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工作不像机器,这才是摆脱AI危机的根本出路

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创新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AI主持人播报新闻滴水不漏,字正腔圆、吐字清晰,甚至还配有点头、眨眼的小动作,可谓栩栩如生,而且他们的播报做到了0失误率。一时间,网友直呼“播音生的天塌了”“AI主持人抢饭碗”。

媒体:真人播报越来越AI化才可怕

↑《杭州新闻联播》AI主播小雨

的确,AI技术突飞猛进,取代工作岗位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数字人,特别是数字主持人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不仅是杭州的电视台,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AI主持人、AI播报已经得到应用。但是,AI主持人会彻底抢走新闻人的饭碗吗?能取代真正的新闻记者吗?

这需要我们重新评估主持人、新闻记者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把新闻主持人仅仅理解为是一个人体的“朗读机器”,输入什么文字就播报什么文字,做到100%无差错就是优秀,那么真人主持人肯定无力与AI主持人竞争。AI主持人可以随时在线、永不生病、随时加班、不用化妆、一键换皮肤……但是,如果我们还认为,新闻本身是关于人的事业和学问,那么“硅基AI”不可能取代“碳基人类”的价值和新闻的力量。

举一个例子,多年前,曾有一位电视台女主播在播报灾区遇难者人数时,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直播过程中哽咽了。这一幕“直播事故”当时给了无数人不一样的感动、慰藉、共情。因为大家在那一刻感受到了新闻主播、新闻记者是人,和受众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当中,能感受到新闻事件带来的冲击、震撼、愤怒、悲伤。主持人也会和受众一起分享新春时节的祝福,长假来临的快乐。这是AI无法提供的人的情怀以及根本性的情绪价值。

可能,AI数字人技术会演进,越来越先进,能够越来越逼真地模拟人的语气、神态、口吻,让AI主持人能够在不同的新闻当中提供更精准的表情,或叹息,或愤怒,或悲伤。但AI数字人不是人。不妨把新闻当成一场大型“图灵实验”,真正的新闻哪怕使用了AI技术,但它本质还是关乎人的悲欢离合。

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沈力老师,她被业界称为“第一个把调门给降下来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开播的《为您服务》栏目当中,她用亲切、和缓的语调,与观众平等交流,开了主持人亲民风格的风气之先,也影响了整个行业。

回溯最近几十年中国新闻事业中主持人角色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回归”。主播、主持人以及新闻记者和AI播报最大的不同,不是所谓表情丰富、语音抑扬顿挫,而是能体现新闻应有的在场性、亲历性和情感共通性。

面对“AI主持人0失误,播音学生的职业危机”,应该反思:新闻当中的“人”的力量是否渐行渐远?可怕的不是AI主持人越来越像人,而在于真人的新闻播报越来越像AI,越来越机械化、程式化,能够顷刻间被取代。

三百年前当第一次工业革命降临时,人们对于机器、机械理性推崇备至,甚至哲学家拉·梅特里写出了《人是机器》,以机器比赋人,现在看来非常幼稚。如今AI掀起的人类技术大变局,正在深刻改造世界,的确也制造了一些行业的危机。

AI主持人会抢走真人主持人的饭碗吗?面对这个问题,整个行业需要反思——怎么提升工作的创新力、感受力、共情力?让我们的工作不像机器,这才是摆脱AI危机的根本出路。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克鲜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媒体:真人播报越来越AI化才可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