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深度长文,希望您能够认真看完,感谢您的支持!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我们的太阳系诞生于50亿年前,太阳系是从上一代死亡以后的恒星当中形成的,当时太阳系的初始元气可能有数光年大,并且诞生了好几颗恒星,由于是典型的分子云,其成分主要是氢和一些氦,还有前几代恒星融合的少量重元素,当这个区域将形成太阳之前,被称为是前太阳星云,坍缩时因为角动量守恒,使它转动的越来越快,中心聚集了大部分的质量,成为比周围环绕的盘面越来越热的区域,收缩的星云越转越快,它开始变得扁平,成为原行星盘,直径大约是200AU,在中心是高温、高密度的原恒星,行星经由盘中的吸积形成,在尘埃和气体的引力相互吸引下,逐渐凝聚形成越来越大的天体。在太阳系的早期可能有数以百计的原行星,但因合并或摧毁,留下行星、矮行星和残余物构成的小天体。


       太阳诞生以后吸收了周围大量的物质,所以太阳的质量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99.86,剩下的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质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0.14,从占比上我们就能够看出太阳的质量很大,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得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是有引力的,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大,强大的引力能够将周围的物质都吸引过来,八大行星为了不被太阳吞噬,所以它们只能够不停的自转和公转,这样能够产生离心力,离心力和引力相互吸引,这使得八大行星能够稳定的围绕太阳转动,牛顿提出万有引力之后,他利用万有引力解释了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而且还指出了木星、土星的卫星围绕行星也有同样的规律,他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了太阳引力的影响,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家们发现了海王星,虽然万有引力对于人类的影响非常大,但是它却存在一定的漏洞,牛顿认为引力是一种超距作用,如果说太阳突然消失,那么地球会瞬间失去引力作用而脱离轨道,但是这种超距作用方式是不存在的,引力的作用过程也是有速度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得出,引力的速度等于光速,爱因斯坦的出现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并且重新诠释了引力,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引力是时空弯曲的外在表现。


       质量告诉时空如何弯曲,弯曲的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并且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简单的理解就是一种时空涟漪,速度等于光速,在我们的宇宙中,除了恒星、行星之外,其它的天体以能够使得时空弯曲,目前人类发现引力最大的天体就是黑洞,黑洞是宇宙中非常神秘的一种天体,在很早的时候,科学家就提出了黑洞,在1783年的时候,英国天文爱好者给科学家卡尔迪许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质量非常大的天体,连光都会被它吞噬,当时他把这种天体称为是暗星,后来到了1916年的时候,爱因斯坦利用公式计算出了黑洞,不过由于当时人类的科技不够发达,所以爱因斯坦本人也不相信黑洞的存在。


       之后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给了黑洞一个精确的解释,他认为当大量的物质集中在一点时,就会使周围产生视界,一旦进入这个视界,任何物体都会被吸进去,这个神秘的天体就被称为是黑洞,黑洞在宇宙中的数量非常多,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心,就有一颗超大质量的黑洞,科学家认为,黑洞的形成能够分为三个阶段,坍缩、压缩和奇点形成,当恒星内部的核心耗尽燃料后无法抵抗自身重力,开始坍缩,随着坍缩的进行,物质被逐渐挤压,导致恒星变得非常致密,形成高密度的物质核心,最后当核心坍缩到一定程度后,其中心的质量将集中在一个无限密度和空间扭曲的点上,这个点就被称为是奇点。


       像银河系中心这么大的黑洞并不是恒星死亡以后形成的,而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的,这颗黑洞距离太阳系大约2.7万光年,它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400多万倍,整个银河系的天体都在围绕这颗黑洞转动,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转动,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公转一圈的时间大约是一年,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和公转,所以才有了昼夜交替和春夏秋冬,不过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太阳也在围绕更大的天体运动,通过科学家的计算得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年的路程大约是9.42亿公里,而我们的太阳正在以每秒240千米的速度围绕银河系中心转动。


       大约每2.2亿年就会完成对质心的一次公转,根据科学家的观察发现,太阳系每围绕银河系转动一圈,两者的距离就会缩短2000光年,以目前两者的距离来看,太阳系在转动13万圈,也就是32.5万亿年后,太阳系就会被黑洞捕获,进而被黑洞吞噬,到时候我们的太阳系就会消失殆尽,然而我们现在还不需要担心,毕竟32.5万亿年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要知道我们的地球才诞生46亿年,人类文明从诞生到现在也就短短几百万年的时间,所以对于人类来说,太阳系坠入银河系中心黑洞其实并不可怕,看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地球在宇宙中的飞行速度如此之快,而我们却感觉不到?


       科学家认为,我们之所以无法感觉到地球转动,是因为我们已经和地球融为一体了,地球存在厚厚的大气层,而我们就生活在大气层里面,当地球转动时,会拖着大气层一起转动,同时也会拖着我们不停的转动,所以我们的转动速度和地球转动的速度是一样快的,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两个速度相同的物质看到对方其实是静止的,这就好比你坐在一辆80迈行驶的汽车当中,另一辆汽车也是80迈向前行驶,这时候你并不会觉得汽车在运动,由于参照物的不同,所以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我们所找的参照物都是地球上的物体,而这些物体都跟随着地球一起运动,所以我们不会感觉到地球在转动。


       如果我们站在地球的外面,将其它天体作为参照物,那么我们就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地球在快速的运动,不过相比于太阳系坠入黑洞,太阳的寿命才是人类即将面临的最大威胁,从太阳诞生到现在已经燃烧了50亿年的时间,再过50亿年我们的太阳寿命就会走到尽头,太阳之所以能够燃烧这么长时间,主要是因为内部核聚变的反应,核聚变就是将普通的质子(氢原子核)熔合成氦-4(含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的原子核),并在这个过程中释放能量,核聚变只有当产生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时才会释放出能量,在太阳内部,大约每秒就有4*10^38个质子聚变成氦-4,这就是太阳损失质量输出能量的过程,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得出,虽然太阳的寿命还剩下50亿年的时间,但是它留给人类的时间并没有50亿年,而是10亿年。


       这其实是所有恒星自身的变化,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黄矮星的内部会发生核聚变,把自身的氢元素聚合成氦,当自身的氢元素慢慢被耗尽时,黄矮星为了能欧容纳它所产生的氢元素,就会不断的扩大自身,体积也会慢慢的变大,最终的归属就是成为一颗红巨星,红巨星的体积异常巨大,科学家通过计算得出,太阳的半径最大会膨胀到现在的250倍左右,体积膨胀到1700万倍,现在太阳的半径大约是696000公里,它的250倍大约是1.7亿公里,而地球到太阳的平均半径大约是1.5亿公里,很明显,当太阳成为红巨星之后,地球就会被太阳吞噬,除此之外,太阳在变成红巨星后,会发生氦闪。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提到了氦闪。太阳在成为红巨星后,内部核心处的氢元素消耗殆尽,留下了一个氦核心。当核心的温度达到1亿℃时,氦元素开始燃烧生成碳元素。由于太阳没有足够大的质量,内部的氦聚变是一种失控的热核聚变。它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因此被称为氦闪。当太阳发生氦闪时,我们在地球上会发现太阳的亮度会比原来突然增加了100~10000倍。也许你会觉得氦闪也不过如此啊!我们要清楚,太阳在红巨星时期的亮度已经增加到了现在的1000~10000倍了。伴随着亮度的突然增加,氦闪在短短几秒钟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主序星阶段正常释放能量的1000亿倍。


       到时候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其它物质都会被燃烧殆尽,而人类想要长久的在宇宙中生存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移民到其它星球,其实从人类走出地球之后,人类就一直都在寻找类似地球的行星,通过科学家这么多年来对宇宙的观察发现,在宇宙中存在很多类似地球的行星,比如说开普勒-438b,它是一颗小型系外行星,在其宿主恒星开普勒-438的宜居地带运行,它的体积和地球差不多,直径比地球大百分之12,距离地球大约有470光年,公转周期为35天,有百分之70的岩石地貌,上面可能存在液态水,比邻星b,它是一颗围绕半人马座比邻星运行的系外行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行星。


       开普勒186f,它是2014年由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的,它是人类目前为止发现和地球相似度最高的行星,它位于天鹅座,距离地球大约有492光年,它的整体只比地球大百分之10,它的轨道周期大约是130天,同样处于恒星系的宜居地带,其表面由岩石组成,上面可能存在生命,格利泽-667-cc和地球的相似度高达百分之85,它距离地球为22光年,是目前所发现最有可能适合人类迁移和居住的行星,虽然这些行星和地球的相似度都很高,但是他们都处于太阳系外,目前人类的飞行速度还无法飞过去,现在人类连太阳系都飞不出去,更别说移民到这些星球上了。


       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超光速飞行,如果人类真的能够实现超光速飞行,那么人类飞出太阳系就很容易了,这样我们就能够移民到其它星球,对于人类来说,几十亿年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人类能够在短短几千年的时间内走出地球探索宇宙,这说明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很快,只要人类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未来人类一定能够飞出太阳系,小编希望,人类能够早日移民到其它星球,这样人类的文明才能够长久的在宇宙中发展下去,希望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