈罢了。 尊重兄弟姐妹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该有的权利和义务还给他们,与其同心协力,共同营造家庭的美好氛围。 其次,不要毫无底线地在经济上帮衬兄弟姐妹。 季羡林说:“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 大多时候,人性经不起利益的考验,感情迈不过金钱的关卡。兄弟姐妹之间,一旦有了钱财上的纠葛,难免会有翻脸的那一天。 看过一个故事: 丈夫急用钱,却发现存折里只剩下一万元,原有的20多万不翼而飞,于是便去询问妻子,妻子坦白:“弟弟买房缺首付,把26万都给弟弟了。” 不久后,一次家庭聚会,丈夫提起还钱一事,弟弟不可思议地问道:“当初说好是你们赞助我的,怎么还需要还呢?” 此话一出,一家人争吵不休:丈夫指责妻子帮娘家人没底线,妻子抱怨丈夫太小气,弟弟怨恨姐姐和姐夫“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最后,夫妻二人闹到了离婚的地步,姐弟之间也撕破了脸,不再来往。 “亲兄弟,明算账。”将钱借给兄弟姐妹,可能会破坏自己的家庭关系,还会破坏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 季羡林提醒:不要管别人的家事,既是亲情的维护,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人生往往就是如此,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一定要注意边界感。边界感,永远是兄弟姐妹维持亲缘关系的法宝,彼此间的关系才能融洽、和谐。 生活中,既要相信亲情的可贵,也要看到现实的残酷,这就是季羡林留给世人的智慧。正如季羡林在《心安即是归处》中所写得那般:到了一定年纪,要开始学着往回“收”,将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 这就是季羡林大师留给世人的智慧。他用一生在感悟人生,体验人生,大彻大悟之后,他将一生的感悟精华归纳成文,写进了《心安即是归处》中,毫不吝啬地跟我们分享。 《心安即是归处》里,记录了季羡林先生1962-2006年间的所思所想,共63篇散文,分八个章节,主要阐述了先生百年生命智慧。本书分别从生命、读书、人生感悟、行走、生活、处世、生死跟大家密切相关的生命话题,最终传达出一个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 比如:“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饼儿绝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最值得一提的是,季羡林是生活的哲学家,他的笔下的世界,是烟火人间。他写作从不深奥难懂,只是写写柴米油盐、人间烟火,还有独自听雨的闲暇……却能让人读出他一生的智慧,原来世间的善恶丑美、人性复杂,早落入他眼中。 在这个快节奏、压力大、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会迷失自我的心灵寄托。而季羡林所提倡的平和心态和生活方式,则为疲惫的人们提供了寻找内心归宿的建议。 季羡林老先生的书籍畅销多年,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能在他的书中看见自己的境遇,对于个人的成功,思维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央视多次点赞:“季老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让人深感钦佩。” 而且,这本好书现在价格也不高,不过一顿饭钱,就能让你汲取国学“泰斗”的百年智慧,可谓是一举两得,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能够平静你的心灵,让你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归属感的书籍,那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心安即是归处 季羡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