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东晋末年的张祎,是“谋圣”留侯张良的后代,其家是苏州的大家族。

他本人被刘裕看重,就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个宋武帝,对其个人乃至整个家族加以重用。

刘裕是新大佬,为了坐稳江山,必然要将旧大佬干掉。

此时的旧大佬--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安置在南京的秣陵,司马德文为人机警,想暗害他不容易,而刘裕也不想面子上做的太难看。

正好,张祎曾是司马德文的马仔,帮他办过事,为其信任。刘裕就让张祎给司马德文送毒酒去,逼其喝下。

司马德文,你的手下检举了你,还亲自给你送了毒酒,你怪不了我刘裕吧?天下人也不能怪我刘裕吧?

结果,半路上张祎自己把毒酒喝了。

这是张祎为了家族利益最大化精心思虑后的选择,虽然刘裕的直接反应是大怒,但之后张家不仅在刘宋一朝备受信任,而且在整个南朝,张家都站在巅峰。

他们家在朝廷内出了几个宰相,在地方上也出了几任“广东王”、“四川王”这样的封疆大吏,持续站在权力的巅峰。

张祎喝毒酒,这背后是如何的一个博弈局呢?

二、

苏州张家,从张祎的父亲张敞开始,就是典型的政治动物。

张敞最开始在司马家的东晋当官,还当过尚书这种相当于宰相的中央行政体系中核心官职。

而在晋恭帝司马德文还是琅琊王的时候,张敞就看出来他有潜力,安排大儿子张祎过去给他当郎中令,为其负责宿卫安全。这是事关司马德文安全最核心的工作,也可见张家所受信任。

在刘裕凭借北府兵的武力成为政坛新星后后,张家不愧是留侯的后代,从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小儿子张邵因为是刘裕手下王诞的故吏,顺势投奔过去,慢慢成为其核心幕僚。

(三国乃至魏晋南北朝的大家族的子弟往往分属各个势力,比如颍川的荀家,让荀彧去侍奉曹操时,其兄荀谌又是袁绍的首席谋士。

又比如琅琊诸葛家,诸葛亮在蜀国,诸葛瑾在吴国,而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则在魏国。尤其是后者,后来当上了征东大将军、司空,位列三公,长期在东南战场统帅重兵。)

当刘裕杀败桓玄,进入南京城后,张敞立马看清了局势,立刻找到刘裕表忠诚。

张敞是九卿级别的大官,带头来投奔还是泥腿子的刘裕,不仅满足了他的虚荣心,还起到示范作用,令刘裕十分满意。

刘裕由此放话:张敞这家人我罩了,谁敢惹他就是跟我过不去。

及宋武帝讨桓玄,邵白(张)敞表献忠款,帝大悦,命署寺门曰:“有犯张廷尉家者,军法论。”事平,以敞为吴郡太守。------《宋书》

之后,包括张祎在内的张家一大家子都投奔了过去。

三、

新老大上台,就老大司马德文自然靠边站。

司马德文是个顶级的聪明人,他在猫智深看来,是司马家子弟里最像先祖司马懿的---能忍!

他小时候性格暴戾,有个爱好,喜欢射马,具体就是命令擅长射箭的人去射击马匹,听马的哀嚎。

可随着年龄大了,他不仅这个毛病改了,性格竟变得恭顺柔和起来。

再后来,他同母哥哥司马德宗当了皇帝。这个哥哥的智力有问题,司马德文就常常陪伴左右,照顾其饮食起居,帮忙处理朝政。期间他积累了行政经验,有了自己班底,还赢得时人的赞赏。

奈何两晋百余年积弊,不是他能救的,终于权力先是被桓玄夺得,之后刘裕杀进南京,又成为新的霸主。

从之后的司马德文的表现来看,他是个顶级的聪明人。

他对刘裕的表现极为配合,让他登基就登基(刘裕为了应谶“昌明之后尚有二帝”,需要东晋多一个皇帝),让他禅让就禅让。

司马德文的禅让过程极为迅速,仅仅1年多就走完流程,毫不恋权,远非汉献帝刘协和魏元帝曹奂这些磨磨蹭蹭的人可比。

天下有人不恋权么?尤其是尝过权力滋味的人。但司马德文却表现得极为厌恶权力。

这就是政治智慧。

而且司马德文的话说的很漂亮,他知道左右近侍有刘裕耳目,故意说:

“当桓玄篡位时,我们司马家就玩完了,多亏了刘公(刘裕)给我们续命了这些年,这是对我们有大恩大德啊。今天让我把皇位让给你,心服口服!”

这话说的多漂亮,你忍心杀他么?关键是中原王朝此前并没有杀废帝的传统,汉献帝退位后有封地,后主刘禅能“安乐”,曹奂退位后也快快乐乐活了快40年。

你如果是刘裕,你忍心杀司马德文么?

他有没有司马懿的风范?

更重要的是,司马德文此时才36岁!而刘裕已经60了!

司马德文有自己的班底,执掌过一国之政,有大局观,有行政经验!而且他还能动心忍性。

刘裕的北府军是新兴集团,全是泥腿子,谁知道能维持多久。

司马德文经得起几起几落!

四、

可惜司马德文遇到的是刘裕,一个从底层杀出来的老兵,从不会给你打温情牌。

一年后,刘裕让司马德文故吏张祎带着一壶毒酒,去与司马德文“叙叙旧”。

张祎该如何抉择?

如果他送了这壶酒,哪怕最好的结果,张家也名声丧尽,只能被牢牢绑定在刘裕的大船上,与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而南北朝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不说北方那些“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政权,就是在南方,王敦、桓温哪一个不是风光时威震天下,没几年就全家死光光。

谁知道刘家的政权能维护多久?到时候,张家名声丧尽,只能陪葬。

而最坏的结局,君不见前朝的成济么?帮司马家当街杀了皇帝曹髦,结果因为舆情危机,却成了替罪羊,被满门抄斩。

当然。张祎可以不送这壶酒。他有大义所在,刘裕就算再不满,也不会当朝发作。但可以想见,张家会迅速被边缘化,远离权力中心。

所以,出于家族利益考虑,张祎只能在路上自己喝了这壶酒。

后来:

张祎因为喝了毒酒,赢得了美名。日后,他父亲位列《宋书》,而他本人却被列到《晋书》里,还是在“忠义”这一传里,与大晋头号忠臣----爹被司马家所杀自己却为司马家效死的嵇绍同卷。

你要说他自尽是因为所谓的传统道德---忠君,那纯粹是扯淡,像张家这种顶流家族,谁不知道司马家“辉煌”的上位经历和执政经历。

司马家的洛水指誓、当街弑君、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哪一个单单拎出来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牛逼?

嵇绍不在乎父亲嵇康被杀之仇,为杀父仇人司马家效死,为嵇家后来赢到了点政治地位,他们家的嵇旷后来被封为弋阳侯。

张祎的自尽更为张家赚的盆满钵满。

而且在乱世,越是缺乏合法性的政权,越看重臣子是否忠诚,反而是自信的君主却不在乎臣子的过往,比如李世民的爱臣魏征就前后更换过5个主公,分别是元宝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等。

之后司马德文还是不可避免的死了,张家也迅速发迹。张祎的弟弟张裕入仕就是刘裕的太尉府主薄,之后官至五兵尚书及太常。

另一个弟弟张邵成为刘裕幕府的核心谋士之一,也是刘宋开国功臣,受封临沮伯,食邑六百户。

张祎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张畅最有名,入宋后就不断担任刘裕诸子的王府属官,后来成为宋孝武帝刘骏心腹,任吏部尚书,封夷道县侯,食邑千户。还有个儿子张牧官至后军长史,另一个儿子张悦历侍中,官至雍州刺史。

之后,张家子弟张永执掌军权,“持节监青、冀、幽、并四州诸军事”。张岱为冠军将军领益州刺史,成为“四川王”。张辩为广州刺史 ,成为“广东王”。

由宋入齐之后,因为张家“忠义”的美名,仍旧备受新主子梁家重用,比较出名的是“张家五龙”,各个出将入相。

再之后,张家由事武复归于文 ,以学尚风流 ,人物俊彦享誉苏州。

猫智深说:

与大晋忠臣嵇绍他爹嵇康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志不能伸,过得非常憋屈。

阮籍曾经驱车来到郑州荥阳,看当年楚汉大战处,感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晋书·阮籍传》

在阮籍看来,魏晋时代咱华夏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跟刘邦项羽这些英雄相比,司马家曹家都是些什么犬猪。

即使东晋的臣子也不跟汉朝的相比。

在西汉,刘邦死后,吕后要杀赵王如意。赵王身边的近臣周昌坚决阻挡,前后三次阻挡吕后让其进京的命令。

张祎呢?你就算不敢阻挡刘裕杀司马德文了,你不喝这杯毒酒又能怎样?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但张祎至少敢喝毒酒,还算有血性。

到了如今某房地产商,欠了全国人民天量血汗钱,也没见他跳一跳来谢罪。

不仅如此,他还把老婆孩子送到国外,天天买豪宅。而他自己被看管起来。看管他的费用,说不定还是用的咱们的纳税呢。

这一刻,自尽,是他权衡家族利益后的最完美选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