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长相再好看,也得先过“风俗”这一关。匈奴女人长得确实不赖,骑马打猎样样精通,可一套婚俗搬出来,中原男人转头就跑。谁敢娶个能光明正大改嫁给亲戚的媳妇?
嫂子能嫁、后妈能收,娶她一个,等于娶了整个族谱的伦理重建工程。礼法管不住、血缘说不清、规矩套不住,这样的婚姻光听就发憷。
真要入了中原门,那不是日子,是演出。草原的豪放碰上中原的讲究,注定一地鸡毛开场,半点花好月圆收不了场。
漂亮归漂亮,规矩真吓人
说起匈奴姑娘,长相没啥可挑的。高鼻深目,皮肤白净,骑得了马、拉得动弓,是真能干。但真要说娶进门,男人们得三思。为啥?因为她们背后那一套“收继婚”制度,确实让人有点吃不消。
匈奴的规矩是这样:兄弟死了,弟弟娶嫂子;父亲死了,儿子迎后妈。在《汉书·匈奴传》里,专门提到“其俗父死,妻其后母”。这在游牧部落,是为了维系财产、巩固宗族。可是到了中原,这种做法简直像在礼教的锅里倒进汽油。
别的不说,中原男人一听“娶嫂子”这仨字,心跳都能漏半拍。朱熹要是活在那时候,得天天念《礼记》压压惊。当时的风气讲究的是“兄弟如手足”,讲的是“继母之礼”,哪能有“继母变媳妇”这么回事儿?这要是在乡下传出去,别说族谱,连祖坟都得震三震。
而且匈奴姑娘个性彪悍。她们自小骑马打猎,哪受得了规矩三章?一进门,锅不刷、衣不洗,张口就是“咱们家牲口吃了没”。这种日子,中原男人受得了吗?
中原家庭讲究“男主外女主内”,媳妇进门得学“温良恭俭让”。匈奴女子上来就管账管人,谁当得了这个“婆家CEO”?说白了,这是草原豪放碰上礼教文绉,强行融合,那是拿脑袋碰锣鼓。
这还只是第一关,后面还有“二次出嫁权”、部落财产继承、人丁赡养义务,全都是中原男人的硬伤。
婆媳关系?不存在,只有压倒性控制
就说匈奴媳妇进了门,婚后生活也不会风平浪静。这帮女子从小在草原长大,讲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像中原女子,十岁学规矩,十五学刺绣,一嫁人就变得温顺贤淑?
资料说得很直白,匈奴女子婚后依旧驰马逐猎,行踪自由。这可不是“活动空间大”,这是独立到“想走就走”。中原男人顶多管家、管地,家里多了个匈奴媳妇,倒像自己成了客人。
更要命的是,匈奴族的婚姻观跟中原完全不接轨。资料里提到,“嫁入汉地者,婚俗并未随之更改”,即便身处中原,匈奴女子依旧遵循原有的族内婚姻规则。换句话说,如果丈夫早亡,她依旧有“再嫁其兄”甚至“由族内安排再婚”的自由。这种自由,在儒家眼里,是“大不敬”的化身。
而且,匈奴妇女在家族中地位颇高。不是站在厨房跟灶台之间,而是坐在火堆边说了算。婆婆想管她?先看有没有马鞭子硬。小姑子想告状?先问能不能追得上她马蹄。
说到底,娶了匈奴姑娘,不是娶了个“贤妻良母”,而是迎进一位部落代理人。中原男人习惯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结果家里来了个“能打能管”的领导型人物,谁吃得消?
生活节奏不一样,思维方式不对拍,这种婚姻,从开局就注定“水土不服”。别看婚宴吃得热闹,日子一长,三观开打,日子就像带刺的毯子,越过越硌脚。
皇帝玩联姻,老百姓打退堂鼓
当然,也不是没有娶成的。有,那是皇帝指的亲。汉朝搞和亲政策,几个公主成了“外交特派员”,匈奴女子也顺理成章嫁进宫廷。
比如刘解忧远嫁乌孙,书上写得风光,可她本人写信都快哭出来了。这种婚姻,目的是稳边疆、换和平,不是成家立业。皇帝签合同,公主去送人情,百姓谁愿意照这个办?
资料说得很清楚,匈奴与汉通婚的政治范例虽然不少,但在普通百姓中几乎没有仿效迹象。连小吏都不愿娶,更别提书生商贾了。
中原人娶媳妇,讲究“门当户对”“三媒六聘”“祭祖拜堂”,匈奴人哪有这套?一杯马奶酒,草地一躺,帐篷一掀,就算定亲了。文化鸿沟太深,就像用毛笔写草原史诗,压根不通篇章。
再说了,汉代社会风气越来越保守,尤其东汉以后,讲究礼教、族谱、门第、血统。娶个异族女子,家族脸面往哪搁?将来孩子考个“秀才”都难。孩子都难,媳妇还要什么?
所以说,联姻那是政治家的特权,老百姓的婚姻,得讲究实打实的日子过得顺不顺。谁想每天睁眼面对一位“能骑射的家庭主妇”?情调全没了,安全感也不在了。
到头来,这笔账一合,漂亮抵不过传统,能干抵不过规矩。“不娶匈奴女”,不是轻蔑,而是自保。
参考资料:
如何看待匈奴的婚姻制度?他们怎么会有娶庶母、嫂子这样的恶俗呢.知乎
为什么匈奴娶中原女子,汉人很少娶匈奴女子?文化与利益是两个坎.知乎
古时候中原男性,为什么不愿娶匈奴女性?原因让人羞于启齿.公众号.2023-02-22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