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问:
“过了35岁,你最大的成长和感悟是什么?”
有人回答:
“越来越相信因果。”
深以为然。
随着年岁渐长,眼光往远些瞧,会发现:
越是当初钻营算计的,看似暂时获得了很多小利,但也付出了很多代价。
反倒是那些当初小事不计较,大事最宽厚,大大方方笑纳一切,凡事只求自己心安的,日子越过越好,子女也既孝顺又优秀。
俗语有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德行为本,福报是果。
三观与行为给自己修出了好的风水,才会水到渠成,滋养出一个有后福的家……
父母不小气
孩子就大气
偶然翻到@网易人间一位作者分享的自己母亲的真实故事,读完感慨万千:
作者的母亲出生在农村,因为是家中长女,从小便肩负起了照顾自己四个弟妹和两位表弟的重担。
作者说,她从小到大,看见的都是母亲为这些弟弟妹妹们奔波忙碌的身影。
她觉得母亲把年少时太多的岁月,奉献给了自己的大家,便埋怨母亲只爱家人,不够爱自己。
她说小时候的母亲,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十分优异。
吃的是咸菜、萝卜干就米饭、馒头,但考上的永远是尖子班。
用一句寒门贵子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可就是原本可以靠着学习拥有锦绣前程的母亲,却因为家庭的拖累,只能遗憾退学。
当时,外公外婆觉得女孩子不用读那么多书,应该早点工作,挣些钱多帮扶弟妹。
当然,作者的外公外婆也并非是为了吸血女儿来养活其他孩子,只是局限于自身和时代的认知,他们认为这样的选择是贫寒家境下的唯一最优解。
母亲也知道自己家庭的经济太过贫困,没有余力供自己一直读书,所以主动选择了一条最实际的道路——放弃读了一半的高中,去当老师。
再往后,因为生病,母亲遭受了长久的疾病折磨,日子也不停奔波在绝望和希望之间。
而这时母亲的弟弟妹妹和两位表弟都已渐渐长大,他们开始学着长姐之前照顾他们的样子去照顾长姐,就连表弟的父母也不断拿出不多的工资贴补母亲。
让母亲治好了病,后来又被分配到了国营单位。
作者说,有次她小心翼翼地问母亲,对自己当年的付出和取舍是否有过遗憾和后悔?
母亲只是笑笑,良久才说:
“哪条路都会有遗憾,终究要你自己看开。
再说了,一家人不就是你让让我,我体谅体谅你嘛,大家心往一处使,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作者说,身为独生女,她一开始无法对母亲的家族角色感同身受,但年岁渐长,阅历增多后,她也渐渐开始理解母亲。
付出并不是牺牲,为的是自己的问心无愧。
“没有哪种亲子关系是完全正确的。
把自己的感受摆在首位是对的,把所有的爱和顾虑都奉献给最亲的人也没有错,只要甘之如饴,平衡好所有的选择就是值得向往的。”
父母的三观,决定的是孩子二十年后的样子。
孩子爱父母的样子,藏在父母爱家人的样子之中。
大气的父母,养不出小气的孩子。
有句话说,大气之人不计较、不沉沦、不执迷。
大度与让步,从来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大智慧的选择。
人生在世,事事难求圆满,总会有取舍,总会有得失。
唯有不计较,凡事大气处之,才能在往后的岁月中,少一些烦恼,过得足够心安。
父母情绪稳定
孩子更乐观
作家林清玄回忆起自己的母亲时说:
“我们家是个大家族,母亲要和二伯母操心一家三十几口人每天的衣食住行,除此之外,还要照料家里养的一堆猪和鸡。
日子过得长了,再亲的兄弟姊妹也会有很多摩擦。
但母亲从来不会抱怨生活,反而无论日子多苦,都能过出甜的滋味。”
聊起母亲的这些往事,他不由感慨:
“母亲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从不会像乡下妇人般喋喋不休地抱怨,相反还很有韧力和耐力。
也正是母亲的智慧和豁达,才教会了我长大后乐观面对生活中的所有低谷。”
有句话说,人生实苦,唯有自度。
抱怨只能让自己沉沦在情绪的烂泥中跌跌撞撞,只有豁达和阳光的心态,才能滋生出改变的力量,让我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去生活。
尤其是作为孩子主心骨的父母,如果停不下自己抱怨的嘴,毁掉的就可能是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说到这里,想起《父母爱情》中的安欣,在妹妹安杰过上了世俗眼中的好日子时,她没有眼红嫉妒,也没有情绪崩溃。
甚至在照顾妹妹月子期间,和妹妹发生矛盾时,也并未委屈抱怨。
相反,她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安心教导自己的两个女儿,最终两个女儿在母亲的影响下成长得非常阳光,并如愿考上大学,走出了父母的困顿人生。
心理学家张德芬曾说:
“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风水。
一个爱抱怨、浑身负能量的父母,只会养出悲观消极的孩子。
不抱怨,是洞悉生活真相后,告诉孩子和自己,我们依然能拥有热爱生活的勇气。
父母没有功利心
孩子更容易成为自己
@编剧小喵分享过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我发现越是没有功利心的时候,就越是心无旁骛,最后反而越容易成功。
不论结果如何,先做就好。有问题就解决,有困难就跨过困难。傻傻地坚持,反而会更早看到春暖花开。
古语有言:“无心生大用。”
一个人的功利心越弱,专注目标的目光就越清晰。杜绝杂音的干扰,就更容易专注己心。
网友@栀子的父亲,是家中长兄。
在他父亲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去世,留下父亲和弟妹独自生活。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没有余粮。没有了父母的庇护,父亲只能带着年幼的弟妹饥一顿饱一顿地过活。
好在后来有了亲戚们的接济,苦日子没有过太久。
看着弟妹们一个个考上大学,有了工作,成了家,父亲紧绷的神经才终于松弛下来。
可弟妹们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却不再频频和父亲联系,甚至有次春节,没有一个弟妹聚到父亲的身旁。
他替父亲打抱不平,可父亲告诉他,自己只是尽好了长兄的责任,凡事只求自己心安,并不图回报。
父亲还笑着对他开起了玩笑:“如果当初拉扯弟妹是为了求他们的回报,那我就要允许自己的投资会失败。”
最后父亲还语重心长地对他叮嘱:
“人这一生,做任何事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我们的所言所行,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我们活着,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
确实如此,人一旦有了功利心,就有了计较;有了计较,心就容易生出“暗鬼”。
正如《道德经》所言:“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汲汲于结果,心方得长乐。
都说父母的心态,是孩子最大的福报。
一个付出不求回报的父母,就是给孩子心中扎下了目标明确、专注自身向前走的根。
而一个孩子往后余生最大的成就,不是来自计较和功利心,而是来自专注和放下。
写在最后
一个家庭长远的福气,藏在父母的三观言行中。
一个家庭最终的命运走向,也早就在最初写好了答案。
丰子恺说:“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就小了。”
真正大格局、有远见的父母,都是谦让不算计,遇事不抱怨,没有功利性的。他们放过了自己,也养好了孩子。
说到底,人生最终,只为修心。
心无计较、心无怨言、心无所求,自己的心态才能顺,人生的路才能走得宽……
文本来源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小十点,关心孩子,更关心妈妈。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