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收视热度双高

整理自 | 凤凰WEEKLY、综艺报

订、阅 | 010-86092062

这几天,央视热播剧《生万物》爆了,收视率一度破四。这部剧改编自人民文学奖获奖小说《缱绻与决绝》,写了天牛庙村宁、封、费三家,长达六七十年的恩怨纠葛。

《生万物》收视热度双高

主人公宁绣绣从被土匪劫掠、父亲抛弃的人生低谷,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坚韧一步步走出泥沼,在动荡的岁月里最终实现人生的完满与救赎,也让满心期待着“解暑大片”的观众们,狠狠过了一把“乡村片”的瘾。

1 现象级爆款,把“稀缺题材”做到极致

《生万物》开播之后,各大社交平台上闹得不可开交的“i人”和“e人”中间,突然杀出一群“俺”人。“俺也是!”“俺知不道啊!”“俺看可以!”在这些山东方言背后,对《生万物》里的各种元素和细节的“研究”成了当下观众的“社交货币”。

对于普通剧集观众来说,《生万物》本身过硬的质量,才是它最大的吸引力:

爱奇艺站内热度破万,成为站内历史热度TOP2;央视八套的收视率峰值突破4%,创下了央八今年的单日收视纪录;各大社交平台上,天牛庙村民“集体上桌”,宁、费、封三家10位家庭成员霸榜“角色榜”。

《生万物》收视热度双高

《生万物》没有靠宏大叙事和旁白来铺陈时代洪流,而是选择了“以小见大”的方式,把镜头对准人和人之间最具体、人和土地之间的最肃穆的关系上。

这种“稀缺”的视角,不光突破了大众对“农村题材剧”的固有认知边界,也帮《生万物》在很多方面做到了年代剧的“极致”。

《生万物》收视热度双高

契诃夫说“戏剧的本质是冲突”,无论在何种文艺作品中,能否运用好“冲突”这个导火索,都是判断作品剧情好坏的最佳标准。

而《生万物》对冲突的塑造已经做到了年代剧中的“极致”:在冲突容量大、符合时代史实的同时,没有硬造转折,也没有影响整体剧情的流畅性。

宁学祥与宁绣绣的父女决裂、封家叔侄之间的立场反目,甚至封四恩将仇报勾结土匪袭击村子的情节里,都充斥着包含变化的冲突。

《生万物》收视热度双高

这些错综的关系,表面上是乡土剧中“人际冲突”的体现,背后却暗含着那个动荡时代里,阶级关系、代际关系、金钱与人情关系在动荡中流变的特征。

《生万物》在直面人性复杂的同时,还能把难以抓手的“时代趋势”浓缩到每一个具体的人面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编剧和导演对于剧情冲突的“极致”把控。

让《生万物》的情节拥有“寓言”般前瞻性,并且没有脱离脚下坚实的土地,就像观众们所夸奖的,是一个“不飘在天上的农村故事”。

从年轻群体到父辈世代,这部剧用扎实的口碑印证了一个事实:真正的好故事,只要锚定真实的土壤,便能跨越年龄与圈层的壁垒。

2 通过取舍与升华,让土地“活”起来

当《生万物》以破10000热度席卷各大平台时,导演刘家成正埋首机房,为4月份杀青的新剧《好好的时代》(暂定名)做后期。这位以“京味剧”闻名业界的导演,近几年却一反常态,频频跳出舒适区——从聚焦航母舰载机试飞员的《海天雄鹰》,到以鲁南农村土地变迁为背景的《生万物》,再到跨年代大戏《好好的时代》,刘家成用“上天入地”的创作轨迹,诠释一位成熟导演的“固本”与“开新”。

“我终秉持两个核心原则:一是对真实性的极致追求,涵盖场景还原、人物塑造及细节把控等各方面;二是注重与观众达成情感共鸣。多年来,无论拍摄何种题材,我都要求作品能观照现实,给予观众启发。”导演刘家成说道。

在题材广度方面, 不同于以往聚焦胡同四合院里的家长里短, 《生万物》展现整个时代的变迁, 通过不同阶层命运的交织,勾勒一幅更为宏大的历史画卷。 在视听语言上,导演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并融入大量浪漫主义表现方式, 例如,绣绣娘出殡那场戏,让现实中的绣绣与绣绣娘的幻象相遇,这种超现实的设计,满足了剧中人物和观众的双重需求。

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以四代人的命运变迁,展现中国农村的沧桑巨变。刘家成带领编剧在改编时大胆取舍,保留了原著内核——对中国农村社会各阶层的全景式展现。

“地主、富农、中农、贫农,每个阶层在时代变革中都有独特的命运轨迹。这种复杂性是作品的魅力所在。”同时,刘家成调整了时间跨度。“电视剧观众很难接受主角一代代更替,刚对第一代人建立感情,第二代就来了,等第四代出现时,观众早弃剧了。”经过反复推敲,创作团队最终将故事聚焦1927年至1947年这20年间,以两代人的命运为主线。

这种改编并非简单删减,而是“集中与放大”的艺术。小说中点到为止的情节被充分展开,未曾着墨的故事线被重新编织。剧本前后修改六七稿,耗时一年多,甚至拍到中途还在调整。“杨幂经常半夜发微信跟我讨论角色,”刘家成笑道,“虽然让我失眠好几次,但这种创作热情值得鼓励。”

原著书名《缱绻与决绝》透着悲情与撕裂,电视剧更名为《生万物》,蕴含更多希望与力量。“‘生’是向上的,给人希望的。”在刘家成看来,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批判性,但更重要的是传递希望和温暖。就像原著以沉重现实收尾,剧集则增加了浪漫主义色彩的戏份:年迈的男女主角突然回到年轻时,站在新分到的土地上,许下“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朴素愿望。“这是农民最真实的期盼,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剧中有诸多意象化的镜头语言,通过镜头叙事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 例如,绣绣的两场轿帘戏:第一场是她见费文典,她决绝地放下轿帘,以慢镜头呈现“从此隔绝”;第二场是封大脚掀开轿帘迎娶她,同样用特写展现“新生开启”。“一放一掀”这两个对比镜头,生动传达人物的命运转折。费文典被逼在祖宗面前表态时,导演让摄影拍摄了他抬脚迈门槛又收回的慢镜头。“一进一退”之间,展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剧中还有诸多蒙太奇对比镜头 ,像绣绣在封家与妹妹在费家的平行剪辑,强化了命运的反差,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时代洪流对人物命运的冲击。牛是中国农民的图腾,象征勤劳与忠诚。剧中多角度展现牛,既是对土地的礼赞,也暗喻农民如牛一般任劳任怨的品质。这种意象贯穿全剧,成为重要的精神符号。费家的祠堂刻意不设窗户,封闭的空间象征着封建牢笼。费左氏跪在祠堂面对祖宗牌位及三从四德的羁绊,与追求自由的绣绣形成强烈对比,也传递人应挣脱枷锁的主题。

3 实景恢复真实村落,“父子兵”齐上阵拍摄

在剧本之外,《生万物》还把“强迫症”的执着,献给了对那个时代鲁南农村的背景的“考据”和“还原”。在山东临沂的一座百年古村落里,刘家成带领团队完成了一场真实的影像实验。

封家四面漏风的土坯房,夯土墙上的裂痕、都好像真实存在般历历在目。

而转眼看宁家大院的青砖瓦房和工艺精良的餐具茶杯、两米长的对联、红木桌高摆的三具做工精良的关公像,像是一个与贫苦的村庄格格不入的空中楼阁。布景上的对比设计,让地位落差清晰地摊开在观众面前。

那不是搭的景,是真实村落。”回忆选景过程,刘家成眼中依然闪烁着发现宝藏般的兴奋。美术团队跑遍全国,始终找不到理想场景。开机在即,所有人焦虑不已。直到他们偶然发现临沂的这座已整体搬迁的空村。“进村走了两三分钟,我就决定在那儿拍。”

在刘家成眼中,这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村庄,保留着最原始的烟火气——院落里自然生长的树木、斑驳的土墙、历经风雨的农具,都是人工布景无法复制的。唯一新建的是费家宅院。为突出它与其他农舍的差异,刘家成特意要求建筑风格要“带着点资本家的洋气”。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剧中阶级差异的视觉表达,也让每个场景都有了独特性格。

而剧组对当地文化和民俗的研究,也让《生万物》得以将农耕文明最“神性”一角,展现在观众面前。

除此之外,刘家成与儿子刘洋联合执导,也是这部剧的特殊注脚。刘洋的导演之路始于胶片时代。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最后一批使用胶片拍摄的学生,他在严格的学院教育中打下坚实基础。这种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刘洋独特的创作视角。

《生万物》收视热度双高

刘洋(右一)担任B组导演

在《生万物》的创作中,父子二人互补。刘洋负责B组拍摄,充分发挥其摄影专业优势,为剧集注入年轻化影像风格。“他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哪些戏可以简略,哪些戏必须强化。有时我觉得需要大段铺陈,他却说观众已经懂了。”刘家成介绍,剧中一些快节奏的冲突戏、更具电影感的镜头,很多来自于刘洋的建议。他则把控整体风格,确保剧集的厚重感不被冲淡。这种代际碰撞,让作品既有传统的厚重,又不失现代的灵动。

《生万物》用扎根土地的故事把这种几乎被忽视的精神底色重新照亮,它将我们带回一片坚实的精神原野,让人重新学会如何从深沉的土壤里,汲取不屈的勇气和希望。

它也再次印证: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不需要迎合流量。只要扎根真实,自有一种能够穿越时代、叩击人心的力量。

“人与土地”的故事,从来都不只是农村的叙事,而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底色。只要土地还在,太阳照常升起,我们便总能从这样的故事里,一次次找回那份“向前走”的勇气。

《生万物》收视热度双高《生万物》收视热度双高《生万物》收视热度双高《生万物》收视热度双高《生万物》收视热度双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