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原本以为蒋介石会“幸灾乐祸”,但是蒋介石并没有,反而是在宋美龄休息以后,找到儿子蒋经国彻夜长谈。
在这场谈话的最后,蒋介石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道:“你要好好的。”
这是他作为父亲对儿子最大的期盼。
不过,作为国民党的蒋委员长,蒋介石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究竟输在哪里。
蒋介石是正统军校出身的军人,他骄傲、自负,曾经从不把毛主席放在眼里。
抗战期间,共产党的星星之火在中国燃起,蒋介石仍会在日记里写下:毛此人不足为惧。
即使他最后兵败只能退往祖国的东南角,蒋介石依旧能喊出“五年反攻大陆”的口号。
但得知毛岸英在战场上牺牲之后,他第一次怀疑自己看人的眼光。
蒋介石虽然没有见过毛岸英,却多多少少听过他的过往。
他是毛主席跟杨开慧的长子,在幼年就因为母亲的牺牲流落街头,还要担负照顾弟弟的责任。
除了这段特殊的童年经历,这个年轻的领袖之子跟自己的长子蒋经国有着相似的发展道路。
他们都在苏联当过留学生,又在归国之后被安排了“再教育”。
在蒋介石看来,毛主席养儿子的路径没什么不同,无非都是让儿子有能力接自己的班。
当然,他也听闻毛主席安排毛岸英去干了农活,这在蒋介石看来就是多此一举。
他培养儿子的方式是托举。
蒋经国刚一回国,蒋介石将他安排回溪口老家,用传统文化洗去他脑袋里的苏联共党思想。
他让儿子读《孟子》、读王阳明,就是要他忘记在苏联学的那一套,把自己当领袖之子看待。
在这之后,他又安排蒋经国到赣南做起,搭建属于他的领导班底,而后一路畅通无阻。
当毛岸英还在北京工厂当职工的时候,他的长子经国已经成为国民党的执行委员。
有了这些部署,蒋介石根本不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属于蒋家的王朝会终结。
但他万万没想到,毛主席竟然舍得让长子毛岸英去危险的朝鲜战场,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他听闻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的死讯之后,只说了一句“打仗总是要死人的”,连毛岸英的遗体也没有带回国安葬。
换作蒋介石,他舍不得让儿子上战场,因为蒋经国不仅仅是他的儿子,还是国民党未来的接班人。
但此时此刻,蒋介石也不由地为这个年轻人惋惜,为此生最大的对手感到叹服。
他总是不明白为何人民都拥护毛主席,但这一刻他终于懂了,因为毛主席心中装着的是人民。
毛主席对毛岸英的教育,就是让他实实在在的融入到农民、工人中,了解百姓的思想和需求。
他要毛岸英感受双手爬满茧子的滋味,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人民。
也只有心中装着人民、懂得百姓的需求,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新中国建设做贡献。
当毛岸英决定去往朝鲜前线时,毛主席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的人。
在他眼里,毛岸英不仅仅是领袖之子,也是真正的人民战士。
只是天妒英才,毛岸英最终没能活着回到故土,而是为了保护祖国永远留在了朝鲜。
蒋介石以为毛主席太过无情,连儿子都能牺牲。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毛岸英去世后的几十年里,毛主席一直珍藏着儿子的遗物。
没人知道有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里,年逾古稀的毛主席摸着那些遗物,心中何等煎熬。
他曾经对孩子们说:“当我的儿女,是你们命苦的地方。”
这是他对儿女乃至对家人的遗憾,但在他们的牺牲背后,是老百姓亿万个小家的安宁与幸福。
参考资料:
毛泽东VS蒋介石的“家与国”,人民日报出版社#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