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无疑是暑期档中最具热度的电视剧之一。
迟蓬因这部作品再度走红,杨幂也借该剧成功扭转了大众对她的印象。
不过不得不说,同样是农村题材的年代剧,若将《红高粱》与《生万物》并列对比,优劣立现……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生万物》高开低走
《生万物》刚上线时,许多观众都期待它能成为年度黑马。
播出之前,杨幂在雪地中身披红衣、泪流满面的片段便已席卷社交媒体。
再加上“剧组租下两百亩地亲自种庄稼”的热搜,更是激发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但谁能料到,待到大结局播出后,口碑迅速下滑,豆瓣评分由最初的7.5分跌至7.2分。
评论区充斥着对剧情虎头蛇尾、浪费好制作的惋惜。
明明投入如此巨大,为何最终却落得这般下场?

杨幂此次的转型意图明显,她彻底摆脱了以往偶像剧中精致光鲜的形象,素颜出演地主家的女儿绣绣,穿着简朴。
尤其是那场雪中哭戏,红衣映雪,泪如冰晶,眼神中既有倔强也有脆弱,不少观众感慨:她这次确实演技在线。

不仅演员投入,剧组在制作上也毫不吝啬。
如今很多剧集依赖绿幕与特效来营造场景,但《生万物》却坚持实景拍摄。
剧组远赴山东临沂、日照,甚至前往吉林白山,只为还原最真实的农村风貌。

他们还真的租下两百亩土地,完整记录了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
画面中翻土的动作、金色的麦浪、劳作时滴落的汗水,都是真实呈现。

许多观众被这份用心打动,纷纷表示:“就冲这点也得给五星好评”。
然而这些好感并未延续至大结局,观众争议最大的,是剧中银子这一角色。

作为佃户之女,她嫁入地主家后不仅未受委屈,反而动辄对人甩脸色、翻白眼,还擅自拿粮食接济娘家。
弹幕上有人称赞她“真飒”,但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佃户根本不敢如此行事。

原著中的银子本是悲剧性人物,被家人半卖半嫁换地瓜干,婚后备受欺凌,娘家还不停索取。
剧中却将她改编为“逆袭爽女主”,难怪遭到批评,认为其篡改历史、误导年轻人。

主角线的崩塌同样明显,绣绣自己都饿得面黄肌瘦,却整日为张家送粮、替李家调和矛盾,简直成了“活菩萨”。
封大脚也是如此,明明自己都吃不饱,却仍不断帮助他人。
观众纷纷吐槽:这哪是底层农民求生图存,分明是慈善义演现场。

更令人遗憾的是,剧集的核心主题“土地”逐渐边缘化。
《生万物》这一剧名,源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本意讲述人与土地之间的深厚关系。
起初几集尚能展现农民耕作的艰辛、对土地的依赖,但越往后越偏离主线,镜头逐渐聚焦于绣绣与封大脚之间的情感纠葛。

大结局中,绣绣那段回忆式独白虽然煽情,但内容空洞,俨然成了烂尾剧的典型套路。
就连原著作者赵德发也含蓄地指出,剧版与他原本想要表达的土地与家族主题存在偏差。

为何《红高粱》能成经典?
常言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用在《生万物》与《红高粱》之间再贴切不过。
时隔十一年,《红高粱》仍被许多观众奉为年代剧的典范,其成功绝非偶然。

从剧情逻辑来看,《红高粱》的故事根基扎实,九儿与余占鳌的情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动荡年代。
当时土匪横行、日军入侵,百姓流离失所、饱受压迫。
他们的感情,最初只是男女之情,但随着家国危机加剧,逐渐融入大时代洪流。
从儿女情长升华为家国担当,赋予了剧情厚重感。

反观《生万物》,主角仿佛活在与历史割裂的真空罩中。
即便偶尔提及灾荒或战争,也像是临时贴上的标签,未能真正融入主线。
感情戏显得轻飘,明明背景艰难,却始终缺乏从土地中生长出的真实质感,令人感到隔靴搔痒。

再谈人物塑造,《红高粱》之所以真实,是因为角色并非完美无瑕。
九儿聪明果断,但也有脾气、有狠劲。
余占鳌性格粗犷冲动,常因意气用事吃亏,但在大义面前从不含糊,重情重义。
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刻画,让角色仿佛从历史中走出,而非编剧笔下的纸片人。

而《生万物》中一些人物,更像是刻意打造的“完美模板”。
比如那位佃户女儿,身份低微,行为却突兀得像现代穿越,一味强调逆袭套路。
地主家的小姐也逐渐“圣人化”,一味忍让,与历史现实脱节。
这些角色的行为逻辑与时代背景脱节,更像是为了制造冲突而设计,反而显得空洞虚假。

最关键的是对主题的把握。
《红高粱》中的高粱酒不仅是道具,更是百姓生存的依托、九儿与余占鳌情感的见证,象征着中国人不屈的精神。
结局那场大火,烧的是酒,也是一个时代中国人血性的象征。
整部剧始终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剧情与人物从未偏离。

而《生万物》开篇以“土地”为引,本欲讲述人与土地的依存关系与农耕艰辛。
但随着剧情推进,土地逐渐沦为背景,主线被琐碎情节打散,最终未能传达出深刻主题,令人惋惜。

年代剧不只是旧衣旧景
归根结底,观众期待的年代剧,仅靠“真实种地”远远不够。
优秀的年代剧,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

像《生万物》这样租地实拍、还原农耕过程,确实诚意满满。
但如果只有场景真实,却缺乏历史厚度与主题深度,再好的外壳也撑不起整部剧的灵魂。
它不应只是换上粗布衣演现代恋爱,而是要真正还原那个时代的生活与精神。

真正的年代感,是让角色活出那个时代的艰难。
就像《红高粱》中的九儿陷入家族纷争,余占鳌在土匪与日军之间周旋。
每个人都被时代洪流裹挟,身不由己。
有挣扎、有反抗,这样的故事才真实动人。

更关键的是尊重人性。
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普通人不太可能终日为他人奔波,更不会动不动就爱心泛滥。
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佃户的女儿也不可能随意掌控地主。

为了戏剧效果而美化历史,把苦难轻描淡写,把苦涩变成甜味,并非温情,而是失真。
观众觉得假,正是因为剧情背离了人性最根本的生存逻辑。

十一年过去,很多人仍记得《红高粱》中九儿走向火海时那片血红的高粱地,记得故事中粗粝而坚韧的生命力。
而《生万物》播完之后,除了“剧组种了两百亩地”的热搜与结局烂尾的争议,还有什么真正留在观众心中?

观众并非苛刻,只是仍期待看到尊重历史、扎根时代的作品。
而不是披着年代外衣,内里仍是悬浮理想的现代童话。
毕竟,真正的年代剧,从来不只是把风景和服装变旧那么简单。

结语
我们对年代剧的苛刻,本质上是对“尊重时代”的期待,不是让演员穿粗布演童话,而是让故事承载起一个时代的重量与温度。唯有守住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性的坦诚,才能拍出真正留得下、传得开的好作品,这才是年代剧应有的创作初心。
参考文献:1.千龙网:《《生万物》导演刘家成:拍“不卖惨”的农村年代剧》2025-08-292.腾讯娱乐:《《红高粱》周迅十年回归精彩演绎重塑我奶奶》2014-10-283.大众日报:《从《生万物》看乡土题材电视剧的“北方基因”》2025-08-27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