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空间的死亡异化
封面 I 张兰抖音截图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当“死亡”成为数字时代最有价值的消费景观,每个参与者都有可能从吊唁者的身份滑落到共谋者。
在大S的离世叙事中,网络空间正在具象化演绎这一事实。
聚光灯首先捕捉的是现任与前任的“第一反应”,毕竟这是话题性最充沛的地方,所以自事件发生以来,的名字就和热搜捆绑在了一起,什么淋雨跑、包机送,真假消息不断混杂供流量食用。
图源:微博热搜话题
紧接着无数人的目光又汇聚在了张兰身上,人们等待着这位前婆婆做出反应,从而奉上相对应的点评。
果不其然,在2月6日,张兰如约开启直播带货,直播间人数迅速10万+,但一个多小时后突然遭到封禁。
原因不言而喻,有关道德与流量的争议始终未能散去,这个敏感时刻选择直播带货,无疑会使其陷入“蹭热度”的舆论漩涡。
毕竟在以往的汪小菲和大S的离婚风波中,网友熟悉的是麻六记这个品牌靠着热度步步高升,成了最大赢家。
不过,站在更大的层面,咱们可以清晰看到流量经济下的死亡已然呈现出“产业化”特征。
把时间线拉长,张兰这颗直播间“麻辣炸弹”,算得上玩转流量的一把好手。
早在之前的汪小菲与大S的离婚肥皂剧中,张兰就成功捕捉网友们的吃瓜心理,撬动明星绯闻流量密码,成为了彼时抖音电商的新晋顶流。
从当时的直播间销量来看,张兰无疑成了最大赢家——3天卖货近5000万元,多款产品售罄。
事实上,从那一时刻开始,张兰和麻六记就已离不开直播带货,而汪小菲时不时的疯狂动态,逐渐转变成了滋养带货直播间的流量养料,网友们往往是一边吃瓜一边忍不住对麻六记下了单。
正是有了这般“前车之鉴”,网友们才会对当下张兰和汪小菲二人的动态格外谨慎,生怕一不小心又在不经意间成为被流量play的一环。
而眼下正经历着由大S离世牵出的赛博流量狂欢,无数网友意图拿起举报武器捍卫道德底线,此时选择直播带货的张兰自然成了被集火的目标。
图源:微博@中国蓝新闻
直播时面对满屏的质疑声音,张兰表示:“你们只会说这一句,只是在这刷这一句话,我知道你们从哪来的。你们那个群,我们的律师已经进去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现在年轻人都说佛系,都说卷,我们有正义感的人都应该以身作则,宣传一些正能量。分析这个、分析那个,你好好分析自己了吗?自己最了解自己,每个人都有多面性,你另外一面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定要做一个内外统一的人。”
最终第三方数据平台显示,张兰直播间开播30分钟,观看人数超350万,平均在线人数23.8万,在带货总榜上排名第四。
不论是否是刻意为之,可以肯定的是泼天的流量的确又找上了她。
当然也有部分网友认为,直播带货只是单纯的商业行为,作为企业家开门做生意无可厚非,没必要过分苛责。
直播中,回忆起创业时的艰辛,张兰一度哽咽地表示:“这些天的我常常想起创业初期发高烧之后在后厨熬制底料的自己。”
只是这位争议人物或许始终难逃流量的羁绊,不论是“励志女强人”或是“流量操盘手”人设,真真假假,虚实难辨,这些都只是其众多人生故事中的一段,至于真相,只有自己明了。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麻六记作为张兰背后的品牌,长期享受着流量的滋润。
张兰曾在直播时表示:大家可以挺兰姐,可以骂兰姐,但来到兰姐的直播间,“没必要跟好货过不去,都是很好的酸辣粉”。
很多人熟知,张兰创业的1.0是俏江南,是一个穷女子靠着出国洗盘子完成资金累积, 回国后从“阿兰酒家”做起,逐渐在餐饮市场杀出一条生路的励志故事。
但更令人津津乐道的,则是张兰与汪小菲共同打造的创业2.0——麻六记,这个创立于2020年的品牌,以高品质新鲜菜品为首要原则,主打传统川菜,据 2025年1月23日奶茶饮品网信息显示,麻六记酸辣粉门店数量有269 家。
图源:抖音截图@张兰·俏生活
所谓时也命也,彼时没人预料到这个平平无奇的酸辣粉,正好与富二代汪小菲的离婚大戏碰撞在了一起,激荡出别样的流量生意。
事实上,从那时起,蹭流量的质疑就未曾离开过汪小菲与张兰,二者也在不同场合做出过回应。
汪小菲的回答颇为体面,其表示,麻六记这个品牌的成功不是他一个人,或者依靠谁,而是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这出太极拳既没有肯定蹭流量也没有否认,而是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悄然接受了。
而张兰相对豁达得多,表示:“这并非所谓的蹭流量,关键是这波流量不期而至,关键看你能否承接”。
如前文提到过,张兰成功接过了这波流量顺势成为麻六记的“活招牌”和直播带货主力军。
而麻六记凭借诸多绯闻流量的灌溉,以及张兰从事直播以来,凭借直率、热情、坚韧的形象吸引到大量新粉丝,成功获得了远超一般餐饮品牌的曝光度,使麻六记在短时间内迅速打开市场知名度,同时将线上业务发展为了品牌主营业务。
张兰深谙流量不能长红的道理,在深耕酸辣粉基本盘的同时,还发力零食、酱料、预制菜等领域,不但将门店开遍全国各地,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不过正应了那句话: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大S离世后,除了张兰直播间被封,麻六记直播间在事件发生后的短时间内继续带货,也引发了网友的强烈不满和质疑,被指消费逝者、蹭热度,导致品牌声誉指数暴跌。
这一来一回,充分彰显了流量这把双刃剑的威力,同时给直播带货行业以及品牌界敲响了警钟:
流量的馈赠早在暗中就标注好了代价。
在这起死亡叙事中,除了对汪张二人的关注,其实整个大环境呈现出的娱乐化风向会更值得关注。
其像一面照妖镜,将人性中最丑恶的地方摆在了阳光底下。
这话怎么理解?
从事件逐步发酵至今,网上充斥着电子病历的病毒式传播、AI合成的临终语音以及各种虚拟悼念门票,某健康 APP 趁机推送 “测测你的肺炎风险”,将集体哀悼异化为精准营销,把死亡作为商机,从关注前夫一家的反应,再到利用后续的每一个细节,事件早已脱离了它本身。
在鲍德里亚预言的“拟像社会”中,其强调当代社会,是由大众媒介营造的一个仿真社会,这不正是真实死亡已被数字符号构建的"虚拟死亡"彻底取代的具象化说明。
因为社交媒体时代的吊诡之处在于,人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流量经济的一环。
这些案例并不少见,例如在李玟和高以翔事件后,有营销号以“AI复活明星”为噱头,进行商业变现,有的明星隐私被曝光在网上肆意传播,完全不顾及逝者和其家人的感受,还有资本和平台利用粉丝对逝者的怀念和情感,大力推广其数字专辑等相关产品,将歌手的死亡转化为商业利益的增长点,把粉丝的悲痛变成了流量和销量的狂欢。
图源:抖音截图
可以说,有些明星生命的终结竟意外成为了流量经济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数字遗产”。
因此,在流量时代,重建死亡神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关乎到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绝不能让具有超越性的死亡体验沦为浅层的情感消费。
本次大S事件产生的后续影响值得警惕,每一方都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毕竟咱们大多数人更渴望的,是每个存在的消逝都能获得有尊严的“数字安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