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完整把一盒月饼吃完过吗?
若最近打开社交媒体,大概率会看到“月饼难吃”的词条占据热搜高位,评论区满是吐槽:
“五仁月饼圆润离开地球”“嫦娥你自己尝尝好吃吗?”“求青红丝消失教程”。
有调研数据直白指出,仅23%的消费者会主动食用月饼,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月饼难吃。
明明是中秋标配美食,如今为何成了让人避之不及的“甜蜜负担”?别看现在月饼人人嫌弃,往前推几十年,它可是实打实的节日美味。
上世纪80年代,票证经济尚未完全退出生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85年全国人均年食糖消费量仅6公斤左右,面粉、食用油均需凭粮票购买,餐桌上的甜味堪称奢侈品。
对当时的家庭而言,只有中秋这样一年一次的重要日子,才舍得用糖、油这类紧俏物资制作食物。也正因如此,月饼注定是高油高糖的。这份甜蜜不仅是其独特美味的来源,更直白彰显它的珍贵——只有足够稀缺,才能成就这份专属中秋的仪式感。
改革开放后,中国食品工业爆发式增长,月饼原料早已不短缺。2023年,全国人均年食糖消费量已超过11公斤,甜味从奢侈享受变为日常选择;生产力提升更让月饼走向日常化。
中国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月饼年产量超过30万吨。
如今不仅中秋能买,全年都能吃到;肉月饼、冰淇淋月饼等日常款的出现,更让它彻底脱离中秋专属属性,成了随手可买的普通食物。
但随之而来的,是月饼核心定位的崩塌。过去,它是节日里才有的高油高糖珍馐,既有团圆的象征意义,又有难得一吃的珍稀价值。
现在,稀缺感没了,珍馐的光环也没了,只剩“节日仪式性食物”这一个定位。
尽管作为礼品的月饼仍是中秋送礼的人情载体,礼盒价格从百元到数千元不等,但作为食物的它,已不得不滑向普通零食赛道,和蛋黄酥、老婆饼等糕点同台竞争。
可问题在于,面对“普通零食”的身份,月饼没能接住。
过去,人们评判月饼的标准是节日意义——只要它是团圆的象征、是不常见的珍馐,就是合格的。
现在,消费者已将它视作零食,自然会用零食的标准要求它:要好吃、健康、轻便。但这些,恰恰是传统月饼的短板。
以经典的双黄莲蓉月饼为例,每100克热量约429千卡、糖48.6克、碳水化合物47.6克、脂肪21.5克,相当于3碗米饭的热量、1.3罐可乐的含糖量、32片薯片的脂肪含量,是妥妥的高糖、高油、高脂肪食品,与人们普遍追求的低糖、低油、轻负担饮食完全相悖。
再看口味,传统五仁、豆沙让年轻人觉得“老气”;为迎合市场推出的创新口味,又显得“四不像”——小龙虾月饼没了海鲜的鲜美,龙井月饼丢了茶叶的清爽,既没留住老食客,也没打动年轻食客。
口感上更显尴尬:月饼饼皮厚实,内馅多为绵密或带颗粒感的质地,整体口感过于扎实,吃半块就饱了,完全没有饼干、坚果那样“随手吃一口”的轻便感。
更关键的是,作为节日礼物,月饼也已难称合格。出于对仪式感的追求,市面上的月饼礼盒多存在过度包装问题——多层纸盒嵌套,搭配精致餐盒,甚至附赠装饰品;可拆开包装,里面仍是那块高糖高油的普通糕点。
更糟的是,收礼的人大多不是主动想吃,且礼盒口味固定,难免夹杂不爱吃的种类。本就没有期待,再加上高油高糖的缺点,“难吃”的印象自然被无限放大。
说到底,月饼被吐槽难吃的背后,是一场定位错配。当稀缺的光环退去,没接入新定位的月饼,卡在“仪式感载体”和“普通零食”之间进退两难,最终成了尴尬的“节日气氛组”。
但转机也在冒头:2024年,低糖月饼销量同比增长60%,迷你月饼、流心月饼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这说明,大家不是不爱月饼,只是不爱又甜又油还噎人的月饼。
若有一块好吃又健康的月饼摆在面前,大概率没人会拒绝在中秋佳节,和亲朋好友共享这份美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