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以来,创业板指与深成指延续强势表现,但沪指陷入停滞,市场已从8月的单边上行逐步转向近期的区间强势震荡,牛市正式进入阶段性整理阶段。在此过程中,科技作为核心主线的定位虽未改变,但相较于此前的全面冲高,板块内部已显现明显分化。当前牛市主线的态势如何,整理结束后主线又将向何演变,无疑是广大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科技主线是否生变 下一轮主线会是谁

回顾A股历史,每一轮牛市都有着清晰且鲜明的主线逻辑,而阶段性调整往往成为市场热点 “切换” 或 “深化” 的关键分水岭,其中蕴含的规律,对投资者把握市场节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透过复盘 A 股历史大牛市的主线逻辑,能为判断当下牛市及主线变迁提供有益借鉴。

其一,2005-2007年的周期股牛市,核心驱动力源于中国加入WTO 后成为 “世界工厂” 所释放的巨量需求。在此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飙升,直接催生了以石油、钢铁、银行为代表的周期股行情,相关板块凭借强劲的业绩支撑,成为当时市场的绝对主角。

其二,2013-2015 年的成长股牛市,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全面席卷。3G/4G 网络商用落地、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叠加微信、淘宝等APP的广泛渗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消费方式,也带动TMT(科技、媒体、通信)等成长股迎来爆发式行情,成为引领市场上涨的核心力量。

科技主线是否生变 下一轮主线会是谁

其三,2019-2021年的龙头股牛市,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清落后产能,推动各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同时,在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共同造就了以 “茅指数”“宁组合” 为代表的行业龙头公司行情,龙头企业凭借竞争优势持续抢占市场份额,估值与业绩同步提升。

这三轮牛市均深深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且主线逻辑清晰可辨。对牛市而言,阶段性调整并非趋势逆转,而是市场 “去浮躁、归理性” 的必经之路,且调整后主线的变化呈现出明确规律。从历史经验来看,主线变化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主线延续但内部结构分化。例如 2005-2007 年牛市调整后,金融、资源类板块仍为核心主线,但板块内涨幅排序发生变化,非银金融凭借行业景气度提升,跃居涨幅榜首,成为主线中的 “佼佼者”。

另一类是主线彻底切换,由新的板块崛起引领市场方向。如同 2013-2015 年牛市,主线从传统周期性行业切换至金融板块,随后又转向 TMT 板块,每一次切换都与当时的产业趋势、政策导向紧密相关,新主线凭借更强的成长动能,逐步取代旧主线的地位。

科技主线是否生变 下一轮主线会是谁

驱动主线变化的核心因素,始终是政策导向、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趋势的共同作用。与此同时,据华金证券研究,调整期领涨行业往往呈现 “强者恒强” 与 “高低切换” 两大典型特征:

1、“强者恒强” 由产业趋势向上、政策积极支持且估值情绪相对理性共同驱动。例如 2008-2009 年,“四万亿” 政策聚焦基建与实体经济,有色金属板块受益于需求提振与政策支持,同时估值处于合理区间,呈现出 “强者恒强” 的走势。

2、“高低切换” 则源于前期板块情绪过热推高估值,或受政策调整、外部事件冲击影响。此时,资金会从估值过高、获利盘丰厚的领域,流向估值合理且景气度持续提升的板块,实现资金的再平衡与市场热点的轮动。

当前牛市的主线聚焦于科技板块,这一趋势背后有着坚实的支撑逻辑,并非偶然形成:

从宏观层面来看,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纷纷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科技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我国更是将科技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出台一系列政策为科技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从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到市场引导,全方位推动科技产业突破瓶颈、实现突破。

从产业层面来看,5G、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新兴科技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从工业生产到日常生活,科技的渗透无处不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展现出巨大的成长潜力,为相关板块提供了强劲的业绩增长动力。

从市场表现来看,科技板块相关个股前期涨幅显著,持续吸引大量资金流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资金,都对科技板块的长期价值抱有较高预期,推动科技板块成为推动市场上行的核心力量。不过,随着指数进入震荡整理,市场对科技主线的延续性产生了一定疑虑,担心前期涨幅过大带来的调整压力。

科技主线是否生变 下一轮主线会是谁

结合历史规律与当前市场环境综合判断,科技主线在调整后仍有较大概率延续,但板块内部结构将出现明显分化。一方面,前期科技板块快速上涨积累了一定的估值压力,部分细分领域交易拥挤问题凸显,短期内存在消化估值的需求;另一方面,调整过程中,资金会逐步从估值过高、缺乏业绩支撑的领域,流向估值合理且景气度持续提升的细分赛道,实现板块内部的 “优胜劣汰”。

具体来看,下一阶段市场轮动与主线走向可从短、中、长三个维度进行判断:短期呈 “高切次高” 特征,资金从高估值算力芯片流向科技内部的消费电子(受益于 5G 普及与设备更新)、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空间广阔)、AI 应用(多领域场景落地加速),同时储能、机器人、创新药等景气改善板块也获关注;中期 “强者恒强”,科技成长主线未变,AI+国产替代趋势、政策支持及业绩验证下,光模块等算力硬件与半导体板块消化估值后有望创新高;长期科创板或成牛市核心载体,2024年2月低点大概率为起点,参照历史牛市3年周期或延续至2026年,七大科技核心赛道值得布局。

科技主线是否生变 下一轮主线会是谁


对投资者来说,面对市场调整,投资者需秉持 “不恐慌、不激进,借调整布局” 原则。短线选手可紧盯资金流向,聚焦科技内估值合理或景气改善子领域捕捉机会,严控风险与持仓周期;中长线选手可借调整优化持仓,对有核心技术与产业支撑的科技标的,回调至合理估值时分批加仓,降低成本并把握长期趋势 。同时要强化均衡配置与仓位控制。保留科技核心仓位的同时,适当配置消费、公用事业等低估值、高股息或有景气改善预期的资产,平滑组合波动;仓位保持5 - 7成,既应对短期震荡,又能在优质板块回调时布局,还需合理设置止损止盈,密切跟踪关键信号,灵活调整策略确保投资稳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