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非法入侵核电站系统,妄图破坏关键基础设施;间谍伪装成服务人员,实施毒杀政要的犯罪行为;不法之徒以美色、金钱为诱饵,腐蚀拉拢目标对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伪造身份,潜伏于关键岗位伺机而动……电视剧《绝密较量》聚焦间谍组织窃取我国核电技术的险恶阴谋,生动呈现国安干警与境外间谍组织的生死较量。

作为北京市广电局重点资助及“北京大视听”重点扶持的文艺项目,《绝密较量》于4月28日在CCTV-1综合频道及爱奇艺播出,敌我双方交锋激烈,从高科技领域的智谋对抗,到近身肉搏的惊险场面,追车、爆炸、天台跳楼等高能情节接连上演。该剧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不断攀升,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最高收视率3.628%,稳居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榜首。
紧扣时代 敲响安全警钟
暌违十余载,导演刘江继《黎明之前》后再度回归谍战题材。《绝密较量》将创作视角聚焦当代隐蔽战线,以国安干警守护国家核电技术安全的反谍斗争为切入点,辐射科技、信息、资源、数据等重要领域,展现一场“无声却惊心”的现代谍战风暴。


刘江
刘江表示,在历史谍战剧中,斗争、信仰与牺牲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彼时,谍战活动与正面战场紧密相连,情报人员积极配合军事行动,凭借智慧与勇气抢占先机、创造转机。而在现代谍战剧里,敌我双方较量更多体现在无形的情报战场。敌方潜伏人员借助高科技手段窃取我国数据信息与国家机密,悄然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解放前夕潜伏的英勇斗士,还是当下奋战在隐蔽战线、守护国家利益与人民安全的国安战士,他们都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奉献、牺牲与信仰的丰富内涵。这一主题跨越时代,具有永恒的价值。”近代(1912-1949年)谍战剧与现代谍战剧在表达方式和内涵上存在显著差异。刘江认为,从故事背景来看,民国时期与当代生活相去甚远,其时代背景、人物设定充满假定色彩,观众往往以旁观者视角感受特殊历史时期的谍战风云。相比之下,现代谍战剧对生活环境、人物形象等细节真实性要求更高,虚假或夸张的表现很难逃过观众的“火眼金睛”。此外,在情报传递方式上,现代谍战剧广泛运用高科技手段,情报战更加隐蔽、复杂和激烈。“现代谍战剧承载着双重使命,既需以精良制作打造类型化观剧体验,在跌宕情节中传递主流价值导向;又需立足时代前沿,以现实笔触勾勒隐蔽战线斗争图景,彰显国家安全意识。”
真实为魂 多维度还原反谍现场
历时193个昼夜,辗转468处场景,完成2099场戏拍摄,《绝密较量》以高强度类型化叙事,为观众带来紧凑凌厉的观剧体验。剧集开篇便抛出投毒、跳楼、坠崖等惊险谍战情节,平均每集破解一个间谍阴谋,将情报渗透、技术窃密、心里操控等隐蔽战线斗争手段一一呈现,不但全方位展现国安干警运筹帷幄、智勇双全的风采,而且以专业细腻笔触刻画敌方间谍诡计多端的复杂形象。针对部分观众对于剧中安保系统的质疑,刘江表示,一些观众对现代反谍存在认知偏差,往往过度“神化”国安人员。《绝密较量》力求打破刻板印象,坚持“反派不降智”的原则,“现实中,隐蔽战线的斗争远比戏剧残酷,只有尊重对手的强大,才能凸显胜利的珍贵。”

刘江深知,现代谍战虽无传统战场硝烟,却对创作者的现实洞察力提出更高要求。“任何细节失真都可能让观众瞬间出戏,必须在技术手段运用、生活逻辑遵循和情感表达呈现上做到极致真实。”为此,主创团队在内容真实性与细节打磨上精益求精。剧本创作以近年来国内披露的多起涉及我国安全的海内外真实间谍案例,以及隐蔽战线国安干警亲身经历和历史资料为蓝本。拍摄取景上,剧组在废弃的国安局办公原址重建场景,还前往真实核电站深入调研,拍摄期间邀请核电专家全程指导。这种“较真”精神延续至成片审查环节,由国家安全部、外交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成的联合审查组,对涉及国家安全、外交政策、行业规范的内容进行三轮技术校准,确保专业场景经得起检验。
逻辑为基 塑造鲜活人物群像
《绝密较量》以“生活化场景”与“职业化细节”塑造国安群像,人物生动鲜活、有血有肉。在刘江看来,影视作品要避免“悬浮感”,创作者必须让角色言行紧密贴合各自个性与职业特性,精准把握角色内在核心特质,观众才能迅速代入剧情,产生情感共鸣。在这一创作理念指引下,剧中人物遵循“三层设计”逻辑:表层身份是直观可见的职业标签,如国安干警杨光以燕平市国安局三处副处长身份亮相,公关经理赵亚苧穿梭于商务场合;角色隐藏身份随着剧情推进逐渐显露,看似正当的商人或许暗藏窃取机密的险恶用心;终极身份直至终局才揭开,令观众恍然大悟。
刘江对剧中演员的表现高度评价,尤其称赞张鲁一、高圆圆逻辑性强。他表示,“演员只有真正理解角色与情节逻辑,精准把握每层身份的细微差别,才能生动诠释角色的内心世界与行为动机,让观众在后续剧情反转中感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震撼。”

在刘江看来,逻辑严密是谍战悬疑题材的生命线。《绝密较量》将“强情节类型化”与“现实主义”深度融合,既保留传统谍战悬疑基因,又注入现代动作片视觉冲击。“创作应以现实主义为根基,内容形式要紧扣时代脉搏、人物特质与主题内涵,让观众产生强烈代入感;同时融入类型化元素,使视听语言充满悬疑感与谍战韵味,为观众带来刺激的观剧体验。”
谈及未来谍战剧的创新方向,刘江认为,“科技与人性的双重纵深”是关键,他同时强调创新需紧跟时代、扎根生活。“无论技术如何日新月异,情报战本质上都是人的智慧与意志的激烈交锋,人的坚定信念才是决定胜负的核心要素。国家安全,关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隐蔽战线的斗争形势严峻复杂。每个人都应强化国家安全意识与反间谍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时代情报战中筑牢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守护国家和平与安宁。”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