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向全球宣布:中美已达成贸易框架协议。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紧跟着确认:“我们达成了实施日内瓦共识的框架。”这场原定两天的谈判因技术性议题严重超时,最先坐不住的是美国代表团。

中美伦敦会谈收获了哪些成果


当地时间10日晚间,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突然提前离场返回华盛顿,官方理由是"国会听证会",这背后原因略显尴尬,美国财长没预料到这场早已排期的中美会谈会持续超时。


临时接棒的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媒体镜头前频频看表,他在深夜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我们正在深入探讨贸易细节,希望能在周二达成共识",话音未落,又补充"周三也有可能",慌乱神情溢于言表。


这一次,中国不再是防守方,而是主动出牌,而美国却在稀土、芯片、技术封锁等多个议题上,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日内瓦会谈的战略悬停


这场谈判,不仅是经贸的博弈,更是一场规则解释权、战略主动权和全球认知权的较量。伦敦这场对话,背后藏着的,是中国崛起后的底气与智慧,是美国焦虑下的混乱与摇摆。


特朗普政府,或许从未真正理解中国,也从未预料到中国如今的战略成熟与操作精准。这不是简单的一场谈判,而是一场关于未来世界秩序主导权的前哨战。


谈判开始前的伦敦,气氛就已经不同寻常。不是传统的中立国瑞士,也不是习惯性的奥地利,而是英国——一个近几年在中美之间左右摇摆、但最近显然对华关系升温的国家。


这选择背后的信号意味深长:中国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外交节奏,而是主动设局,选场地、定议题、掌握节奏。


英国人向来讲究礼仪,但在这场会谈中,场外的中英互动反而比中美更自然,而美方代表团,却显得异常紧张。尤其是新加入谈判团队的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眉头几次紧锁,在多轮闭门磋商中频频低声与助手交换意见。比起主导谈判,他更像是来救火的。


中方代表团则一如既往地稳重、从容。谈判内容一项项展开,从取消对美方企业的出口管制开始,到稀土出口政策的定义,再到芯片管制和技术封锁的回击,每一个议题都准备充分、论据详实、立场坚定。更重要的是,中方的节奏一贯清晰,既不急于求成,也绝不退让。


中美伦敦会谈收获了哪些成果


说到这儿,我们得倒回到2025年5月14日。那天中国正式兑现了前次日内瓦会谈的承诺,取消了对28家美国企业的出口管制,并撤销了17家美企的不可靠实体清单列名。


表面上看,这是中国释放善意,但背后其实是一次精准的“节奏管理”——中国在兑现承诺的同时,保留了最具战略影响力的稀土出口管控,暂停对美稀土出口管制90天,但明确“是否延期取决于美方态度”。


几年前谁都不会想到,有一天稀土会成为全球科技战的“命门”。尤其中国在重稀土精炼领域几乎垄断市场,军用导弹、雷达、卫星、电动车、人形机器人……美国几乎所有的高端科技,都离不开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


这不是资源战,这是“科技血液”的控制权。

中美伦敦会谈收获了哪些成果


而现在,中国手握“稀土牌”,并不急于打出王牌,而是精巧地“晾”着——不取消,也不完全封锁,这不是中方的反制而是战略悬停,是让对手的心脏随时有悬停的感觉。


果不其然,日内瓦会谈之后,中美代表签字共识的墨迹未干,美国便撕毁协议,又开始对我们使出了一连套的打压招数。


5月1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在全球范围内禁用华为昇腾芯片,违者面临20年监禁+百万美元罚款,妄图扼杀我国人工智能算力生态,并继续封杀中国顶级科技企业。


中美达成共识第三天,中方首次向四家稀土磁材企业发放出口许可证,但明确限定出口对象为欧洲和越南企业,美国仍被排除在外。


面对中国的施压,美国商务部再次玩起文字游戏,更新了芯片出口管制政策,虽然语气上由“违反”改成“警示风险”,但实际内容根本没变,美国想在姿态上软化,实质上却继续封锁打压。


中方的反应也毫不含糊:严正交涉,并点名指出美方“破坏协议精神”,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明晃晃地揭穿美方的两面性。


美国还不仅对芯片发起限制,5月底,美国商务部严令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暂停向中国商飞出售发动机及相关技术许可证,威胁已获1500架订单的C-919客机产能。


6月初,美国通知全球三大集成电路设计商,停止对中国大陆地区的服务支持,妄图切断14纳米以下先进芯片设计能力,打击我们的国产替代进程。6月6日,美国暂停对华核电设备出口许可证,以此打压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并阻挠“华龙一号”在海外推广。


美国上述封锁、遏制行动的时间点十分接近及密集,并全都是在日内瓦会谈后才实施的。


当面握手言和,转身立刻捅刀的美国,不断地试图制造更多的谈判筹码,逼迫中方在重大问题上让步,但是中国始终稳坐钓鱼台。


因为中方清楚,美国看似凶招迭出,看似咄咄逼人,这是因为他们快要撑不住了。这才有的美国总统几次三番公开对华示好,要求通话,最终是在6月6日,美国3大汽车企业拿到了六个月稀土的临时许可。


据《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这三家美国车企,都向中国缴纳了数额不一的“保证金”,承诺这些稀土只用于本公司汽车生产的需要,不会向美国军工企业提供,如果有违反,将被没收“保证金”。


中方伦敦会谈“意兴阑珊”


谈判拼的不是语言技巧,而是实力的综合展示,而谈判桌上最大的底气,是一方有掀桌子的底气。


这背后不仅是中国握有稀土王牌,还有两组重要的经济数据做支撑。2018-2024年,中国占美国贸易总额(以出口和进口之和衡量)的份额从15.7%下降至10.9%;同期美国占中国贸易总额的份额从13.7%下降到11.2%。


这两组数据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开始主动剥离美国市场,从曾经的六分之一降到现在逼近十分之一;反观美国依然非常依靠中国市场,即使有所降低但不大,说明美国其实没有做好与中国贸易脱钩断链的准备。


而美国代表团名单也很有意思,分别是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财政部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看似没有什么奇怪,但事实上,从谈判代表名单就能对谈判做出一个大致预判,和众多权力博弈一样,名单的关键不在于谁来,而在于谁没有来。


与日内瓦会谈不同的是,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出现在名单中。

中美伦敦会谈收获了哪些成果

此前这三人代表美国与日本进行关税谈判时就被日媒曝出,这三人的分歧十分明显,甚至在谈判时把日本代表晾在一边,美国代表们先进行一番公开争辩,甚至出现“抢功”、“互相打脸”的情况,政策口径前后不一,搞得日本代表团一头雾水。


尤其是贝森特和卢特尼克曾是竞争美国财长位置的竞争对手,两人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显著不同,美国代表团内部争执不断,特朗普尚未松口,格里尔的回应也显得含糊其辞,中方的战略稳定性就显得格外突出。


中国没有内斗,没有政策摇摆,有的是清晰的路线图和坚定的执行力。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中国没有再等美方发难再回应,而是提前设题。整场谈判过程密集紧凑,尤其在第二天,双方深夜鏖战至次日凌晨,累计谈判时间远超此前的日内瓦会谈。


尽管美方在会议上反复提出稀土出口限制问题,试图以“芯片换稀土”的方式达成妥协,中方始终保持沉默,既未正面回应,也未主动出牌。这样的策略,令美方频频试探却无从突破,让美国真实体验一回高手谈判的窒息感。


李成钢在会后接受中方媒体采访时,用四个词概括了这轮谈判的基调——专业、理性、深入、坦诚,双方将就已落实的日内瓦共识达成框架。而美方则回应称,还要将相关问题带回美国,与特朗普沟通后,才能说明是否能够回应中国的要求。


而会谈地点选在伦敦,也不是偶然。这既是对英美关系紧张的“借力打力”,也是对中英关系稳定的一种“合作试探”。

中美伦敦会谈收获了哪些成果


中方代表团到达伦敦后与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进行了会晤,显然是在为未来的多边合作铺路。


而被夹在中间的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也在暗中观察形势,他们享有稀土绿色通道,也在建设替代供应链,开始在中美之间寻求“对华合作”的新平衡。

中美伦敦会谈收获了哪些成果

在中美敦伦谈判的同一日,马克龙在法国尼斯举行的联合国海洋大会上罕见地以“可信赖的长期伙伴”来定义中法关系,强调法中合作对全球稳定的重要意义,其言辞之深情,很难令人相信,半个月前的他在香会上对中方还是一副咄咄逼人之态。


中国这一次的最大胜利,不是让美方退了一步,而是让美国必须坐下来,接受一个“不再被动的中国”。


美国过去几十年习惯了单边施压、话语主导,而现在,在伦敦,在谈判桌上,他们第一次发现,不仅对面的人不再点头默认,还能每一个细节都拿出依据、回击、反问、设限。这才是真正的全球博弈:不是谁声音大,而是谁掌握了主动权。


中方立场鲜明:平等、尊重、互利,底线不能碰,核心利益不让。而美方却不断在“以压促变”的老路上打转:技术封锁、媒体炒作、行政干预,甚至不惜连自己的留学生、企业也一并陷入政策混乱中。


这不是博弈,这是内耗。


未来几个月,中方会如何处理这“六个月临时许可”,是放是收,全看局势走向。而美方,则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靠制裁和封锁,已经无法改变中国的发展节奏。这不是一场谁能赢的游戏,而是一个谁更有战略耐力的长期对抗。


而对中国来说,伦敦会谈只是开端。这不是谈一次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建立一套制度化的磋商机制,把对话从“应急模式”带入“战略模式”。这场风暴刚刚开始。

中美伦敦会谈收获了哪些成果

最后


谁能代表未来?是一个内部混乱、言而无信、四面树敌的美国,还是一个战略清晰、内政稳定、主动设局的中国?中美博弈不会一蹴而就,但可以肯定的是,从伦敦开始,美国必须重新认识那个“不再沉默”的中国,如果还抱着旧时代的剧本,就真的低估了中国,也低估了这个世界的新格局。


这一次,中国不是被动应战,而是主动出击,美国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拉黑对手的霸主,而是孤身在全球供应链与科技战中苦苦挣扎的“被动防守者”。世界变了,棋局也变了。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文章内容参考《中国政府网》《外交部网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