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多米妈

说真的,现在哪个年轻人的背后,没站着一对“随时待命”的爹妈?

你上班,他们带娃;你出差,他们顶上;你病了,他们更是医院家里两头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新型带娃”老人,早就不是我们印象里只会“多穿点、多吃点”的老古董了。

他们也看育儿书,也刷短视频,也努力想跟上“科学育儿”的步伐,甚至比我们还焦虑。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

在这片看似和谐的“隔代亲”背后,藏着一种让人心疼的真相。他们看上去精神头十足,可眼里却藏不住疲惫;他们嘴上说着“不累不累”,可转身就得去捶腰揉腿。

今天,多米妈必须说句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很多帮你带娃的父母,正在生一种“病”,一种不自知、你也不曾察觉的“病”。

这种病,不是不爱孩子,恰恰是爱得太用力,正在慢慢耗干他们自己!下面这3大“通病”,身为子女的我们,再不懂就真的晚了!


过分小心的“病”:生怕一点闪失,对不起子女

你家老人是不是这样?

孩子跑两步,他跟在后面喊:“慢点慢点,别摔了!”

孩子吃口饭,他凑在跟前看:“宝宝再吃一口,吃饱了才有力气。”

天气稍微一变,他就紧张地翻出厚衣服,生怕孩子着凉感冒。

“新型带娃”老人的3大通病,不是不爱孩子,是正在耗干自己!

你可能会觉得烦,觉得他们太大惊小怪,不够“佛系”。

但你往深了想过没?他们为什么这么“小心翼翼”?

因为在他们心里,带孙辈,是一份责任重于泰山的“工作”。这份工作的唯一考核标准就是:孩子不能出任何问题。

孩子养得白白胖胖,活泼可爱,那是你应该的;孩子一旦磕了碰了,感冒发烧,那第一个被质问、被埋怨的,就是他们。

他们不是在带孙子,是在替子女打一份不容有失的“高危工作”。

这份无形的压力,让他们时刻紧绷着神经,不敢有丝毫松懈。他们怕的不是孩子生病,而是怕孩子生病后,看到你脸上那一闪而过的责备和不悦。

他们怕对不起你这份沉甸甸的托付。


牺牲自我的“病”:没有了兴趣,只剩下了孩子

你还记得,你妈没帮你带娃之前,是什么样吗?

她可能喜欢跳广场舞,每天容光焕发;她可能爱跟老姐妹们去旅游,朋友圈里都是风景照;她可能报了老年大学,学学书法,唱唱京剧……

可自从孙子/孙女来了,她的世界,瞬间就缩小了。

她的生活半径,变成了菜市场、小区公园和家;她的时间表,被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填得满满当当;她的兴趣爱好,只剩下了研究“宝宝辅食大全”。

她们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从一个独立的“她”,活成了一个围着孙辈转的“奶奶”或“外婆”。

你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你觉得她们乐在其中。

“新型带娃”老人的3大通病,不是不爱孩子,是正在耗干自己!

可你是否问过她,夜深人静时,会不会也怀念那个曾经自由自在的自己?

他们放弃的,是自己的晚年;他们透支的,是自己的健康。

这种“牺牲式”的爱,固然伟大,但也最让人心疼。它像一把无形的枷锁,锁住了父母的后半生,也让子女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背上了沉重的感情债。


有苦不说的“病”:宁愿自己扛,也不给子女添乱

这是最普遍,也最致命的一种“病”。

你问他累不累,他永远说:“不累,看孙子高兴还来不及!”

你跟他讨论育儿方法,他明明不认同,却只是点点头说:“行,都听你的。”

他自己腰疼腿疼,高血压犯了,也总说“没事没事,老毛病了”,生怕耽误你上班,不敢让你请假带他去医院。

他们为什么不愿说?

因为他们看着你每天早出晚归,看着你为房贷车贷发愁,看着你被工作和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他们心疼你,不愿再给你添任何麻烦。

“新型带娃”老人的3大通病,不是不爱孩子,是正在耗干自己!

两代人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观念的差异,而是一方沉默不语,另一方理所当然。

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沉默,最容易滋生矛盾。你以为他们乐意,其实他们早已身心俱疲;你以为他们没意见,其实他们心里早已委屈万分。

等到有一天,他们实在扛不住了,小矛盾就可能爆发成大问题,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多米妈寄语

写到这里,我的心情也很沉重。

老人带娃,是情分,不是本分。这份情分,我们不能心安理得地消耗。

我们总想着要给孩子最好的,却常常忽略了,身后那两位正在为我们“托底”的老人,也需要被看见,被关爱。

如果你家的老人,也出现了上述的“通病”,请你一定要做三件事:

  1. 1. 给他们信任和松绑: 明确地告诉他们:“爸/妈,孩子没那么娇气,您别太紧张,放宽心。出了任何问题,我们一起承担。”
  2. 2. 把他们的生活还给他们: 强制性地给他们“放假”。周末自己带娃,鼓励他们去聚会、去旅游,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你的“狠心”,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关心”。
  3. 3. 多关心“他们”,而不是只关心“他们带的娃”: 回家多问一句:“妈,您今天累不累?腰还疼吗?”而不是一进门就问:“孩子今天乖不乖?”

别让你对孩子的爱,建立在对父母的消耗之上。

让他们帮你带娃的底气,不只是因为血浓于水的爱,更应该是来自你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尊重和支撑。

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