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接二连三地对我国挥舞“关税大棒”,妄图逼中国低头认输。
可惜算盘打得再响,中国根本不吃这套!
4月29日,中国外交部一句“不跪”刷爆全网!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美国自信满满地以为能拉拢一众盟友围堵中国时,剧情却突然反转:一位“亲美”国家突然站出来力挺中国。
美财长下令:对华谈判暂时搁置。
那么,这个站队中国的国家是谁呢?
美国屡屡破防又是为何?
中国不跪!站队中国的国家已出现
4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布了一段掷地有声的视频——《不跪!》,用最直接的方式回应了美国挥舞关税大棒的霸凌行为。
短短数分钟,信息密度极高,态度也前所未有地鲜明:面对威胁与打压,中国绝不低头,更不会妥协退让。
视频中那句“向霸权低头如饮鸩止渴”,直击人心。
妥协只会换来更深的危机,而非真正的和平与合作。
就在全球局势风云变幻之际,站队中国的国家出现了。
据路透社消息,4月28日,匈牙利国家经济部长纳吉·马顿在布达佩斯向记者直言不讳地表示: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美国有任何一个新投资项目能在规模上与中国匹敌。
他说得干脆又直接,不会削弱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这话不是随口一说,而是立场鲜明、态度坚决。
他们的话是建立在冷冰冰的数据之上,谁给我们实打实的好处,我们就和谁合作,这就是匈牙利一贯的“务实主义”。
对他们来说,国家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
而中匈关系的“热度”,也确实不是空口白话。
你可能想不到,中国对整个欧洲的投资中,有足足44%是投向了匈牙利!
直接砸向未来产业的核心地带: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巨头正在匈牙利加紧布局,打造欧洲制造的新引擎。
在这个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时代,谁握住了新兴产业的命门,谁就有资格在下一轮竞争中领风而行。
显然,匈牙利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匈牙利的野心,远不止于“分一杯羹”,而是要在欧洲经济版图上抢占先机、打出自己的招牌。
作为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欧洲国家,匈牙利不是喊口号那么简单,而是用实际行动把战略认同变成实实在在的红利。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条备受瞩目的“中欧走廊”,连接布达佩斯与贝尔格莱德的货运铁路。
这条铁路线正火热施工中,未来一旦通车,不仅将大幅压缩中欧货物运输时间,还可能改写整个中东欧地区的物流格局,为中国商品进入欧洲腹地开辟新通道。
而这仅仅是开始。
来自中国的汽车制造巨头,正准备在匈牙利南部建厂投资,打造欧洲本土化生产基地。
这对当地来说,不只是就业机会的增加,更是对整个供应链和制造业体系的全面升级。
匈牙利外交部长曾直言不讳:吸引更多中国电池和电动车企业,是欧尔班政府的核心战略之一。
这不是拍脑袋决定的临时方案,而是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基础上的长远布局。
说到底,空头政治承诺拼不过实打实的投资回报,发展才是硬道理。
美财长下令:对华谈判暂时搁置
不过,匈牙利的“另辟蹊径”显然踩到了美国的“红线”,这让华盛顿多少有些坐不住了。
按照美方的剧本,欧洲盟友理应齐心协力对中国保持距离,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加深合作。
可偏偏匈牙利不仅没按套路出牌,反而愈发坚定地走在了“向东看”的路上。

就在匈牙利经济部长刚刚表态没多久,特朗普的长子唐纳德·小特朗普便亲自飞往布达佩斯,带着一整套“老剧本”出场——那就是熟悉的“中国威胁论”。
这番高调访问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了:希望这个中欧国家“回头是岸”,在美中之间明晰地“选边站队”。
可惜,这番劝说恐怕没掀起多大浪花,匈牙利方面的回应,用事实说话——该怎么合作就怎么合作,态度很“刚”。
与此同时,美国也祭出了一招更“实在”的手段:单方面终止了与匈牙利自1979年起签署的税收协定。
这份协定原本旨在避免双重征税、促进投资合作,如今突然被撤销,官方理由看似是“税率差距太大”——匈牙利企业税仅9%,远低于美国的21%。
可懂行的人都知道,这种技术性安排的调整,很难说没有政治意味。

是在打击不听话的盟友,还是借“税”施压传递信号?
外界自然有各种解读,但可以肯定的是,匈牙利这股“逆流”已经让美国感到头疼。

就在4月28日当天,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称美方将暂时搁置与中国的直接贸易谈判,并正加快脚步,与15到18个国家洽谈新的贸易协议。
这个说法一出,立马引发了不少争议。
毕竟,中方此前已经多次澄清,当前中美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官方贸易谈判,美方这番“暂停”的说法多少有些自说自话的味道。
但不管真假,释放出来的信号倒是挺明确:美国正打算重新排兵布阵,另起炉灶。
美方显然想建立起一个由自己主导、并把主要竞争对手排斥在外的贸易朋友圈,借此塑造一个有利于自身的全球供应链格局。
这种意图,早已不言而喻。
只是,这盘棋能不能如愿落子,还得看其他国家买不买账。

这边厢美国吹得神乎其神,那边厢中国立马泼了盆冷水。
外交部用极其干脆的语气回应:根本没这回事!甚至还罕见地发布了“不跪”短视频,句句铿锵,摆明了立场——贸易战可以谈,尊严一分不能让。
更有趣的是,美国内部对此似乎也没有个统一口径。
财政部长面对镜头,被问总统是否与中方通话时居然说“不清楚”;可下一秒,农业部长又在另一个节目上满脸认真地表示,每天都在跟包括中国在内的近百个国家“热线连线”,俨然一副多边磋商达人形象。
华盛顿的强硬姿态和战略调整,虽然让美国在全球博弈中显得更加自信,但也不是没有代价的。
对于普通美国消费者而言,贸易战的硝烟最后可能会以更高的商品价格直接冲击他们的日常生活。
这种潜在的成本,恐怕让不少家庭的钱包会有些吃不消。

而在特朗普执政的一段时间里,支持率一度跌至历史低点,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无疑为其政策的推行增加了很多阻力。
所谓的“百日庆典”,可能也带着一丝尴尬的氛围,庆祝什么?也许就只有政策内部的“知情人”才会有答案。

与此同时,匈牙利的“独立自主”选择无疑为欧洲的对华政策注入了一颗石子,激起了波澜。
它向外界传递出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哪怕身处中美博弈的夹缝中,各国依然可以根据自身利益来灵活布局。
参考信源
金羊网
观察者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