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国时期的颜值担当,没有他便不会有东吴。
他的文韬武略只有同一时期的诸葛亮可以媲美,他还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主帅。
这个人就是东吴大都督,周瑜。
历史上的周瑜本是个风流倜傥、智勇双全、雅量高致的儒将,其性情、品质都堪称完美。
但是在毛评本的《三国演义》中,周瑜却被塑造成一个颇具才华却又妒贤嫉能、暴躁易怒的人物形象。
这中间究竟经历了什么,使得周瑜的形象被扭曲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周瑜形象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周瑜,字公瑾,少时刻苦读书,不仅文武兼备,且精通音律,是难得的全才。
周瑜“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奇才”这是陈寿对周瑜的总体评价,从“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奇才”主要评价的是周瑜作为谋臣的价值,谋略之奇令人钦佩。
而且,与一般的谋臣的稳重不同,陈寿又对周瑜兼有“雄烈”“胆略兼人”“言议英发”等称赞,整体上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深谋远略同时又意气风发的英雄形象。
在《三国志》中,周瑜作为孙吴著名的谋臣,他在对天下形势的论断中确实显示出了超凡的政治谋略,在运筹决策上,眼光敏锐且果断。
往后便是裴松所注的《三国志》,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是奉旨注书,这就不能不带有一定的政治功利性,在人物的品评上必然要符合官方的标准。
裴松之采集野史,对周瑜的智谋与对孙吴的贡献有了更加详细的描写,增强了周瑜进军中原的霸气,以及雅量高致、忠于吴室等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周瑜大体一直以历史形象出现在各种作品中,人们大多积极的歌颂着其在赤壁之战的辉煌战绩与辅佐吴国基业的巨大成就。
晋·袁宏《东征赋》曰:“惟吾生于末运,讬一叶于邓林,顾微躯之眇眇,若绝响之遗音,壮公瑾之明达,吐不世之奇策,挫百胜于崇朝,靡云旗于赤壁,三光一举而参分。”
基本上沿袭《三国志》中周瑜的形象,以“明达”“奇策”著称于世,作者在感慨自己身世的同时表达了对周瑜赤壁战功的憧憬之情。
总体说来,周瑜的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而且周瑜的形象演变是十分缓慢的。
文人并没有有意识地对周瑜的形象进行虚构与改造。
隋唐五代时期的周瑜形象
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
周瑜的形象孕育在这个统一、安定、繁荣的朝代之下,付诸于文人笔端,因此具有了不同于前代而符合唐代人们审美趣味以及文化心理的别样风貌。
三国的故事在隋唐时就已经广泛流传,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发生文学性的创作与变形。
根据唐·陆广微《吴地记》的记载: “周瑜坟,在县东二里。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仕吴大将军、南郡太守。美姿貌,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及孙权称号,谓公卿曰:‘非周公瑾不帝矣。’瑜少精思音乐.虽三爵之后乐有阙误,必知之,则回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唐·许嵩《建康实录》,“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少有姿貌,与孙策同年。”根据陈寿《三国志》中对周瑜的记载“瑜长壮有姿貌”,“长”说明身材高大,“壮”应该是身材魁梧,“有姿貌”说明相貌英俊,而在唐代对周瑜相貌的描写则变成“美资貌”、“少有姿貌”,由一个高大健壮的英俊帅哥转变为一个容貌清秀的翩翩美公子。
伴随着唐代经济生活的繁荣昌盛,唐代的文学也生机勃勃的发展起来。
在这一阶段,涉及周瑜形象的史料记载也主要集中在唐诗中,其他文体中的史料涉及到的只是星星点点。
根据清代彭定求等人修纂的《全唐诗》的记载,歌咏三国内容的唐诗有一百三十六首,其中歌咏周瑜的为三十一首。
周瑜可以说是士人热切吟咏的对象。
唐代赞颂周瑜的诗歌最有名的当属李白的《赤壁歌送别》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八世纪末到九世纪初,对唐王朝来说,显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
八世纪中叶的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但李唐王朝却是元气大伤,朝廷对全国各地的控制力大为削弱。
在唐王朝大乱之后的衰颓情势下,外患更是令人忧心如焚,尽管突厥的威胁已经消失,但来自西陲的吐蕃,却仍使唐王朝寝食不安。
就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界与思想和信仰世界,也随之开始浮现越来越深刻的变化。
对以往历史功绩的评判也不再局限于对英雄俊杰的崇拜,而是开始强调时运、机遇的重要性。因此,唐代后期开始出现对赤壁之战的翻案文章,这与晚唐时人们忧思反思的情绪不无关系。
首先,是将周瑜赤壁之战的成功与东风联系在了一起。
比如,在杜牧《赤壁》中,东风被提升到了决定性的地位,而周瑜也成了某种成功的侥幸者,“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不仅抒发了对个人与国家兴亡命运难以主宰的无力感,也感叹着对王朝历史兴亡的沧桑之感。
盛唐士人从赞誉英雄的角度热切赞颂周瑜建树的卓越功绩,而晚唐士人又以命运无常的角度感慨赤壁之战成功的巧合性。
这其中蕴含着唐代士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热情,也包含着唐代后期忧国忧民的反思精神,两者共同折射出唐代士人特有的思想心态与文化心理。
宋元时期的周瑜形象
宋元是周瑜形象的转型期,没有一个时代能像宋元一样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如此迅速地改变一个人物的形象。
《三国志平话》,元英宗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本,名为《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作者姓名已佚。
《三国志平话》中的一些人物的姓名和事迹,虽在史传上有所记载,但更多的故事情节却显出传奇色彩,乃或荒诞无稽,当是根据口头传说加以敷衍,或者直接出于作者自己的创造。
《三国志平话》中的周瑜已经发生严重的变化,充满了市井气息,在周瑜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变成酒色财气,所谓平定天下的远大抱负被剔除得一点不剩。
周瑜与小乔在诗词中被人们热切歌颂的真挚爱情也变成了单纯的色欲,而小乔的美丽也变成消泯人战斗士气、红颜祸水一般的存在。
在平话中,周瑜的人格修养遭到前所未有的贬低,并表现出好大喜功且心胸狭窄的不堪面目。
反而是真正处于刘备对立面的曹操,作者倒多了一定的敬重之情,而且还有大篇幅刘备与曹操协作抗敌的情节。
明清时期的周瑜形象
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与对历史题材的把握能力,创作出了中国古代最早最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当时正处元末明初,正是个民族矛盾尖锐,人心思汉,血统论正统观盛极的时代。
在这多方面作用的激发下,使得罗贯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室之胄”的“仁义之君”刘备作为正统代表,并将这种思想倾向渗透到了他的艺术创作中。
无论是在《三国志平话》还是在元代杂剧中,周瑜一直都是以心胸狭窄、狂妄愚蠢的反面形象出现,然而在罗贯中笔下,周瑜一出场就不觉给人以惊艳之感。
“其人面如美玉,唇若点朱,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胸藏纬地经天之术,腹隐安邦定国之谋,乃庐江舒城人也,姓周,名瑜,字公瑾,汉太尉周景之孙,洛阳令周异之子。”
在罗贯中笔下,周瑜无疑是深谋远略,英勇善战之士,文韬武略皆为万人之英。
在毛评本《三国演义》中,周瑜由志向远大的谋略之臣向狠绝的武将转化,其与孙氏家族的关系也仅仅表现于纯粹的主臣关系。
在毛评本笔下,周瑜失去了嘉靖本中辅佐孙吴角逐天下的豪气,开始蜕变为一个谋略有加的普通将领。
毛评本将有关于周瑜的描述删改大半,更加突出了周瑜暴躁易怒的性格。
如嘉靖本中诸葛亮智说周瑜的情节,“周瑜听罢,踊跃离坐,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毛评本便改为“周瑜听罢,勃然大怒,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总结
周瑜形象的生成史是一个上下互溶、雅俗共济、交叉演进的过程,客观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变迁。
同样的,周瑜形象的生成史积聚我国人民太多的情感,也是不同时期人民思想愿望的寄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