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19年的4月份,一群新疆当地人经过规划之后总算开始在乌伦古河流域种树,但是他们种树并不是为了别的,而是给一群小动物建“食堂”。
在接下来的1个月里面,他们想要在这片区域种下5万棵树,这样一来几百只小动物就不愁吃喝了。
这种小动物数量极其稀少,2018年底的时候经过调查,人们发现这种小动物群体仅有500来只。
而它们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新疆当地的植物灌木柳。
因为这种小动物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它成为国家1级保护动物,后来人们经过调查发现,限制它们种群增长的竟然是栖息地面积太小的问题。
为了能增大它们的栖息地面积,大家决定在它们生活的区域附近栽树,这样才能让它们的种群数量自然增长。
只是没想到,这个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艰难的植树历程·】——»
2018年的时候,家住阿尔泰山脚下的女孩初雯雯硕士毕业,之后回到了故乡,后面就成了致力于保护这种小动物的一员。
经过对它们栖息地的调查之后,初雯雯将这种小动物的情况发到网上,彼时经过一群网友群策群力,初雯雯和团队最终决定给这些小动物们建个“食堂”。
但是乌伦古河附近基本上都是石头和沙子,2019年种下的第一批一片树苗死了大半,只有百分之三十活了下来。
于是第二年的时候,初雯雯联系上了母校的老师,经过专家团的远程指导,第二年树木的成活率就到达了70%。

就这样,到了2024年的时候,栽种的成活灌木柳数量已经超过了100万棵,距离刚刚开始种树的2019年已经过去了5年的时间。
2024年底的时候人们重新对这种小动物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从当初的500多只已经增长到了864只!
这样的反馈无疑是令人激动的,说明扩建栖息地的这个举措是有效的。
那么是什么样的动物值得人们如此在意呢?
«—【·比大熊猫数量还少的动物·】—»
这种小动物叫做蒙新河狸,成年个体体长70-100厘米,体重约12-30公斤,圆滚滚的身体覆盖着两层毛发。
底层是细密柔软的绒毛,像贴身的绒毯,能在零下30℃的严寒中锁住体温;
外层是粗硬的针毛,每根毛发表面都有蜡质层,防水性能极强,即使在冰水里活动,出水后甩甩身体就能保持干爽。
它们的毛色随季节变化,夏季呈浅棕褐色,冬季转为深褐色,与河岸的灌木柳丛形成天然保护色。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标志性的 “工具套装”:橘黄色的门齿终身生长,硬度高达莫氏3.5级(接近钢铁硬度),咬合力十分厉害。
比如咬断直径10厘米的柳枝仅需3分钟。
门齿外层覆盖着含铁的珐琅质,不仅耐磨,还能在啃食时形成锋利的刃口。
前爪短粗有力,像小型铲子,能精准地抓取枝条、挖掘洞穴;后爪有蹼,游泳时划水效率极高,配合宽约20厘米的扁平尾巴,能轻松达到每秒1.5米的游速。
蒙新河狸尾巴堪称“多功能工具”:游泳时是控制方向的舵,遇到危险时是拍打水面发出警报的“信号器”,休息时还能当“板凳”支撑身体。
初雯雯在红外相机里多次拍到这样的画面:河狸用尾巴支撑身体坐在河岸上,前爪抱着柳枝啃食,姿态像个捧着零食的孩子。
蒙新河狸是典型的半水生哺乳动物,一生离不开水域。
它们的洞穴通常建在河岸地下,入口隐藏在水下30-50厘米处,这样既能躲避狼、狐狸等陆生天敌,又能在冬季保持恒温。
洞穴内部呈树枝状分叉,有专门的卧室、储物间和通道,最深处可达 10米,墙壁被河狸用泥巴涂抹得光滑严实,即使外面零下20℃,洞内温度也能保持在5℃左右。
作为严格的植食性动物,蒙新河狸的生存完全依赖灌木柳。
每年4-9月份的时候,它们以鲜嫩的柳叶、柳芽和树皮为食;
进入10月,会开始“储备冬粮”——将柳枝咬成1米左右的段,按粗细分类捆成束,沉入河湾的深水区,用石头压住防止漂走。
一个河狸家庭冬季需要储存至少500公斤柳枝,这些 “水下粮仓” 能让它们在冰封河面时安然度过4个月的严寒。
更令人称奇的是它们的“建筑天赋”,当河水水位不稳定时,河狸会用柳枝、树干、石头和泥巴垒筑堤坝,形成水深1.5米以上的静水区。
这些堤坝最高可达1.8米,长度能延伸至50米,不仅能保护洞穴入口不被暴露,还能涵养水源形成湿地。
初雯雯团队曾测量过一个河狸堤坝:它让原本季节性干涸的河段形成了3000平方米的水域,周边长出了芦苇丛,吸引了野鸭、白鹭等10多种水鸟前来栖息。
蒙新河狸是中国特有物种,目前仅分布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乌伦古河流域,包括干流及其支流布尔根河、青格里河等河段,分布范围不足 1000平方公里,是我国分布最狭窄的哺乳动物之一。
但受栖息地碎片化影响,目前蒙新河狸的种群已被分割成多个孤立群体。
这种隔离状态容易导致近亲繁殖,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也是它们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
从濒危程度看,蒙新河狸比大熊猫更为稀少,2018 年其种群数量仅 500只左右,低于同期大熊猫的1864只。
所以它们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 年)一级保护动物,IUCN 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物种。

值得欣慰的是,在“河狸食堂”等保护项目的推动下,这一珍稀物种的生存状况正在改善。
当夕阳为乌伦古河镀上金边,一只河狸拖着柳枝游进洞穴的身影,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这种历经百万年沧桑的生灵,正在100万棵灌木柳的守护下,重新找回属于它们的生机。

参考:
新疆日报《4只被困蒙新河狸重返乌伦古河》2025-4-29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河狸食堂”开工:种5万棵灌木柳》2019-4-24
中国环境报《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初雯雯:用青春守护百万河狸|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先进事迹交流》2025-3-19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