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姜萍拿到阿里数学大赛初赛全球12名的事情,几天过去,越来越多的人从内容的震惊上,转移到了事情的思索沉淀之上。
很多人已经开始怀疑此事的真伪上,但是很无奈的是,这个事情是没办法辨别真伪的。只要姜萍说未来自己就是喜欢服装专业,数学只是乐趣,你还能让她去参加什么考试么?更有甚者,有人称,即便国外的高校开口子特招,姜萍也大概率说故土难离,不会去的,哪里都不如涟水的中专好!
当然这种揣测有恶意的存在,不过,随着赞誉之声越来越高,确实让人感觉这一切是否太过完美,以至于显得有些不真实?
有网友推测,这背后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戏”。剧情的主角除了这位小姑娘,还有她的老师和可能的共谋者。老师是苏大博士,但是郁郁不得志到了中专教书,希望通过阿里的数学竞赛走红,但是和自己的爱人(女友)经过几年的努力,发现成绩总不尽如人意。于是更渴望通过某种方式一飞冲天。
不过多次参加阿赛的经验让他深知赛制与赛程的奥秘,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数学基础不错但又渴望升学无门的学生,共同打造这个中专“天才少女”的故事。
最关键的是阿里的这个数学竞赛的初赛,48小时时间是开卷的。在这段时间里,两人或者多人可能分工合作,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将最高分赋予了这位小姑娘。这样的合作模式,在团队作业或者研究项目中是常见的,但将其运用在数学竞赛中,打造出一个初赛排名靠前的中专生也不是不可能。
有网友猜测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质疑,他们在采访中巧妙地设置了两道“防火墙”。首先,小姑娘表示她“更喜欢服装设计”,这既是一个合理的借口,也是一个预防未来风险的策略。假如有知名大学对她抛出橄榄枝,要求进行入学测试,她便可以以此为由婉拒,避免了因为能力不匹配而露馅的风险。其次,老师提出的“最好升常熟理工”的建议也颇为耐人寻味。这既可能是在兑现之前的某种承诺,也可能是在故意降低外界对小姑娘真实能力的期望,从而为她的“一鸣惊人”提供更多的缓冲空间。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接受采访的时候,并没有说这个小姑娘如何如何天才。而是用了春秋笔法的回答方式“如果不讨论数学水平,只看答卷水平,可以保守地说,国内95%的数学专业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是写不出那样一份答卷的。"
我们来概括一下姚教授的看法,大概就是丝毫不说答案有多严谨有多准确,也不评价她的能力,而只说答案水平很规范很好!个人以为姚教授的回答相当明智和含蓄,明哲保身,没有直接下结论,只是旁敲侧击,从格式方面给出了评价,万一反转责任也不在他身上,虽然可谓非常聪明,但是真的似乎是心里门清,看破不说破的意思了。
这个推测虽然颇具戏剧性,但也不无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渴望看到天才的诞生,却往往忽略了背后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在姜萍的这个事情中,我们看到事情爆发的起因是阿里对这个事情拍了个宣传的专题片。本身其实是想通过姜萍来扩大阿里数学竞赛的影响力。
这下子真的有影响了,但是又延伸出来事情是真是假的问题。可是由于这只是企业办的比赛,根本不会有义务去平息这些质疑。只要小姑娘坚持不参加任何形式的验证活动,这个“天才神话”就难以被戳穿。老师因此名声大噪,阿里获得了宝贵的流量,而小姑娘也可能因此获得升学的机会。形成一个看似完美的“三赢”局面。
然而,真相究竟如何?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数学竞赛的初赛与决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难度、广度和深度变化,这为一切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空间。甚至每次初赛的题目类型也会有很大的变动,即使小姑娘在决赛中表现平平,即便在未来的阿里比赛中也表现平平,也可以用“难度太大”,并非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来搪塞。同时,她之前的“更喜欢服装设计”和老师的“常熟理工建议”都成为了抵挡外界质疑的有力盾牌。
那么,这个“天才神话”真的无法证伪吗?笔者遗憾的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如此。只要关键人物保持沉默,外界就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来揭穿这个事情。但是怀着善良的想法,还是期望这个事情是真的,毕竟让更多的人相信通过努力还是有天才的存在,这也是一种美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