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爷今年真是跟黄淮这片地较上劲了。从6月入汛开始,雨就没怎么停过,9月底到10月初更是连下十几天,有些地方累计降雨量直接破了近50年纪录。地里的玉米泡在水里发芽,稻子倒伏霉变,眼瞅着一年的收成就这么泡汤了。更让人揪心的是,秋粮收不进仓,冬小麦的播种期也给耽误了——农民兄弟怕的不是亏钱,是整季撂荒。

黄淮秋收遇千年一遇大雨,保险赔款能救命?

就在大伙儿干着急的时候,10月10号,农业农村部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把人保、太保、平安几家保险巨头召集到了北京。会上没客套,开门见山:黄淮灾情紧急,理赔必须提速,不能再拖了!谁家慢了,领导就约谈谁。这话说得够狠,底下坐着的保险公司负责人头一回感受到“排行榜”这三个字的分量。

说实话,以往农业保险理赔是个慢活儿。查勘要人下地一亩一亩走,定损要层层审批,等钱到账,黄花菜都凉了。可今年不一样,农民手里没钱,没法买种子买化肥,来年开春怎么种?这笔赔款,不是普通的钱,是救命钱。会上直接点名批评了当前查勘模式:“脚丈量”效率太低,再这样下去,政策红利全卡在最后一公里。

黄淮秋收遇千年一遇大雨,保险赔款能救命?


于是几个硬招甩了出来。先不说流程,光一个“绿色通道”就够提气——能赔的立刻赔,算不清的先预付,别让农民等。紧接着就是“科技上阵”:卫星遥感看大面,无人机扫田块,数据一叠加,哪块地淹了、淹到什么程度,清清楚楚。黄淮地区地块零碎,人工查得猴年马月?现在天上一看,系统一算,省了多少事。


更关键的是,不能光靠保险公司自己扛。政府、农业部门、银行都得搭把手。有人提了个新思路:把救灾资金和保险公司的防灾预算“打捆”用,灾前能预警、灾中能响应、灾后能赔付,形成闭环。这招要是真落了地,以后再遇极端天气,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保险公司当场表态,增派查勘员、开通临时服务点、资金优先倾斜。有家公司的区域负责人私下说:“这次集团下了死命令,赔款进度天天通报,谁垫底谁脸上不好看。”


你猜农民最怕啥?不是天灾,是希望落空。一张保单签了,缴费年年不落,可真到用时却卡壳,这谁能受得了?现在就看,这张“伞”能不能赶在风雨最猛时撑开,而不是等雨停了才送到手里。对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