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现在的银行已经不好进了!
235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大家好,我是妍姐!
“银行业的光环虽已不复往昔,然而,那道门却似乎比从前更难叩开。”
一、 亲戚的咨询:高学历下的求职焦虑
深夜,一通来自老家的电话打破了宁静。
来电的是一位远房表姑,寒暄过后,话题很快转向了正事——她家孩子,一位今年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自去年起便求职不顺,如今将希望寄托于银行的秋季招聘,特意向我打听门路。
听着她描述孩子的情况:名校硕士背景,综合素质尚可,目标仅是家乡小城的银行岗位。我宽慰她,按常理推断,这样的条件进入当地银行应非难事,正常发挥即可。
然而,我的笃定并未驱散表姑的忧虑。
她话语间开始试探,是否有“非公开的路径”可走?我只能坦言,此非我所能及,并建议专注于常规流程。
结束通话后,一丝疑虑却在我心中升起:一位985院校的硕士,何以让家人对进入基层银行如此忐忑?这似乎暗示着某种不寻常的变化。带着这份困惑,我决定探究一番当下银行招聘的实情。
二、 数据背后:招聘寒冬与竞争白热化
调研的结果令人意外。如今想要迈进银行的大门,其难度远超一般想象。一个最直观的指标便是招聘规模的大幅萎缩。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的2025年主要国有银行春招数据显示,各家机构提供的岗位数量普遍遭遇“腰斩式”下跌,其中行业龙头银行的缩编幅度尤为惊人,接近七成。
这意味着,即便应聘者数量维持不变,成功几率也已骤减。更何况,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连年攀升的背景下,涌入银行赛道的竞争者只增不减,上岸难度自然水涨船高。
三、 缩招之谜:多重因素交织的现实困境
银行何以如此大规模缩减招聘?虽无官方定论,但逻辑推演指向几个关键因素:
1. 业务收缩与人力饱和:银行普遍面临增长瓶颈,现有业务体量下,人员编制已然饱和,甚至部分机构已启动“优化”进程。新招员工意味着刚性的人力成本支出,在开源乏力时,节流成为必然选择。
2. 科技替代效应加剧: 金融科技,特别是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正高效接管大量标准化、流程化的基础岗位工作。机器能24小时无休处理的业务,自然不再需要等量的人力补充。
3. 人员流动性降低:“出”的减少同样导致“进”的需求下降。延迟退休政策延缓了老员工的自然更替;而严峻的就业环境使得在职员工离职意愿大幅降低,“骑驴找马”成为常态,岗位空缺自然稀缺。
4. 前期扩招后的沉淀: 前些年,部分银行为履行社会责任或应对预期增长,曾进行过大规模扩招,甚至出现单次招聘上万人的盛况。这批人员如今已成为稳定力量,消化了后续的常规补充需求。
四、 围城内外:褪色金碗的悖论吸引力
这一幕颇具讽刺意味:城内,无数银行员工吐槽着工作的压力、薪酬的不匹配、晋升的瓶颈,时刻梦想着“逃离”;
城外,却有大批求职者,明知银行的光环早已黯淡,工作远非想象中“朝九晚五”的清闲体面,却依然在招聘通道前排起长龙,奋力一搏。
这并非他们对现实懵懂无知,而是在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优质岗位稀缺的当下,银行这份工作所代表的相对稳定性、社会保障的完善性以及社会认知中的“体面”,依然使其成为众多毕业生“退而求其次”时的重要选择。
对此,我们无需苛责——这不过是环境重压下,个体趋利避害的理性抉择。而对于那些身处“围城”之内,心情复杂的银行人而言,或许也只能对即将踏入这座城池的“新兵”,道一声:祝君好运,前路珍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