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出生那年,朱棣才决定造反。 婴儿朱瞻基给予朱棣的作用是,来自于人性自然里面的那种信心。

大明最初的朱家,是布衣得很彻底的皇族,这里指的,是朱元璋、朱棣、朱高炽这三代人,你可以说朱瞻基已经蜕变成了先天的贵族,但他的父祖辈,传统的思想还是很重的。 朱元璋得到朱标的时候,欣喜若狂,比起陈友谅生了陈理的那种情绪,朱元璋是数倍于他的,其实这也不是朱元璋一个人这样,万千元末农民百姓,生出了儿子,都是开心得双脚离地的,都会觉得人生得到了蜕变,只是朱元璋,未曾压抑自己的本性。 朴实之风大盛的朱元璋,把这个习惯也传承了下去,但是最好的继承者不是朱标,而是他的四子朱棣。 朱棣镇于北京,封于燕王,常年的北部防线,让朱棣保持了彪悍之风,看朱允炆不顺眼,他不曾掩饰,朱元璋驾崩时,朱棣隔河而望南京,没有进宫,如果是有城府的人,早就躲在角落里防着侄子了,而朱棣什么也没说。 建文登基后,朱棣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怎么保命。 但当他发现,他那些从来没有得罪过建文的兄弟有被废为庶人的,严重的还有被逼自焚而死的,他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逃窜,如果他没有儿子,他或许就会直接起兵,拼到最后无非是一个死字,孑然一身。

可他和朱元璋一样,重视传承,重视后代,朱棣是严厉的,但他的爱,也是深沉的。 朱瞻基出世不久,朱棣还在北京装疯,建文不准备当过他,直接派人进北京再次夺权,为了儿子,他本来就不可以忍了,更有了孙子,他这一脉既然有传承的希望,他就不能放过,这便有了靖难之役。 关于朱棣起兵的心态,其实我认为宋朝秦观的一首诗是最可以贴切表达的: 四十生儿得宁馨,试教啼看是真英。五文凤自云间落,一角麟从天上生。积善家应长孙子,读书种定作公卿。 普通人尚且希望这个孩子“读书种定作公卿”,那么朱棣这个王爷,希望自己的孙子当个皇帝,不过分吧。 当然啦,这样解读朱棣,未免有些情绪化了,毕竟他也是一个贵族了,也有着他相应的城府,但不管怎么说,朱瞻基的到来,更像是朱棣的一个“小儿子”,他的呱呱落地,敲响了朱棣的野性,胜则举家昌盛,败则共赴黄泉。 而且有趣的是,朱棣后来解释过,在朱瞻基出生的那个晚上,朱棣梦到了朱元璋,朱元璋给了他一个皇帝的印玺,然后跟他说: “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这个话的意思,就跟始皇帝的“传国玉玺”上面刻的是一个道理。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只不过始皇帝用来象征神权的是一个玉玺,而朱棣用他的孙子来代替。 有的人会说,那么老实的朱棣都会说假话给自己辩解了,但不管是真话还是假话,朱瞻基的命运,从此就被朱棣绑在一起了,在心理学上,朱棣属于以此“自我催眠”,这场催眠,让他金戈铁马,浴血从北京,到北京。 靖难成功后,朱棣更觉得孙子最宝,发挥这种心理作用的,还是朱家初始三代骨子里的那种朴素之感,你看朱棣的后代朱翊钧就没有,他对他大儿子朱常洛,早就已经丢掉了那么动人却又平凡的父子、父孙之情。 永乐二年,朱棣搞了一次信用欺诈,对象是他二儿子朱高煦,因为他在起事前和登基后都曾给过二儿子暗示,你大哥这身体不行的,以后天下,还是得交给你,可也是这一年,朱棣还是排除大家的意见,立朱高炽为太子。 看,嘴上对二儿子多好多好,还不是什么都给了大儿子,像极了那么平凡百姓家。 本来就很疼爱孙子朱瞻基了,这下次更有理由可以直接对他好,不怕别的儿子嚼舌根,立太孙这件事,不是朱棣才开始做的,元代忽必烈,他父亲朱元璋,都做过这件事。 因为朱瞻基还年幼,立了朱高炽之后,朱棣没有立马把朱瞻基立为太孙,但是却让朱瞻基跟着朱棣生活,直到永乐七年,朱棣正式让孙子朱瞻基登上政治舞台,带他巡视北京,永乐八年,朱棣北伐之际,让朱瞻基留守北京,再到次年,朱瞻基镀金完毕,被立为皇太孙。 立皇太孙,其实并不是朱棣疼爱朱瞻基的最好体现。

立太孙,朱棣为的是预防朱高煦的其他心思。 朱高炽体弱,身体很差,加上体型肥胖,很早以前,走路都成问题了,朱高煦因为靖难之役有功,加上朱棣的暗示,卖大量的空头支票给他,于是他飘了,当着大哥的面嘲讽不是一次两次了,朱棣骂了也没用,朱高炽还一个劲地,二弟别生气,我是废物我是废物。 给别人的感觉,朱高炽好像真的随时会早薨一样,重复真金、朱标的命运。 骨子里的朱棣也怕,但他更怕的是,皇位落到了二儿子手里,他不是说他不喜欢二儿子,而是当主脉没死光的时候,是不可能跳过主脉选支脉的,他爹朱元璋会削死他的,他的观念也不允许。 这件事情,李世民就很好演绎过,玄武门之变,他把李建成、李元吉及其他的所有侄子一并杀掉,他不让李渊难做人,因为李渊没得选了,只能选他,大家以后只会骂李世民造反,也只会同情李渊。 作为皇帝,朱棣必须要考虑他这个职位的很多问题,比如后人的看法,比如前人的做法。 他摆明了告诉朱高煦,你大哥身体不行,但是你大侄子却可以,你别妄想了,你大哥就算在太子的位置上早薨了,也还轮不到你。 作为对策,其实朱高煦动手杀了大侄子就能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了,可惜,这个是朱棣的底线,朱高煦曾高喊,他怎么就比不上秦王了?这个秦王,指的就是李世民。

朱棣大骂朱高煦,甚至第一次说砍他的头,因为朱棣心里太忌讳这种手足相残了,他不允许,这也是底线。 后来朱瞻基跟着朱棣一起北伐,也算是成长起来,有了相应的战场经验,朱瞻基有资格,也有话语权留在太孙的位置上,而对于这个长孙,朱棣也转移了对长子的爱给他。 朱高炽行动不便,多病缠身,朱瞻基年轻有为,前途光明,朱棣对朱瞻基的好,又何曾不加入了朱棣对朱高炽的那部分呢,因为国内经济的原因,朱高炽多次和朱棣闹矛盾,父子见面只有争吵,可还是那句话,朱棣是有爱的,是深沉的。 历史上关于朱棣在细节上对朱瞻基的爱护,并无多少,但明眼人读史也能感觉到,这位皇帝对孙子的态度,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皇位的传承在这个时候成为了极其敏感的技术活,朱高煦没有了朱棣的压制,说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情,关键时刻,被朱棣花费心机培养的朱瞻基就帮助父亲进行一系列登基工作,朱瞻基成功迎丧后,朱高炽正式登基。 朱高炽注定在位时间不能长,只能说,他发挥了他的浑身余热,只为朱瞻基争得一点时间建立威望来对抗朱高煦,为此,朱高炽想要釜底抽薪,将都城再次移回南京,只要回到南京,朱高煦造反的难度几何增长,几乎不可能成功。 可惜的是,这件事情未等完成,朱高炽驾崩了,朱瞻基顶着压力登基,还是等来了叔叔朱高煦的造反,所幸朱瞻基不孬,平定了朱高煦之乱,才承接了父亲的仁,开创了“仁宣之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