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全球军火市场上,中国武器以“物美价廉”著称,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的首选。

然而,对“铁哥们”巴基斯坦来说,这份看似理想的军购合作,却常常掺杂着无奈与隐痛。

巴铁很无奈:中国武器虽物美价廉,但有时候买啥,不是自己说了算

从经济拮据到美国施压,从零部件断供到技术自主缺失。

巴方虽渴望战力提升,但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却频频受制于人,面临“三重枷锁”的多重束缚。

这背后的故事,远不只是“买不起”那么简单。

“中国制造”的军工力量

就在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巴边境局势骤然升级。

印度空军突袭巴基斯坦境内9处目标,声称打击“恐怖主义设施”。

巴方旋即展开反击,并在当日下午宣布:成功击落5架印度战机(后改为6架),包括3架“阵风”、1架苏-30和1架米格-29。

这一轮交火,成为中国出口战机的首次实战高光。

也是这一日,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伊沙克·达尔亲自在议会披露,击落任务由中国制造的歼-10C战斗机执行。

这款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研制、配备AESA雷达与霹雳-15远程导弹的“4.5代”战机,在实战中首次直面对抗西方王牌“阵风”。

回望过去二十年,中国军工企业迅速崛起,在全球防务市场上从“局外人”变为“准主角”。

据2020年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武器出口国,仅次于美国,超越传统出口强国俄罗斯。

这并不是靠价格战打出来的“便宜货”声誉,而是一次工业体系、技术进步和国际战略的多重胜利。

中国的军事工业系统高度集成,研发与生产体系横跨国有军工巨头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通过不断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迅速完成了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跃升。

例如,JF-17“枭龙”战斗机虽是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发,但其设计理念、航电系统和整体战斗性能均显示出中国航空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再如歼-10CE、红旗-9防空导弹、翼龙与彩虹系列无人机等。都在多个国家市场上实现突破,打破了美俄长期垄断的局面。

巴铁很无奈:中国武器虽物美价廉,但有时候买啥,不是自己说了算

更重要的是,中国军工产品兼顾性能与价格。

相较于美制F-16和俄制米格-29等传统型号,中国武器往往在成本上很便宜,却能在战术性能上实现“八分相似。

这对于预算有限但需求迫切的国家来说,堪称理想之选。

这种“战略缓冲器”式的选择,正是巴基斯坦等国的现实写照。

中巴合作的黄金时代

提起中国的军贸“VIP客户”,巴基斯坦无疑是最典型的代表。

从冷战时期开始,中巴军事合作就有深厚基础,进入21世纪后更进入“实质共建”的深水区。

巴方大量引进中国装备,不仅在价格上享受友好政策,更在技术合作上被优先倾斜。

中巴“枭龙”战斗机合作堪称典范,双方自2005年起启动联合生产,目前已完成三批次共计100余架部署。

最新Block-III型号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超视距打击能力,可与印度苏-30MKI一较高下。

再来看轻武器方面。

巴基斯坦军队并没有止步于西方武器。

它们还大量装备了中国的56式冲锋枪,甚至采购了一款来自中国的“大杀器”——QLZ87榴弹发射器。

QLZ87是一款35毫米的自动榴弹发射器,能够使用6发或15发弹鼓供弹,既可以安装在三脚架或载具上,也能由单兵手持操作。

QLZ87不仅能够发射杀伤步兵的高爆弹,还能发射破甲弹,能够击穿80毫米厚的装甲,对轻型装甲车辆构成威胁。

巴铁很无奈:中国武器虽物美价廉,但有时候买啥,不是自己说了算

但中巴合作不止于此。

坦克方面,中国的坦克几乎占据了巴基斯坦陆军的“主战场”。

从59式、69式坦克到“阿兹拉”坦克、85式坦克,再到MBT-2000“哈立德”坦克,巴基斯坦陆军几乎所有主力坦克都出自中国。

而最先进的VT-4主战坦克更是中国出口的“明星产品”,其各方面性能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与中国军队的99A型坦克并无太大差距。

近年来,VT-4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尤其在东南亚和非洲市场都有不少买家,而巴基斯坦所装备的VT-4坦克,基本上是最高配置版

然而,“黄金时代”并不代表一帆风顺。

在这份热络的合作背后,隐藏着大量巴方“咽不下也吐不出”的困境。

钱不够、技术跟不上,还有美方时不时的制裁。

这让巴方军购之路走得步步惊心。

巴铁很无奈:中国武器虽物美价廉,但有时候买啥,不是自己说了算

三重枷锁让巴铁“有心无力”

表面看,巴基斯坦在军购上已获得中方最大程度的支持。

但若将镜头拉近一点,就会发现这场合作其实并非完全对等,更不像外界所想象的那般自由选择。

从财政、地缘政治到技术控制,三道“紧箍咒”始终让巴方难以施展拳脚。

第一重枷锁:钱袋子太瘪,买不起。

除去维持现役军人的薪资、训练与装备维护,巴基斯坦真正能用于武器采购的资金少之又少。

前几年,巴方原计划采购中国武直-10直升机,作为抗衡印度T-90主战坦克部队的机动打击力量。

中国方面给出的报价不仅比土耳其T129低多了,且交付期更短。

但最终由于资金不足、付款周期问题,巴方不得不转购价格更高、交付延后的土耳其产品。

这不仅延误了战力建设,也暴露出经济基础对军购决策的根本性制约。

第二重枷锁:美国不爽就掐断,你敢买吗?

作为冷战遗产,美国至今仍牢牢掌握着巴基斯坦一部分高端军备的“命门”。

上面不是提到巴基斯坦因经济问题放弃中国的武直-10而转向了土耳其的T129吗?

但由于T129采用美制发动机,结果美国却拒绝为该批T129出口授权发动机,交易被迫中止。

导致巴方“鸭子到嘴都飞了”,土耳其方面也颇感挫败。

巴铁很无奈:中国武器虽物美价廉,但有时候买啥,不是自己说了算

第三重枷锁:技术依赖让你“越买越被动”。

即便成功采购,中国装备在巴方手中能否顺利使用,是否具备自主升级、维护与保障的能力,又是另一层难题。

以“枭龙”战斗机为例,虽然表面上是“联合研发”,但发动机仍需由俄罗斯提供的RD-93,经中国中转,巴方无法绕过任何一个环节。

而其航电系统、雷达、飞控系统等核心部件也完全依赖中方供应,卡姆拉工厂更像是“组装车间”而非“研发基地”。

更严重的是,巴基斯坦自身的制造业基础极为薄弱,全国上下没有多少企业涉及制造业,工程师数量也远不及不及印度。

这导致即使中方愿意转让技术,巴方也难以有效吸收、转化。

此外,人才缺口、基础设施不足、标准体系不统一等问题,也极大限制了本地化生产与深度合作。

短期来看,继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无疑仍是最佳路径。

中期依托中巴经济走廊,在强化就业、基础设施和制造能力上同步推进。

长期则必须苦练内功,突破核心技术,摆脱“永远组装”的宿命。


参考文献:

中巴共签署100架枭龙合同 3年内将向巴交付完毕,人民网,2015年04月21日

外媒:中国武器销售全球第二 10大军火商有3家中企,环球网,2020年12月08日

“全球军方都将研究印巴空战,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观察者网,2025年05月09日

南亚学者: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制造的装备发挥了关键作用,观察者网,2025年05月08日

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证实:使用歼-10战机击落了印军“阵风”战机,观察者网,2025-05-08

巴基斯坦:击落6架印度战机,北晚在线,2025-05-07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