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佳美
来源 | 看电视
“保险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随着当前社会风险保障意识的觉醒,近日优酷播出的《蛮好的人生》,以保险行业为切口、融合市井叙事与人文思考,为都市剧创作的同质化困境,提供了别样的解题思路。
丈夫出轨、事业崩盘,剧中胡曼黎遭遇中年危机的打开方式似乎和其他剧作别无二致。但其“不被定义”的创作理念,又塑造出与胡曼黎亦师亦友的对照组薛晓舟,在跌宕的情节起伏与矛盾冲突中,用充满生活感的细节描摹映照社会现实。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汪俊表示:“《蛮好的人生》是一个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民生剧,是一部非常治愈的戏。”
这种“治愈感”始终萦绕全剧:该剧并未通过常规的复仇打脸设定制造爽感,而是以保险行业为棱镜,透过人物的成长心路,折射出极具真实感的职场生态与人性弧光。
《蛮好的人生》播出后,在优酷站内热度迅速破万,同时,云合市占率、 CVB 黄金时段收视份额连续六天上涨,成功登顶灯塔正片播放榜 TOP1,成功跻身当下都市剧的大热剧目行列。

在一众现实题材中,为何要将视角聚焦于保险行业?没有原型的角色塑造,有着怎样的原创考量?在都市剧创新之路渐窄的当下,又有着哪些出新之法?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依然要相信善良,选择美好。”编剧费慧君点明剧作深意。这部看似轻松的都市轻喜剧背后,实则藏着制作人对行业剧创新的深度思考,对人性温度的执着追寻,更有一份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创作初心的热忱。
聚焦保险行业
从误解到正名的创作自觉
“我们想为保险行业正名,拍一部真正与民生相关的剧。”被问到创作缘起时,导演汪俊的回答直指剧集痛点。
在大众认知里,保险行业常与“推销”“骚扰”等负面标签绑定,这种刻板印象恰是主创团队试图打破的突破口。
当老龄化浪潮叠加经济转型阵痛,我国保险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战略跃迁。

正如剧中所言:“ 每一张保单背后都是人情世故。 ”
为了写好保险行业这个特殊职场,编剧费慧君带领团队进入保险公司深度调研,从晨会流程到理赔细则,从话术培训到客户心理,每个细节都力求真实,经得起推敲。除了采访大量的相关从业人员外,甚至还亲自购买保险,体验服务流程,感悟其中的深层逻辑。
剧组没有将保险行业简化为职场背景板,而是用“沉浸式创作”深入行业生态,这种对现实主义叙事的坚持,让剧本始终扎根现实土壤。当保险从奢侈品变成普通人标配,这个行业也成为了观察人情冷暖的最佳窗口。
当胡曼黎为发掘一个客户坚守五年,薛晓舟查阅数十本法理文献设计保障方案,一个个鲜活而立体的保险从业者形象,也推动保险行业褪去功利色彩,展现出其社会保障功能的本质。

为女儿牺牲多年终于决心大胆追爱的花甲老人、为了给后代提供更好生活企图轻生的渐冻症母亲、为了亲情选择原谅父亲的艺术品公司CEO……每个案例都用极具现实的论调,艺术化地呈现出直击人心的社会切片。
“不做说教剧,但要传递温暖的力量。”费慧君将创作理念融入故事单元,以保险理赔案件作为叙事支点,既串联起不同家庭的故事,又成为展现人性百态的万花筒。

抛开精英阶层的华丽冒险,转而将目光置于普通人在生活重压下的倔强生长:“胡曼黎们”用善良与温暖照亮现实的灰暗,“薛晓舟们”用理想与坚持守护每个家庭的平安。
当《蛮好的人生》将镜头对准保险行业,在实现剧集创新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行业偏见的深思,成为了透视都市剧类型演进的关键切口。
“底色一致”的对照角色塑造市井烟火里的人性弧光
“胡曼黎这个角色,跟孙俪之前所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还是有蛮大的区别。”汪俊的调侃揭开了《蛮好的人生》中角色出新的秘诀。
当观众习惯孙俪饰演大女主时,胡曼黎的市井气与接地气带来了强烈反差:她市侩精明,会专门凹造型在朋友圈打造人设,会在菜市场讨价还价,会用同一套下午茶接待数位客户,同时也会为了维护合作伙伴的自尊怒怼客户、为了拯救想轻生的闺蜜不顾一切。
这些爱虚荣,时而抖小机灵,撒善意谎言的性格外显,与她内在的善良与坚韧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去光环化”处理,使得剧中人物塑造更接地气、更励志、更丰满,营造出强烈的“呼吸感”。

胡曼黎的市井哲学与生活法则,也映照出当下社会职场女性的生存困境,让无数观众从角色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从用名牌包装武装自己,到经历婚变、职场危机后学会“爱自己”,在帮助他人和重塑自身中不断获取能量。这种蜕变不是开金手指的爽剧套路,而是在一次次挫折中完成的自我价值的跃升。
当本身具有“灰度”的角色设定与清晰的人物成长轨迹形成互文,孙俪用极具质感的演技,将胡曼黎塑造成当下都市人群的鲜活镜像。无数现实感拼凑出的“反套路”碎片中,也映射出平凡而伟大的人性弧光。
与胡曼黎形成角色对照的薛晓舟,则承载着创作团队对Z世代的观察。董子健饰演的职场新人,既有理想主义的锋芒,又带着初入社会的青涩。他与胡曼黎从最开始的误会,到合作互利,再到惺惺相惜的关系转变,恰是两代职场人价值观碰撞的缩影。

虽然性格迥异、经营理念不尽相同、行事风格大相径庭,但两人温暖、善良的本质,营造出底色一致的设定,使得他们达成寄居蟹——海葵式的“共生”关系。角色间奇妙的化学反应充斥于与各叙事单元,在矛盾的不断变化中完成对都市人的精神观照。
在胡曼黎与薛晓舟达成合作前一起吃馄饨的戏份中:木质桌椅在小小的店铺中烘托出带着浓烈烟火气息的安宁,陶瓷大碗里盛着的馄饨热气氤氲,两人对着人潮熙攘的街景吐槽过往、分享秘密,这种生活流的表演方式,让现实叙事的冷硬外壳下始终涌动着温情的人性光辉。
因为该剧集轻喜剧的风格,让孙俪与董子健的拍摄过程产生了非常多的欢乐时刻。汪俊透露:“胡曼黎和薛晓舟他们俩人经常会演着演着笑场,你们看到后面真的会捧腹大笑,很多桥段都非常精彩。”剧中胡曼黎教薛晓舟人情世故、两人跟踪客户探寻真相,都在轻松幽默中传递着生活智慧。
关于胡曼黎与前夫丁致远离婚后的拉锯,也并未陷入俗套的持续拉扯,而是通过孩子的陪伴、亲属的赡养等细节,展现中年婚姻的复杂性。丁致远“道貌岸然的渣男”形象,突破了非黑即白的人物塑造,既要家庭安全感又要精神慰藉的矛盾心理,也折射出当代人的情感困境。

“在当年市场都是大IP的环境下,我们坚持做原创”,费慧君的这种创作理念贯彻于整部剧集:让创作像呼吸一样自然,不被市场风向所裹挟,《蛮好的人生》中塑造的角色并未设定原型,而是来自于无数都市角色的共性挖掘。这样的设定让观众在娱乐自身的同时,也得以在瞬间共情中收获温暖与感动。
从筹备到播出的七年创作周期里,编剧本人所经历的人生巨变,也使这种因果倒置的巧合,在剧集与现实间也达成了环环相扣的宿命感,让这些生命体验最终都化作剧集中的情感厚度。
用上海记忆打开细节叙事
现实感下的艺术化视效呈现
当《蛮好的人生》将镜头对准黄浦江畔的晨雾与弄堂深巷里的葱油饼香时,一场关于城市记忆与影像美学的深度对话悄然开启。
这部扎根上海的都市剧,将国际金融中心的现代图景与市井烟火的温度熔铸成独特的叙事语言。剧中灯火通明的写字楼、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来去匆匆的职场人,连同生锈的自行车、晾衣杆上的棉被、转角小店老板的吴侬软语,共同构建起垂直生长的城市记忆。
《蛮好的人生》制作团队摒弃了都市剧常见的“地标巡礼”模式,转而延续《小欢喜》《小别离》系列对生活质感的追求,通过充满真实感的细节叙事拆解上海的城市密码。
从梧桐区老洋房到陆家嘴玻璃幕墙,从弄堂早餐铺到米其林餐厅,这些场景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容器,更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棱镜。
当胡曼黎靠着勤劳白手起家,家中一砖一瓦的装潢都成为了不会说话的叙事者;

而薛晓舟在业务屡屡受挫后迷茫地蹲在居民区街角的长镜头里,老旧胡同里的暖光与满地散落的雪白保险单据形成互文,在展现剧中角色面对职场挑战的心酸与无奈的同时,也映射出无数都市打工人的生存现状。
精致的镜头语言运用让整体城市叙事充满呼吸感:手持镜头跟随胡曼黎穿梭在菜市场,摇晃的画幅与嘈杂的环境音交织,营造出浸入式的观剧体验;而航拍镜头掠过外滩建筑群时,冷峻的色调与几何构图又瞬间将观众拉回都市剧应有的现代性维度。这种收放自如的视觉调度,让上海的城市景观成为流动的叙事主体。
弄堂里的晨光总是带着薄雾的质感,保险公司会议室永远浸泡着冷白的荧光,当胡曼黎在夕阳余晖中与客户签单时,逆光镜头里飞舞的尘埃与人物轮廓的柔化处理,将商业谈判的紧张感转化为充满诗意的瞬间——对光影的精妙把控,在此刻成为了真实与浪漫的张力中寻找艺术升华的支点。
除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厚重历史与充满生活褶皱真实空间的充分运用外,《蛮好的人生》还通过独具特色的方言表达,实现了地域特色与大众审美的平衡。
在被问到对孙俪"含沪量超高"表演的看法时,导演汪俊表明,“方言的表达要比普通话更生动,它能够很有效地拉近观众和胡曼黎之间的距离。”
在剧中,胡曼黎听说老客户周阿姨与年纪小她20岁的男子阿东在一起后,气愤大骂他为“拆白党”(上海话中形容以色相来骗取利益的男性)的场景,不仅增添了喜剧效果,更让角色瞬间扎根于这片土地。

生气时的真情流露、与客户交谈时的得心应手、与他人示好时的善意开口……这些方言台词不是生硬的植入,而是自然流淌于人物对话中,将海派文化中的市井智慧转化为叙事动能,成为展现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
从细节叙事到美学建构,以“城市记忆”为方法论,塑造成的不仅是都市人群的生存图鉴,更是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精神切片——这种对现实的艺术性突围,或许正成为都市剧未来的进化方向之一。
在短视频冲击、观众审美疲劳的双重压力下,都市剧市场亟需更多兼具影视表现力与社会价值感的现象级剧目涌现。
在现实与戏剧间寻找支点,在时代浪潮中守护创作初心。《蛮好的人生》用自身创作经验,为都市剧的行业突破提供解题启发:剧集出新不仅需要剥离类型化套路,更需建立职业属性与人文价值的有机连接。创新求变,方能破局而出。
只有制作方注重人物塑造的深度和广度,挖掘时代热点下的情感共鸣,让剧集在娱乐观众的同时达成社会镜鉴;平台方不断加强市场洞察革新与差异化布局,方能使让长剧在四面围剿的创新危机下,得以窥见出途的微光。
主编:罗姣姣
文:金佳美
排版:金佳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