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朝野的张居正面色铁青,盯着眼前最器重的学生:“我对你寄予厚望,你竟也来为难我?”

于慎行平静回应:“正因恩师待我深厚,才不敢坐视您铸成大错。”

他是令张居正最心寒的学生,却救了张居正全家性命,预言明朝灭亡

万历六年(1578年),湖广巡抚衙门内,首辅张居正的目光如刀锋般,刺向自己的得意门生于慎行。

这位年仅33岁就担任皇帝日讲官的才俊,此刻竟站在弹劾老师的阵营中。

四年前,当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时,于慎行曾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他是令张居正最心寒的学生,却救了张居正全家性命,预言明朝灭亡

面对各地复杂的民情,于慎行不辞劳苦奔走各省,为改革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条款。

师生二人并肩作战,推行新政。

然而此刻,张居正“夺情”事件,让这对师生彻底决裂。

当张居正选择放弃守孝、留任首辅时,深受儒家伦理熏陶的于慎行,毅然上书反对恩师。

他是令张居正最心寒的学生,却救了张居正全家性命,预言明朝灭亡

少年天才的崛起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于慎行生于山东东阿的书香门第。

八岁那年,他见工匠在烈日下“磨砖砌地”,脱口而出“炼石补天”的妙对,令路人大为惊叹。

这位天才少年十七岁中举,二十三岁高中进士,成为翰林院最年轻的编修之一。

在勾心斗角的官场中,于慎行始终保持耿直与勤勉的本色。

当朝野官员争相巴结权势熏天的严嵩父子时,年轻的于慎行却敢于公开批评其腐败乱政。

他是令张居正最心寒的学生,却救了张居正全家性命,预言明朝灭亡

这种风骨,引起了改革派大臣张居正的注意。

万历初年,年仅27岁的于慎行,被选为万历皇帝的日讲官。

他讲课时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让小皇帝听得入迷。

一次于慎行患病请假,九岁的万历竟伤心落泪,差点为此罢课。

在张居正的提拔下,于慎行逐渐成为改革派的中坚力量。

他是令张居正最心寒的学生,却救了张居正全家性命,预言明朝灭亡

师生情断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病逝。

按明代礼制,张居正应辞官回乡守孝三年。

然而改革正值关键时期,张居正担心大权旁落,便与万历皇帝,合演一出“夺情留任”的政治戏码。

这一举动在推崇孝道的明朝,引起轩然大波。

当吴中行、赵用贤等官员因弹劾张居正而被下狱时,满朝官员噤若寒蝉。

他是令张居正最心寒的学生,却救了张居正全家性命,预言明朝灭亡

于慎行却独自前往诏狱探望,并上书直言:“相公爱行甚深,期之甚大,念相报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老师待我深厚,才必须指出您的错误。

面对爱徒的“背叛”,张居正痛心疾首:“予大望卿,卿大器,亦随人为难耶!”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对你寄予厚望,你竟也来为难我?

师生情谊就此破裂。于慎行被贬回乡,而张居正继续在权力巅峰孤独前行。

他是令张居正最心寒的学生,却救了张居正全家性命,预言明朝灭亡

生死关头的义举

万历十年(1582年),操劳过度的张居正病逝。

尸骨未寒之际,万历皇帝掀起清算狂潮:他废除所有新政,抄没张家财产,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被酷吏丘橓拷打致死。

当张府上下被囚禁于湖北老宅,面临灭门之灾时,满朝昔日门生故旧无人敢言

这时,刚刚复职的于慎行,提笔写下改变历史的一封信,直送丘橓案头。

他是令张居正最心寒的学生,却救了张居正全家性命,预言明朝灭亡

“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满朝只知道阿谀奉承,没有人敢批评他的过错;现在他去世了,满朝却只记得他的过错,忘记了他的功业!他虽然私德有亏,但何曾辜负过国家?”

字字千钧。丘橓读后如遭棒喝,清算行动戛然而止。

张居正八十岁的老母,获得朝廷拨付的水田赡养,张家血脉终得保全。

那位曾被张居正斥为“最寒心”的学生,在恩师身后最黑暗的时刻,以孤身之力挡住灭门惨祸。

他是令张居正最心寒的学生,却救了张居正全家性命,预言明朝灭亡

神预言明朝的衰亡

于慎行晚年辞官归乡十六年间,在书斋中完成惊世之作《谷山笔麈》。

书中描绘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繁华景象。

然而在这片繁华背后,他敏锐地察觉到致命危机:

“考成法废除了,大明朝工商业蓬勃发展,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消极怠工的万历皇帝,却只知道派税使敛财。”

他是令张居正最心寒的学生,却救了张居正全家性命,预言明朝灭亡

他预见到行政瘫痪与财政危机,将导致王朝崩溃。

四十年后,当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的轨迹,竟与于慎行的预言惊人吻合。

所以说,判断一个人的为人,不仅要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