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林先生的投稿:
我是林建国,今年70岁,和老伴是一对"资深丁克"。
年轻时,我们在大学教书,崇尚自由,认为孩子是负担。
如今在养老院度过一年后,我含着泪写下这篇文章,想告诉所有年轻人:人这一生,一定要有孩子!这不是迂腐的传统观念,而是一个孤独老人最痛的领悟。
一、"丁克"是我们骄傲的选择
1985年,30岁的我和妻子站在大学讲台上,向学生们宣扬着我们的"先进理念":"生育是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孩子会扼杀创造力""我们要做新时代的知识分子"。
那时,我们觉得不要孩子是最明智的决定。
"林老师,您和师母真是模范夫妻!"学生们羡慕我们每年出国旅行、随时看话剧听音乐会的潇洒生活。
我和妻子相视一笑,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我们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事业和彼此身上,不必为孩子牺牲半点自我。
二、退休后的"黄金十年"
退休后,我们过上了让老同事们眼红的生活:冬天去三亚避寒,夏天到昆明避暑,春秋季就在全国各地自驾游。
朋友圈里全是美食美景照片,配文总是"丁克族的幸福生活"。
我们算过一笔账:养大一个孩子要花大半辈子积蓄,这些钱足够我们周游世界。
每当看到老同学为子女买房凑首付愁白头发时,妻子总会庆幸地说:"还是我们聪明。"
三、养老院里的现实一课
变化发生在三年前,妻子突发脑梗半身不遂。
我们把市中心的房子卖了,住进了"高端养老院"。
最初觉得这里环境不错,直到真正住进来,才发现没有子女的老人在这里处于怎样的"鄙视链"最底层。
1. 护工的态度差异:有子女的老人,护工伺候得格外周到;而我们这样的,换尿布都要按好几次铃。
2. 医疗资源的分配:养老院合作的医院专家号,永远先安排给"子女打过招呼"的老人。去年我前列腺手术,排了三个月队,而同屋老周的儿子,一个电话就安排了床位。
3. 节假日的煎熬:春节、中秋,看着其他老人被子女接回家团聚,我和妻子只能对着电视吃养老院准备的"团圆饭"。去年除夕,妻子看着窗外突然哭了:"要是有人叫我们一声爸妈该多好..."
四、最痛的时刻
去年冬天,妻子病情恶化。医生问:"要不要上呼吸机?"我颤抖着手签同意书时,护士小声问:"要不要通知您孩子来?"
我摇摇头,她才意识到我们是丁克夫妻。
那天深夜,妻子在ICU拉着我的手说:"老伴,我后悔了..."话没说完,监护仪就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
现在想来,她最后那句话,成了我一辈子的心结。
五、给年轻人的忠告
现在很多年轻人说"不想生孩子",理由和我们当年如出一辙:
- "养孩子太贵,不如用来享受生活"
- "世界这么乱,不想孩子来受苦"
- "我要追求自我价值,不能被孩子束缚"
作为过来人,我想说:
1. 孩子不是消费品:不能单纯用"投入产出比"衡量。当你老到不能动时,再多的钱也买不来真心实意的照顾。
2. 亲情无法替代:朋友会疏远,护工会敷衍,只有子女才会在你便溺失禁时,不嫌弃地为你擦洗身体。
3. 生命需要延续:当我整理妻子遗物时,发现我们连一张全家福都没有。这一生所有的照片、回忆,随着我们的离去将彻底消失,这种虚无感令人窒息。
六、不是道德绑架,而是血的教训
我写这些不是要道德绑架谁,只是用血泪经历告诉大家:年轻时以为的自由选择,老了可能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现在养老院里有句扎心的话:"有孩子的老人是VIP,没孩子的老人是流浪狗。"
当然,生养孩子不是为了养老,但当你真正老去时才会明白:血脉亲情,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穿透孤独与无助的光。
年轻人,也许你们现在觉得我在危言耸听。
但请记住,在30岁的餐桌上嘲笑"养儿防老"很容易,难的是在70岁的病床上独自面对那份冷清与无助。
我和妻子用一生证明了那个朴素的道理:人这一生,一定要有孩子!这不是落后观念,而是对生命最深的敬畏与尊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